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有一個鄉鎮,一百多年來一直聞名全國,以地方特色享譽全省

黔南州甕安縣平定營鎮是一個歷史重鎮,自古商貿發達,文化厚重。一百多年來,這裡一直以牛馬市場聞名全國,以獨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間文化“燈夾戲”享譽全省。

黔南有一個鄉鎮,一百多年來一直聞名全國,以地方特色享譽全省

“燈夾戲”,即花燈夾川戲的一種藝術表演形式,是花燈與川戲饒有新意的巧妙組合,是一種匠心獨運的嫁接藝術。主要流傳於我縣平定營鎮。燈夾戲除了以其精湛的表演形式慶祝豐收景象及生意興隆外,還富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正月初九起燈時,所有戲班子成員在班主的帶領下,身著戲裝,跪拜在花燈菩薩(牌燈)面前,插香點燭、燒錢化紙,待供祭完畢後方可演出。正月十五是“化燈”的日子,戲班子成員要敲鑼打鼓,重新燃燭燒紙,站成一排恭敬祭奉花燈菩薩,然後化燈結束。

平定營燈夾戲巧用一則花燈表演完畢後的空餘時間,及時穿插一場川戲,花燈、川戲輪流出場,內容、形式接連更替,兩班人馬輪番出臺,使觀眾眼花繚亂、目不暇接。這種獨具風格的表演形式,令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收到了超常的藝術效果。主要代表作品有《殺狗警妻》、《浪子嫁媽》、《拜新年》《穆桂英招親》、《人間好》和《秋江》等二十餘折。每一段戲都有一個故事。

黔南有一個鄉鎮,一百多年來一直聞名全國,以地方特色享譽全省

燈夾戲採用鑼鼓、二胡、板胡、京胡、快板等民間樂器進行伴奏,根據花燈、川戲的特點吹拉彈唱、混敲混打,輕重緩急,頗有節奏。擊鼓者雙手持棍,圍鼓擊打,指揮樂隊,使表演出神入化,令人歎為觀止。

燈夾戲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是甕安縣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早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燈夾戲就先後參加安順地區、遵義地區及黔南地區的民間戲曲匯演,並多次榮獲一等獎。2001年,因“燈夾戲”獨到的演出風格和表演形式以及產生的社會影響,“燈夾戲”的發源地平定營村被黔南州文化局授予“先進文化村寨”榮譽稱號。

黔南有一個鄉鎮,一百多年來一直聞名全國,以地方特色享譽全省

燈夾戲戲曲故事中大都提倡尊老愛幼、捨生取義、崇善尚美的美德,以祭禮活動與民間歌舞、戲曲綜合為一體,蘊涵著區域民族認同的文化觀念和人文意識,體現出村民賴以生存的文化根基和維繫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的特殊價值。

請留下您對我們的點評,我們將進一步完善賬號,並有一個嶄新的面貌,面向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