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都會有哪些前兆?看完嚇得我捂緊了“六個錢包”!

金融危機都會有哪些前兆?看完嚇得我捂緊了“六個錢包”!

金融危機,是金融學專業術語,但咱們平時咱們都是怎麼理解它的呢?排排君收集了一些大家的看法:

銀行沒錢了

股票大跌

咱們失業了

......

這些都沒錯,但比較片面,且只是一種現象。那麼金融危機到底是什麼?它是指股票、債市和匯率暴跌、金融機構破產、企業裁員倒閉等引發的金融財富大幅縮水的現象。

咱們最為熟悉的是從課本中學到的1929年至1933年之間的美國大蕭條。1929年10月29日當天,股市暴跌。美國的大蕭條几乎耗盡了美國原本可用於歐洲投資的資本。而這次大蕭條之後也蔓延到了英法德日等發達國家。

而第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機,是1987-1988年的那場金融危機,其標誌性事件就是“黑色星期一”;

第二次金融危機是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其標誌性事件是泰銖遭遇國際資本狙擊和香港金融保衛戰;

最近的一次則是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其標誌性事件是雷曼兄弟等眾多巨頭倒閉以及國內的4萬億經濟刺激政策。

但從幾次大危機來看,這些金融危機都有很多相似的前兆。

1經濟過熱。

都說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經濟過熱的首要表現就是股票的暴漲。無論是最近的08年金融危機,還是1929年的大蕭條,大危機之前的股市都在瘋狂的暴漲,且越到危機前,經濟過熱越嚴重。而過熱帶來的風險一釋放,危機也就發生了。

當然,除了股市外,像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PMI(採購經理人指數)以及M2(廣義貨幣供給量)等都是衡量宏觀經濟的重要指標。國家統計局在每月初都會公佈上個月的CPI、PMI、FAI(固定資產投資)等指標,央行也會分月、分季度等定期公佈M0、M1和M2等貨幣政策指標。當經濟過熱時,以上指標均會上漲(也會有過熱時下跌的指標,這裡不再贅述),所以咱們經常看新聞,多少都能感覺到近期的經濟是否過熱。

2樓市暴漲。

尤其是主要經濟體國家,一旦地產過熱,且沒有能力化解風險,就難免會出現危機。日本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賣掉東京可以買下一個美國的“段子”是的確存在的。

1989年,是泡沫經濟的最高峰,東京銀座四丁目的地價每坪( 3.3平方米)1.2億日元。東京的另一個地標——東京帝國廣場,下面一平方英里土地的價格,比整個加利福尼亞的土地價值還高,一座東京都的地價就相當於美國全國的土地價格。到了1990年,泡沫經濟把日本房地產又推向了頂峰期,日本房地產總值相當於日本GDP的200%,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初,日本在美國的蹂躪下先後經歷了日元美元協議、廣場協議、日美構造協議三個階段,導致日元大幅升值,大量國際熱錢也湧入日本,段子變成了現實。

但最終由於國際遊資利用股指期貨做空日本股市,導致股市大崩盤,恐慌情緒進而蔓延到樓市乃至整個經濟。危機爆發了!泡沫破滅後,非實體經濟出現大量不良資產,經濟亂成一片,並最終影響了日本未來幾十年的復甦。

反觀國內,上個月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樊綱提出的“六個錢包”論,直戳當下高房價下人們的痛處。原話如下:

“如果說要結婚了,並且小夫妻倆上面的六個錢包都能起作用,父母算一個錢包,爺爺奶奶一個錢包,姥姥姥爺一個錢包,愛人的姥姥姥爺,爺爺奶奶和父母,這六個錢包湊在一塊兒能夠幫著支付首付的話,我建議還是買房好。”

儘管不少人將它解讀為“房價還會漲”,但不得不說,當下的樓市已經到了幾乎瘋狂的地步,平時買菜都要討價還價的大媽,買上百萬的房子眼睛都不眨。為什麼?因為買到就是賺到,以後還會漲。但在當下人人都手握幾套甚至十幾套房的中國,未來到底是房子是繼續升值,還是像手機一樣,便宜到人手一部呢?

3金融空心化。

說白了就是經濟脫實向虛,沒有錢進入實體經濟,而是在不斷地炒高估值,然後賣給下一個買家。銀行也無心放貸給企業,整天想著拿錢去加槓桿、搞委外,炒房產。凡是在金融危機中表現較差,應對能力很弱的國家,都是經濟空心化比較嚴重的國家。所以國家三令五申地對金融進行嚴管,就是要防患於未然。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但過度使用,也會產生相反的作用。

由此看來,金融危機的前兆有點意思,人們被一種樂觀的情緒主導著,並不認為那些徵兆是不良徵兆,反而認為時代正好,賺錢太容易、太快,有點控制不住自己。然而經濟能持續增長的動力在於實體企業能持續創造財富,而金融市場如股市、樓市等是創造不出真正財富的,賬面上暴漲的數字背後並沒有真正的財富支撐,就有如海市蜃樓一樣,最終會消失,迴歸現實。這也是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當賬面財富和實際財富相差太多後,就會有一個價值迴歸的過程。

當然,金融危機確實恐怖,你的股票市值會縮水,房產也會縮水,甚至你會失業,但工資可以停,收入不能停。我們都知道,經濟學上有個主動收入和被動收入。主動收入就是咱們平時的薪水,而被動收入則是資產增值的收益。科學合理地支配自己的財產,在經濟蕭條的環境下,才不會措手不及。

比如很多國際大佬,幾乎都有自己的家族信託。都說富不過三代,但目前確實存在著許多富三代,他們財富傳承的奧秘就是在於他們家族的信託基金。

比較著名的家族信託基金——李嘉誠的家族信託基金(LKS Unity),是目前香港乃至世界上最著名的家族信託基金之一。

李嘉誠非常早就建立了兩個基金,一個家族的信託基金,一個是慈善基金。他將他從商60年積累下來的所有資產都分給了這兩個基金會,LKS Unity則控制了包括和記黃埔、長江基建、長江實業、電能實業、赫斯基能源等22家上市公司的股份。

如果把這些上市公司股份看做是基金的話,那麼LKS Unity則更像是一隻FOF母基金。而就是這樣一隻總資產高達1.2萬億的“FOF母基金”,使得李嘉誠無懼風險和危機,在經濟大週期中游刃有餘,一直富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