“夢想安居家園”圓移民夢想——遂川縣易地扶貧搬遷實驗區建設紀實

“梦想安居家园”圆移民梦想——遂川县易地扶贫搬迁实验区建设纪实

移民試驗區鳥瞰

“梦想安居家园”圆移民梦想——遂川县易地扶贫搬迁实验区建设纪实

在江鈴希望小學就讀的移民戶子弟

“梦想安居家园”圆移民梦想——遂川县易地扶贫搬迁实验区建设纪实

設施齊全就業方便的工業園東區

康丹丹、劉祖剛文/圖

遂川,位於江西的西南部,鄰兩省八縣,是吉安市人口最多、國土面積最大的縣,也是新一輪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原中央蘇區振興縣、羅霄山脈集中連片開發特殊困難地區縣、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範縣。說到鄉村故事與農發行,就不得不提影響大、受益廣的易地扶貧搬遷了。

這,是農發行信貸勠力支持的易地扶貧搬遷實驗區———夢想安居家園項目,發生了從量變到質變的可喜變化。

搬遷,讓致富夢現實起來

以往,各級財政對貧困地區已注入不少資金,但效果並不理想。生存環境差、經濟底子薄、抵押擔保匱乏等問題,依舊是貧困地區脫貧的“攔路虎”。能否精準對接客戶資金訴求,守住風險底線,“保本微利”,考驗著銀行對相關產品、流程設計的能力。

針對窘境,農發行遂川縣支行主動擔起農業政策性金融支持脫貧攻堅的責任擔當,第一時間與遂川縣政府簽訂全面戰略合作協議,主動對接建設規劃、實施內容、承貸主體、擔保措施等具體事項,啟動辦貸“綠色通道”,成立攻堅小組,量身定做融資方案。“金額大、時間長、利率低、辦貸快”是這次金融扶貧最大的創新之處,項目審批移民搬遷扶貧試驗區項目總投資7.5億元,以縣園區投資開發有限公司作為承貸主體授信6億元,引來了“源頭活水”。

通過移民進城進園安置,世代居住在深山區和地質災害區的農民,終於圓了洗腳上岸的進城夢、住進新房的安居夢、脫貧致富的小康夢!得益於各種補貼和政策紅利,移民實驗區安置房房均價僅為1350元,相當於商品房的三分之一,真正做到了樓房蓋得起,移民住的進。

李海平、鍾海鳳、陳義華……筆者看到一塊“遂川縣夢想安居家園15棟一單元安置戶名單”牌子上,清楚地寫著這幢樓裡每個村民的名字。2017年春節前,來自離縣城2小時車程,住在深山土坯房裡的李海平一家5口,搬進了這裡。對93.45平米的二室二廳一廚一衛新家,他直言很滿意,孩子上學問題解決了,而且學校就在百米之外的對面。

李海平原先是大汾鎮庒坑村的貧困戶,村裡山路崎嶇,交通極為不便,乘車到縣城80多公里,他們只能出去務工混飯吃。他一直感概:黨的脫貧政策好,搬遷到了夢想安居家園,我與4個小區裡的同村人自主創業,到附近碧州鎮宏山村承包了60多畝地,種植百香果和草莓,還利用老家1000多畝毛竹林,生產純天然的竹筒酒,每年收入上百萬元,我會帶領更多“夢想家園”裡的貧困戶,一起發家致富。

搬遷,讓生活方便起來

遂川地處羅霄山脈腹地,相當一部分人居住在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較差,社會發展程度低的深山區,只能靠務農或出外打工為生。移民搬遷能創造就業機會,安居有保障,就業有機會,脫貧有基礎,致富有希望,還能享受到更好的入學、就醫、購物條件。

易地扶貧搬遷實驗區(一期)項目,是農發行支持的重點扶貧項目之一,用地750畝,總投資7.5億元,將新建安置房近3000套,建築面積438515.7平米,將安置移民10000人;新建九年一貫制學校53215.7平米,可容納學生1500名;興建集貿市場3500平米;社區及衛生所900平米。建成後,可滿足搬遷戶的各種生活需求,形成“十分鐘經濟生活圈”,實現子女讀書不出小區,生活消費不出小區,醫療保健不出小區,就業務工不出小區,休閒娛樂不出小區。

32歲的陸昌美是兩個孩子的母親,為實現“寧可少賺一點,也要和孩子在一起”的心願,2016年2月,長期在外務工的她舉家遷至“夢想安居家園”,並在小區裡租了一間20多平米車庫開起了小賣部。雖然收入不如從前,但她心情卻好了。小區設施齊全,與大女兒就讀的江鈴希望小學僅一條馬路之隔。學校總計投入3300萬,其中農發行貸款支持2300萬,江鈴集團捐助1000萬。學校900多個學生中,建檔立卡的移民子弟就有五分之一。

搬遷,讓家園溫暖起來

除在工業園區統一安置一批外,縣農發行還結合美麗鄉村、新農村建設規劃提供貸款,在全縣23個鄉鎮圩鎮集中安置點有83個。其中僅“遂川縣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就能圓5274個建檔立卡戶、6520個同步搬遷戶共11794人易地搬遷夢。

高坪鎮桃洞村“扶貧愛心屋”總計5棟,每棟可安置2人,始建於2016年5月,2017年5月完成入住。這種精心打造的居所,是將居住在偏遠孤寡的貧困戶,集中在村部安置的一種新型模式。該安置點與桃洞村村委會一溪相隔,周邊有上拍希望小學、文化室、衛生室、農村電商e郵站和百貨小商店、體育休閒廣場和茶文化廣場等基礎設施,是一個功能齊全,生活相當便利的移民安置點。

高坪鎮黨委書記袁金華介紹,“扶貧愛心屋”戶型設計及管理主要遵循以下四條原則:安全第一。選擇在沒有地質災害隱患的地上修建保證自然安全,衛生間蹲位採用坐便式蹲位保證人身安全;條件便利。選擇地就近交通、醫療、文化、衛生、休閒場所,方便老人生活休閒;設計合理。房屋設計為一層斜頂,按照易地扶貧搬遷人均建房面積不超過25平方米的標準建設,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臥式、廚房、餐廳、衛生間樣樣有;閤中有分。戶型設計分五棟兩戶合戶型,整體中又有獨立感;拎包入住。統一裝修後,由幫扶單位捐資購置了全套傢俱和生活用品,只要拎點衣物就可入住,確實達到了兜底保障;統一入住。桃洞村的“扶貧愛心屋”是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戶型上的一個創新舉措,切合了山區實際,又亮麗一新。

大汾鎮的紅太陽社區安置點,是全省最大的圩鎮安置點之一,彙集了12個村,30余姓氏的萬人社區;像碧州鎮洲上社區,這種建在一河兩岸,居住千人以上的圩鎮安置點,全縣共有12個;為了節約土地成本,縣農發行支持建成的湯湖、草林、禾源等鄉鎮套房安置點,基礎設施完善,生態環境上佳,讓人記得住鄉愁的美麗新農村,讓那些故土難離、鰥寡孤獨等特困群眾感受永不離家的溫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