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新社戰地攝影記者沙阿·馬雷:遇難時,女兒僅出生15天

法新社戰地攝影記者沙阿·馬雷:遇難時,女兒僅出生15天

△ 家人、親友及同事為馬雷舉行葬禮。

今日的鮮花谷,多了些許憂傷

“當馬雷的遺體被運回家後,家人們看到了他最後的樣子。對這個高個子的男人來說,這口棺材看起來有些小。馬雷的母親、妻子和孩子們圍繞在他的身邊,哭作一團。” 《紐約時報》對現場進行此番描述。

“以後誰來照顧我們呢?我已經失去了你的兄弟和父親,但我從沒覺得自己是一個寡婦,因為我還有你。你就是我的一切。對我來說,你不只是我的兒子,還是我的朋友。”馬雷的母親對著兒子的遺體說道。

法新社戰地攝影記者沙阿·馬雷:遇難時,女兒僅出生15天

△ 家人、親友及同事為馬雷舉行葬禮。

“他的遺體被安葬在喀布爾郊區一個叫做古達拉的地方,意為'鮮花山谷'。這是馬雷長大的地方。他失明的兄弟和兒子靜坐在墓邊,看不見墳墓的樣子,但鍬起鍬落,土灑進墓穴中的聲音,清晰、刺耳。”

法新社戰地攝影記者沙阿·馬雷:遇難時,女兒僅出生15天

△ 《紐約時報》相關報道。

媒體稱,當時的襲擊主要發生在美國駐阿使館背後一條戒備森嚴的街道上,一名騎著摩托車的自殺式襲擊者引爆了身上的炸彈。爆炸點附近的阿富汗情報部門辦公室也是主要襲擊目標。在這次規模較小的襲擊中,共有4人遇難。

希望已逝

2016年,馬雷寫下一篇題為《希望已逝》的博文。文中,他談到了美軍撤離後阿富汗的現狀,也談到此前十幾年的戰地攝影生涯。

法新社戰地攝影記者沙阿·馬雷:遇難時,女兒僅出生15天

美軍從阿富汗撤離後,這片土地得到過片刻的寧靜。那時,生活充滿希望,這個飽受戰亂的國家迎來了自己的黃金年代。那些在塔利班政權統治下暗無天日的日子終於過去,阿富汗迎來了和平的曙光,人們開始過上正常的生活。然而,十五年後的今天,曾經短暫留存過的希望再次破滅,人們似乎活得比以前更加艱難。

失業、物價飛漲,人們的日子並不好過。一次,我在拍攝一家麵包店外的排隊人群時,幾個塔利班武裝分子向我走了過來。

“你在做什麼?”他們責問道。

“沒什麼。我正在拍一些關於食物的題材。”我得鎮定。

幸運的是,那個年代還沒有數碼相機,我用的也是老式相機,他們無法確認我說的是真話或者假話。

那時,拍完相片我很少署上自己的名字,只用“stringer”這個單詞作為我的代號。只有這樣,才能儘量避免被找麻煩。

事實上,法新社當時在阿富汗並沒有自己專門的機構,我和同事們在一個叫阿克巴汗區的一個固定場所辦公,這一情況持續至今。特使們會輪流到此視察工作,我們也會定期前往Shomali平原彙報情況,那裡是北方聯盟針對塔利班開闢的前線區域。除了BBC,這座城市只剩下法新社,美聯社和路透社三家媒體。2000年,幾乎所有的外國人都遭到逮捕,法新社駐阿富汗的工作人員只剩下我一個,辦公室被我一人獨佔。不過,我會像往常一樣,定期通過衛星電話向伊斯蘭堡局彙報工作。

法新社戰地攝影記者沙阿·馬雷:遇難時,女兒僅出生15天

△ 馬雷在喀布爾的辦公室內工作。

2001年,911事件發生後,BBC進行了鋪天蓋地的報道,我正是通過這些報道獲知的消息。當下,我立即意識到這次恐怖襲擊會使阿富汗遭到致命報復。幾天後,伊斯蘭堡局提醒我,有傳言稱美國人將會發起攻擊。

同年10月7日,一個月不到,美軍便發動進攻,爆炸襲擊主要發生在巴基斯坦的邊境城市坎大哈,塔利班武裝分子長期盤踞於此。

在給伊斯蘭堡局打電話彙報工作時,我聽到了喀布爾上空飛機盤旋的聲音。第一顆炸彈被投放在靠近機場的區域。那晚,我徹夜難眠,但我必須待在室內,不能出門。

第二天一早我驅車趕往機場,在離它不遠處,我遇到了12個穿著黑色制服的塔利班武裝分子,其中一人走向我,說到:“聽著,今天我仁慈一次不殺你,但是立刻給我離開這裡。”我調轉車頭,開車回到辦公的地方,把車停在了那兒。隨後,當我騎車返回市區時,街道上已經空無一人。照例,我用手中的圍巾掩護相機。那天,我總共拍下了6張照片,最後只發去2張。

美軍進入阿富汗後,11月塔利班政權撤離首都。人們終於從長期的陰影中走了出來,見到了光明。

那是段充滿希望的日子,是這個國家的黃金年代。城市裡沒有硝煙戰亂。街道上遍佈各國的部隊,他們來自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意大利,土耳其等多個國家。士兵們徒步在城市裡巡邏,他們互相問好微笑示意,臉上神情放鬆。只要我需要,我可以隨時打電話聯繫他們。

那段時間,人們出行自由,東部、南部、西部、北部,任何地方都是安全區。

法新社戰地攝影記者沙阿·馬雷:遇難時,女兒僅出生15天

△ 當地時間2002年3月12日,喀布爾省Surobi區,第一海軍炮兵團的法國士兵正在進行軍事演習,圖為其向基地發射迫擊炮。攝影/馬雷

然而,2004年,塔利班捲土重來。首先是攻佔南部的加茲尼省,05-06年期間,他們開始像病毒一樣在城市中蔓延擴散。終於,塔利班武裝分子鎖定了襲擊目標,喀布爾--那個外國人最常出沒的城市。短暫的相聚也因此徹底結束。

到2016年,距離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已經過去了15年。這個遭到重創的國家,她的國民們過著怎樣的生活呢?貧困,失業,他們依舊活在塔利班的殘暴統治之下。2014年,隨著西方一些部隊的撤離,很多外國人也相繼離開,逐漸淡出當地人的視野。曾經湧入這個國家的數十億資金也最終化作泡影。

我對美軍抵達阿富汗之初的那段歲月留戀不已。事實上,從2001年起,喀布爾已經開始發生不小的變化。曾經的滿目瘡痍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拔地而起的新建築,寬敞的林蔭大道。除了達拉曼宮, 所有與戰爭有關的遺址都進行了修復重建。商店裡的商品琳琅滿目,在那裡你能買到任何想買的東西。

但是如今,所有的希望都破滅了。危險時刻籠罩在四周。相較於塔利班政權統治下的那段日子,現在的生活變得更加難過。我甚至不敢帶孩子們外出散步,我的五個孩子每天只能在狹小的室內度日。

法新社戰地攝影記者沙阿·馬雷:遇難時,女兒僅出生15天

△ 2013年,阿富汗喀布爾,馬雷與他的一個兒子合影。

我從未對生活感到如此無望過,看不到一點兒出路,生活似乎只剩下了憂慮。

馬雷部分攝影作品集錦

法新社戰地攝影記者沙阿·馬雷:遇難時,女兒僅出生15天

△ 當地時間2013年2月7日,喀布爾街頭,一名阿富汗男孩在寒冷的天氣裡賣著氣球。

法新社戰地攝影記者沙阿·馬雷:遇難時,女兒僅出生15天

△ 當地時間2013年8月8日,兩名阿富汗兒童正在玩塑料玩具槍。

法新社戰地攝影記者沙阿·馬雷:遇難時,女兒僅出生15天

△ 當地時間2014年11月23日,幾名阿富汗兒童在喀布爾的一個場地踢足球。

法新社戰地攝影記者沙阿·馬雷:遇難時,女兒僅出生15天

△ 當地時間2015年9月22日,喀布爾開齋節之際,牲畜市場內一名阿富汗男孩背上揹著一隻綿羊。

法新社戰地攝影記者沙阿·馬雷:遇難時,女兒僅出生15天

△ 當地時間2016年10月12日,一名阿富汗老者在喀布爾Karte Sakhi神社正門前哭泣。他的父親在武裝分子發動的持槍襲擊中不幸遇難。

法新社戰地攝影記者沙阿·馬雷:遇難時,女兒僅出生15天

△ 當地時間2016年12月22日,喀布爾的議會成員Mir Wali的房內,一名阿富汗男子正通過碎玻璃向外張望。

法新社戰地攝影記者沙阿·馬雷:遇難時,女兒僅出生15天

△ 當地時間2017年1月5日,阿富汗喀布爾,一名小販在街上賣棉花糖。

法新社戰地攝影記者沙阿·馬雷:遇難時,女兒僅出生15天

△ 當地時間2017年2月28日,喀布爾當地,一名阿富汗醫療人員正在為女孩進行疫苗接種。

法新社戰地攝影記者沙阿·馬雷:遇難時,女兒僅出生15天

△ 當地時間2017年12月28日,喀布爾什葉派文化中心發生三起爆炸事件。圖為一名阿富汗男子正在從現場逃離。據此,多起爆炸已造成至少40人死亡,數十人受傷。

法新社戰地攝影記者沙阿·馬雷:遇難時,女兒僅出生15天

法新社戰地攝影記者沙阿·馬雷:遇難時,女兒僅出生15天

△ 當地時間2018年3月21日,喀布爾發生自殺式爆炸襲擊,路上留下了一隻涼鞋。

法新社戰地攝影記者沙阿·馬雷:遇難時,女兒僅出生15天

- The End -

編譯:阿勺(實習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