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講述“玄奘西行”

陝西曆史博物館曾舉辦大型歷史人物專題展覽“取經歸來——一代宗師唐玄奘展”,展覽選取與玄奘、佛教、唐代、印度、中西文化交流、絲綢之路等主題相關的展品近50件(組),以玄奘生平為線索,展示玄奘西行取經的背景、經過,取經歸國後翻譯佛經、著書立說、弘揚佛法等事蹟,及其對後世產生的深遠影響,為人們更好地瞭解玄奘提供了生動素材。這些精美文物平日分散於各在博物館,在此濟濟一堂,甚為難得。

▌佛教造像

文物講述“玄奘西行”

北周貼金彩繪石雕菩薩立像 西安市未央區漢城鄉西查村出土 現藏西安博物院

北周貼金彩繪石雕菩薩立像,高79釐米。1996年西安市未央區漢城鄉西查村出土,現藏於西安博物院。菩薩頭梳高髻,戴化佛冠,寶繒下垂,髮辮垂肩,面相方圓豐滿,面帶微笑。上著僧祗支,下著長裙,頸飾項圈,臂著釧,肩搭帔帛,身佩瓔珞,左手提淨瓶,右手執柳枝,跣足立於仰蓮瓣座上。蓮座四角各浮雕一護法獅子。此像是北周造像的代表樣式。

文物講述“玄奘西行”

唐鎏金觀音菩薩銅像 西安市西郊棗園出土 現藏陝西曆史博物館

唐鎏金觀音菩薩銅像,高26.5釐米。1960年西安市西郊棗園出土,現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此觀音菩薩造型優美,頭部略低,面容豐滿,表情慈祥,腰肢微扭,雙足並立。有鏤空背光,火焰紋精湛。該造像充分體現了唐代造像在繼承南北朝以來傳統造像藝術基礎上加以創新而日臻純熟的藝術風格。

文物講述“玄奘西行”

唐釋迦牟尼降伏外道石造像 徵集品 現藏西安碑林博物館

唐釋迦牟尼降伏外道石造像,高76釐米。1955年徵集,現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此造像是在一塊長方形豎石板上以高浮雕技法表現釋迦牟尼的形象。釋迦牟尼跣足立於覆蓮座上,右手上舉,掌心向上托起一圓輪,左手下垂,掌心向下朝向另一圓輪。造像底部長方形臺座上刻有“釋迦牟尼佛降伏外道時”題記。釋迦牟尼降伏外道的故事,在佛經中多有記述,該造像所表現的釋迦牟尼降伏外道圖像別具一格,其右上角與左下角圓輪中的神像分別代表著日天和月天,它們具有護持佛法的作用。

▌反映絲路風情的文物

文物講述“玄奘西行”

唐彩繪陶牽駝胡俑 西安市東郊唐代金鄉縣主墓出土 現藏西安博物院

唐彩繪陶牽駝胡俑,高40.5釐米。1991年西安市東郊唐代金鄉縣主墓出土,現藏於西安博物院。胡人高鼻深目,禿頂,絡腮鬍,腦後有略長的捲髮。身著袒胸露腹的翻毛長袍,腰繫褡褳,足蹬高靴。雙袖捋起,雙臂作拉韁牽索狀。

文物講述“玄奘西行”

唐彩繪釉陶載物駱駝俑 陝西咸陽市禮泉縣鄭仁泰墓出土 現藏陝西曆史博物館

唐彩繪釉陶載物駱駝俑,高43.5釐米。1971年陝西省咸陽市禮泉縣鄭仁泰墓出土,現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駱駝為白胎,外施黃釉,上施彩繪,以墨筆描繪眼睛、鬃毛等細部。駱駝昂首站立,駝峰間置鞍架,上墊圓形花毯,橫搭一裝滿物品的袋子,袋子兩邊掛著絲卷、扁壺、刀鞘、箭囊等日用品以及兔子之類的獵物。細看駝背上還爬著一隻猴子,十分生動。

▌帶有印度風格的文物

文物講述“玄奘西行”

唐鳳頭人面銅壺 西安市臨潼區新豐鎮出土 現藏西安臨潼博物館

唐鳳頭人面銅壺, 高29.5釐米,腹徑14.5釐米。1985年西安市臨潼區新豐鎮出土,現藏於西安臨潼博物館。該壺鳳首龍柄,壺頸細長,喇叭形圈足。壺腹鑄有6個高浮雕人頭面,其人額頭分發,面部豐腴,目深,彎眉,大眼,小口,隆鼻,兩兩共結一條髮辮,臉形和髮式顯示了天竺(今印度)人的特徵。這種奇特的器物造型過去從未發現,對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文物講述“玄奘西行”

唐蘇常侍造“印度”佛像 西安市玉祥門外出土 現藏陝西曆史博物館

唐蘇常侍造“印度”佛像,高8.6釐米,寬8.6釐米。1954年西安市玉祥門外出土,現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此像為泥質灰陶,略呈半圓形。正中釋迦佛螺發高肉髻,面形豐滿,頭有圓光,身著輕薄透體的袒右肩式大衣,結跏趺坐在方形疊澀束腰須彌座上。左右兩脅侍菩薩,頭戴花冠,肩搭帔帛,手執佛塵,衣裙貼體,身體呈“S”形扭曲,體態優美婀娜。佛像背面題記“印度佛像大唐蘇常侍普同等共作”,即是說這種圖樣是直接摹自印度傳入的樣本,直接說明了這尊泥像和印度的淵源。而“印度”兩字的出現,也說明了在唐代除了“天竺”之外,已經有了“印度”這個稱謂。

▌佛教寺院遺址出土的一批文物

◆ 西明寺

玄奘法師於唐高宗顯慶三年至四年(658~659年)由長安大慈恩寺移居西明寺譯經。

文物講述“玄奘西行”

唐殘石茶碾 西明寺遺址出土 現藏西安博物院

1985年在西明寺遺址出土了一件殘石茶碾,該茶碾青石質,上刻有“西明寺石茶碾”六字。殘存部分長21釐米,寬16釐米,高95釐米,約為全品的一半。後經修復完整,現藏於西安博物院。這個石茶碾的發現,提供了當時西明寺禪茶的一些信息,同時也反映了唐代茶文化的盛行。

◆ 玉華寺

玄奘法師於唐高宗顯慶四年遷居玉華寺肅成院譯經,在此創立法相宗,最終圓寂於肅成院。

文物講述“玄奘西行”

唐佛跡記碑(複製品) 陝西銅川玉華寺遺址出土 現藏西安碑林博物館和銅川考古研究所

碑為青石質,由佛足印和題記兩部分組成,分別於20世紀50年代和90年代在陝西銅川玉華寺遺址出土,現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和銅川考古研究所。佛足印石略呈方形,上雕刻一對巨大的腳印,長50釐米,寬20釐米。腳印五指微張,掌心刻千輻輪紋。大拇趾下刻三鈷,二拇趾下刻雙魚,四拇趾下刻寶瓶,小拇趾下刻螺紋。石刻題記內容為“佛跡記摩揭陀國波吒釐城釋迦如來蹈石留跡奘親觀禮圖”。由題記可以看出,這塊佛足印石刻應該是玄奘法師前往印度遊學取經時拓印回國,在玉華寺刻石而成。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通佛足印刻石。

文物講述“玄奘西行”

玄奘法師敬造金剛佛座(複製品) 玉華寺遺址出土 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唐金剛佛座,高43.5釐米,寬51釐米。20世紀50年代玉華寺遺址出土,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青石質,上圓下方,中空凹下。基座方形,上承覆仰蓮臺。蓮臺頂部刻有長方形卯槽,覆蓮瓣上雕刻如意雲頭。基座正面右側有楷書題刻:“大唐龍朔二年三藏法師玄奘敬造釋迦佛像供養”20字,為玄奘法師手書,彌足可貴。

▌法池寺

文物講述“玄奘西行”

唐舍利石函 西安市藍田法池寺遺址出土 現藏藍田縣文管所

唐舍利石函1990年西安市藍田縣蔡拐村法池寺遺址出土,現藏於藍田縣文管所。石函為正方體,盝頂,長、寬、高均為32釐米,漢白玉石質。函蓋與函身之間以子母口扣合。四周有淺浮雕四幅,分別為高僧說法圖、迎賓圖、殯葬圖、迎送舍利圖,內容新鮮罕見,線條流暢,這件石函,對於研究佛教相關問題有著重要意義。

▌安國寺

文物講述“玄奘西行”

唐馬頭明王石雕像 西安市安國寺遺址出土 現藏西安碑林博物館

唐馬頭明王石雕像,高89釐米。1959年西安市安國寺遺址出土,現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馬頭明王作三頭八臂,三面均呈忿怒相,結跏趺坐於蓮座上。主手當胸結契印,右側上手舉斧,中手持念珠,下手作與願印;左側上手持棒,中手持淨瓶,下手持蓮花。身後為桃形火焰紋大背光,頭光正上方原有一高浮雕的馬頭,殘存的鬃毛清晰可見。馬頭明王是觀世音菩薩的忿怒相化身,佛教密宗的重要本尊。

◆ 法門寺

法門寺是文獻記載的中國境內供奉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四大名剎之一,唐時法門寺升格為皇家寺院。唐懿宗鹹通十五年(874年),在寺內塔基下築有地宮,將一批特製的宮廷珍寶虔誠隆重地供放於地宮,以祈求佛對國家的保佑。1987年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各種珍寶,為研究唐代佛教、茶文化和秘色瓷開啟了神秘的大門。

文物講述“玄奘西行”

唐秘色瓷碗 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地宮出土 現藏陝西曆史博物館

唐秘色瓷碗,口徑22.4釐米。現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敞口,折沿,曲腹,小平底略內凹。外壁有黃色紙片的痕跡,上有墨線人物圖。法門寺塔基地宮秘色瓷的出土,解決了長期以來爭論的秘色瓷生產年代及釉色等疑難問題,說明在唐懿宗、僖宗時期秘色瓷燒製工藝已成熟,較過去所說的秘色瓷產生於五代提前近半個世紀,為中國陶瓷史上的重大發現。

文物講述“玄奘西行”

唐六臂觀音盝頂金寶函 法門寺地宮出土

唐六臂觀音盝頂金寶函。唐懿宗時,賜贈法門寺一套盒函,分別由木、石、銀、金、玉等不同材料做成,稱之為八重寶函,用來供奉佛祖釋迦牟尼真身佛指舍利。六臂觀音頂金寶函為八重寶函之第四重。函蓋雕有雙鳳及蓮蓬,蓋側有瑞鳥4只繞著中心追逐,正面為六臂如意輪觀音圖,左側為藥師如來圖,右側為阿彌陀佛圖,背面為大日如來圖,函外壁鑿有如來及觀音畫像,或飾以雙鳳翔,配以蔓草紋;或刻上金剛沙彌合什禮佛的圖景,造型逼真而細膩。

文物講述“玄奘西行”

唐鎏金鴛鴦團花雙耳大銀盆 法門寺地宮出土

唐鎏金鴛鴦團花雙耳大銀盆,盆壁分為四瓣,每瓣內鏨兩朵石榴團花,花間襯流雲紋;團花中有一雙鼓翼鴛鴦立於蓮花之上,兩兩相對,栩栩如生;盆底模衝、錘打出一對嬉戲的鴛鴦和闊葉石榴組成的大團花,四周施細密的魚子紋,形成淺浮雕效果。盆外壁兩側各有兩個額刻“王”字的獸面鋪首,口銜飾有海棠花的圓環,環上有提耳。圈足微外撇,其外飾蓮花。大銀盆集澆鑄、模衝、煅打、鏨刻、鎏金、鉚接等先進工藝於一體,是目前國內出土的同類器物中最大的一個。

◆ 慶山寺

慶山寺遺址在西安市臨潼區新豐鎮,武則天時,建地宮、阿育王塔,打造專門珍藏佛祖舍利的金棺銀槨,安放釋迦牟尼真身舍利。

文物講述“玄奘西行”

唐三彩獅子 陝西臨潼區慶山寺遺址出土 現藏西安臨潼博物館

唐三彩獅子1985年慶山寺遺址出土,現藏於西安臨潼博物館。計2件,一件高16.2釐米,作回首啃舐後腿狀;一件高17釐米,作後腿前伸撓癢狀。獅子神態逼真,幽默逗人,為開元盛世傑作,是獸形唐三彩中稀有的珍品。獅子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表示吉祥的瑞獸,後成為衛護佛法的辟邪神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