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讀丨《邊緣小品》談“下海”!

每日一读丨《边缘小品》谈“下海”!

每天閱讀五分鐘,給心靈放個假!

◆ ◆

《邊緣小品》丨張賢亮

每日一读丨《边缘小品》谈“下海”!

“下海”一詞不知出於何典,聽說一九四五年前在上海,將少婦少女去舞廳當舞女稱為“下海”,“海”者,舞池也;又,酷愛京劇的票友正式成為京劇演員,也叫“下海”。總之,似乎和商業無關。一九四九年後,此詞沉寂多年,到了九十年代,大陸報刊上突然紛紛出現“下海”,“下海”又變成時髦動詞,如同BP的嘀嘀聲,街頭巷尾到處響成一片。而經過歷史的變遷,此“下海”已非彼“下海”,卻是專指作家、教授、學者這類文化人從事商業活動而言了。

也不知是誰第一個轉化了這個詞義的、我認為這人肯定有語言學天才。工人從事商業,農民從事商業,一般市民從事商業都不叫“下海”,唯獨把文化人從事商業稱為“下海”。其中有深意焉。現在,這“海”非那“海”,不再是指小小的舞池舞臺而是真正能使人遭滅頂之災的“商海”。將商品市場你做“商海”,我想大概正是因在商品市場中弄不好會淹死人吧。然而,難道別的人就淹不死?何以別的人下到商海就不必突出“海”宇,偏偏文化人下到商海就要特別標明商品市場是會淹死人的“海”呢?

我“下海”僅僅十個多月,我辦的企業拋開其他特點不說,一個最大的特點是我領的是一群比我還外行的文化人來從事商業活動。十個多月中,我的苦惱並不來自資金短缺,不是來自業務清淡,不是來自工商稅務的麻煩,相反,這些方面的情況都不錯,我的苦惱可說全部是我手下的文化人給我造成的!

“下海”“下海”!很多所調的文化人一下到商海便會滅頂,對此我已深有體會。四十年在歷史長河中雖是一瞥,而對人來說卻是一個決定性的塑造過程。中國的文化人不同於工人農民和一般市民,不管如何清貧,他們總是在行政或事業單位裡過著有保障的生活。這樣,在漫長的四十年中,中國的文化人已經蛻變、或說是被塑造成了家兔,至少是獲得了家兔的某種特徵。

首先,許多文化人已經絲毫沒有風險意識,喪失了承擔風險的膽量。安於清貧,樂於清貧,據說是中國文化人的傳統美德。我看,這不過是因為很多文化人早已失去了爭取過富日子的勇氣,只能縮在蝸牛殼裡舔露水而做的自我安慰的阿Q式的宣傳罷了。其次,這十個多月來,經找廣泛觀察,許許多多文化人也不具備獨立辦事的能力,在這方面,他們還不如一般行政幹部甚至汽車司機。聽他們坐而論道,侃侃而談,真令人神往,但叫他們去辦一件實事,你就要等著倒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