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億年以後,人類應該如何生存下去

1000億年以後,人類應該如何生存下去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天體物理學家已經知道,在過去的幾十億年中,宇宙一直在經歷加速的膨脹速度。這就產生了這樣一種理論:宇宙中滲透著一種被稱為“暗能量”的神秘的無形能量,這種能量與引力相悖,正把宇宙推開。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能量將成為宇宙中的主導力量,導致所有恆星和星系擴散到宇宙之外。

在這一點上,宇宙中的所有恆星和星系將不再是可見的,也不會從任何其他地方進入。問題仍然是,在這一點上,智慧文明(如我們自己的文明)將對資源和能源做些什麼?這個問題在Abraham Loeb博士最近的一篇論文中得到了處理。

正如他在研究中指出的那樣,當宇宙的年齡是其當前年齡的十倍時(大約1380億歲),我們將無法接觸到本地星系群以外的所有恆星,因為它們會以比光速更快的速度消失。因此,他建議人類遵循伊索寓言《螞蟻和蚱蜢》的教訓。

這個經典故事講述了螞蟻們度過夏天為冬天收集食物的故事,而蚱蜢則選擇自我享受。雖然不同版本的故事存在著對艱苦工作,慈善和同情的重要性的不同看法,但這一教訓很簡單:始終做好準備。在這方面,Loeb建議先進物種遷移到豐富的星系團。

1000億年以後,人類應該如何生存下去

這些星團是受引力束縛的最大物質庫,因此能夠更好地抵抗宇宙的加速膨脹。正如Loeb博士所說的:

“在我的文章中,我指出自然母親對我們很好,因為它自發地產生了我們渴望通過人工手段收集的巨大的燃料庫。來自早期宇宙的原始密度擾動導致區域的引力崩塌大到數以千萬計的光年,將它們中的所有物質組裝成星系團,每個星系包含相當於一千個銀河系的星系。”

Loeb博士還指出了人類(或其他先進文明)應該考慮遷移到什麼地方,當宇宙的擴張導致局部星系的恆星擴展到宇宙之外,他指出,在5000萬光年內,就像處女座星系團,它包含的物質比銀河系多幾千倍。第二個最近的是後發星系團,該星系團由1000多個星系組成,距離我們約3.36億光年。

除了為宇宙加速擴張提供解決方案外,Loeb博士的研究還提供了一些有趣的可能性來尋找外星智能生命。事實上,如果已經有先進文明為宇宙不可避免的擴張而遷移,它們可能通過各種方式被發現。正如Loeb博士解釋的那樣:

“如果旅行中的文明傳遞了強大的信號,那麼我們也許能夠看到它們向星系團遷移的證據。此外,我們預計先進文明在星系團中的集中程度要比僅僅通過計算那裡的星系數量所能預料的要大得多。在那裡定居的人可以建立更繁榮的社會,類似於地球上河流或湖泊附近的文明。”

這項研究是2001年一篇論文的後續,在這篇論文中,Loeb博士談到了數十億年後宇宙的未來。此後不久,Loeb博士和 Freeman Dyson博士就開始就如何解決這一問題進行了協調。

1000億年以後,人類應該如何生存下去

最近,來自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FNAL)和芝加哥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Dan Hooper博士在一篇論文中提出了類似的觀點。在他的研究中,Hooper博士提出,通過在數千萬光年的範圍內收割恆星,高級物種可以通過收集數十億光年的恆星,在局部星系中的恆星擴展到宇宙視野之外的時候倖存下來。

這種收集包括建造非傳統的戴森球體,利用它們從恆星收集到的能量,將它們推向物種文明的中心。然而,只有質量在0.2到1個太陽質量範圍內的恆星才是可用的,因為高質量恆星在到達目的地之前會發展超過它們的主星序,而低質量恆星不會產生足夠的加速能量來及時到達目的地。

但正如Loeb博士所指出的,這種方法還有一些額外的限制,這使得遷移比收穫更有吸引力。

“首先,我們不知道有什麼技術可以讓恆星在周圍移動,而且類太陽的恆星只會發光大約一百億年(目前宇宙的秩序),不能作為能讓我們在遙遠的未來保持溫暖的核熔爐。因此,一個先進的文明不需要像Dyson和Hooper所建議的那樣開始一個巨大的建設項目,而只需要把自己推向最近的星系團,並利用星系團的資源作為其未來繁榮的燃料。”

1000億年以後,人類應該如何生存下去

雖然這一切似乎都很遙遠,但它確實提出了一些有趣的問題,即宇宙的長期演化,以及智慧文明如何被迫適應。在此期間,如果它提供了一些額外的可能性,尋找外星智能生命,那麼就更好了。

正如Dyson博士所說,如果目前沒有外星人在準備即將到來的“宇宙冬天”準備宇宙工程項目,也許這是人類總有一天可以計劃解決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