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愛情,北京女子在找爸爸,上海女子在找兒子,你呢?

01

“圖鑑系列“開播至今,圍繞北京女子和上海女子的真實進階與奮鬥之路究竟是不是電視劇中所演繹的那樣,展開了激烈的討論與論辯。

認同一方深有感觸,覺得拍出了北京和上海女子在一線大城市打拼的真實經歷;否定一方,覺得那並不是北漂和上海外地人的生活,編劇編的太離譜。

今天我們要說的《北京女子圖鑑》和《上海女子圖鑑》中並不是他們的打拼有多麼真實和虛假,其實,看多了中國編劇坐在賓館裡寫出來的職場劇,總是會有一股濃濃的瑪麗蘇味道,無論多麼卑微和弱智的主角,都是自帶光環,會實現開掛的人生,登上巔峰的。

所以披著職場外衣的愛情劇,往往更多的是女主角在和一個又一個男人談戀愛。

所以,我們今天要說的是對於北京和上海的女子來說,兩種不同的愛情觀。

面對愛情,北京女子在找爸爸,上海女子在找兒子,你呢?

北京女子陳可和上海女子羅海燕,兩個都來自小地方,一個是從外地到北京打拼,一個也是來自外地,但卻是畢業於上海大學,然後留在上海本地知名廣告公司,一步一步實現人生價值。

《北京女子圖鑑》講述的陳可不甘心在成都這樣的2000年初還是一個小城市的地方碌碌無為地過完一生,看到曾經初中的同學王佳佳都可以在北京混得有聲有色,就更加激發了她去北京闖蕩的野心。

於是,在這個她看不起的朋友的牽線下,來到了北京,遇到了曾經的一個男同學,合租在一起。

然後很不幸,這個男同學因為孤單寂寞對她動了凡心,錯以為兩顆凡心可以在北京這個大都市相互依靠,便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假意好心地想要非禮這個女同學。

可是這個有野心的女同學怎麼會看上這個平平無奇的男同學呢!

結局自然是拒絕的。

但是,拒絕後,卻又因為這個男同學可以幫她介紹一個工作。於是在離開合租的房子後,又轉回去問這個男同學,幫她介紹的工作能去嗎?

於是,陳可有了第一份工作。當然,這個男同學不能稱之為她的男朋友。

陳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男朋友是遠在老家的楊大赫,可是卻在她去北京後,因為家中變故提出了分手。

陳可的依靠沒有了,便投靠同學王佳佳,王佳佳向陳可展示如何利用男人達到買衣服的目的,也因此認識了吳昊。

面對愛情,北京女子在找爸爸,上海女子在找兒子,你呢?

吳昊的成熟事業有成和多金,讓陳可誤以為是可以依靠的男人,春心萌動想要再次發展時,卻被吳昊往自己身上噴灑酒水,怕回家和老婆解釋不清的理由,含而不露但是又很明確地告訴陳可,自己是有老婆孩子的顧家男人,不可能和她發生一段戀情。

但是很快,陳可依靠吳昊,在飯局上認識了一個公司的老總,介紹去了新的大公司,又找到了新的男朋友。就是新公司的上司張超。

然後開始了一段新的戀情。

在這段新戀情中,張超的三觀是尋求穩定、平凡、踏實的一生,生活溫飽,老婆孩子熱炕頭。

面對愛情,北京女子在找爸爸,上海女子在找兒子,你呢?

但是,陳可卻並不想要這種“一眼就望到頭”的生活。

於是,在吃了一次“金錢豹”之後,因為三觀的徹底不同而分道揚鑣。

其實,正如陳可所言,“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都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陳可失去了成熟想過安逸生活的張超,又遇到了客戶變為男友的富二代於揚。

可是,最終在萬事俱備的情況下,陳可還是沒有等到於揚向其求婚。其女上司顧映真一言點醒夢中人,“這個男人並不是不想結婚,只是不想和你結婚。”

不斷尋求愛情的陳可,在遇到了一個又一個男朋友之後,都是奔著結婚而去,可是最終卻往往傷得最深。

而後來遇到的打著歸國藝術家稱號的“落魄渣男”黃越彬,外表依然成熟穩重,看似是個可以依靠和託付終生的男人,可是,卻將陳可傷得更深。

02

陳可在不斷尋找男友的路上,其實一直是在尋找一種安全感,這種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最初級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她被滿足了前者,卻始終無法得到後者,而後來的更高層級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就顯得越來越難滿足。

面對愛情,北京女子在找爸爸,上海女子在找兒子,你呢?

陳可的出場,就交待了她是來自一個單親家庭,慈善的父親去世後,強勢的母親獨自將她撫養長大。最初是反對她去北京的,只想讓她在當地找一個好人嫁了,過安穩的生活。

可是,陳可內心一直就缺少一種沒有父愛的安全感。所以,她其實一直是在尋找“父愛”。

在潛意識裡面,她一直都在尋找曾經缺失的“父親”,所以就急切地想要獲得異性的愛和關注,很容易就把愛交付給她信賴的“成熟穩重”的男性,哪怕只能得到片刻溫暖。

陳可,就是這樣一個因為父愛缺席,而一直在找爸爸的女孩。

03

而相比於《上海女子圖鑑》中的羅海燕,她同樣來自小城市阜陽,可是,卻在上海大學四年的時光中,見過了大都市的繁華璀璨,有一定的眼界和見識,自然也有闖蕩的勇氣。

面對愛情,北京女子在找爸爸,上海女子在找兒子,你呢?

因此,她和大學初戀陳曉偉的戀愛,是奔著“生活不止對事業的追求,也有情感的浸潤”而活的。

在面試大廣告公司比特思,互相填寫對對方的評價和打分時,她給陳曉偉打了滿分和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最終男友給她只有6分和一般的評價,因此,她在性格測試中勝出被錄取。

面對愛情,北京女子在找爸爸,上海女子在找兒子,你呢?

男友最終選擇回老家當公務員,想帶羅海燕一起回去。

可是,羅海燕面對乖乖男,最終放棄。

後來,為了學好英語,羅海燕報名補習班,認識了英語老師,上海本地人楊呈遠。

這一段新的戀情似乎是郎才女貌。

然而,上海和北京兩地的風土人情由此顯現。

面對愛情,北京女子在找爸爸,上海女子在找兒子,你呢?

楊呈遠的母親因為本地人的優越感而拒絕兒子娶一個外地人。

而且,意志不堅定的寶媽男楊呈遠最終在陪羅海燕去看房時,也表現的淋漓盡致。

當羅海燕帶楊呈遠去售樓部看房子說要靠自己買房子,並且以自己的上司Scarldt為榜樣,所以挺羨慕她。

面對愛情,北京女子在找爸爸,上海女子在找兒子,你呢?

面對愛情,北京女子在找爸爸,上海女子在找兒子,你呢?

面對愛情,北京女子在找爸爸,上海女子在找兒子,你呢?

此時,楊呈遠說,“Scarldt是Scarldt,你是你,你跟她不一樣的。你將來是要結婚生孩子的,你忘了,而且我已經想好了,等結婚以後呢,我還是想跟我父母住在一起,一來方便我照顧他們,二來等將來有了孩子,他們也可以幫忙帶,一舉兩得,不挺好的嗎!”

面對愛情,北京女子在找爸爸,上海女子在找兒子,你呢?

面對愛情,北京女子在找爸爸,上海女子在找兒子,你呢?

楊呈遠張口閉口,“我媽說了,一個女人的最終歸屬地,還是在家庭。只有在家庭裡,你才能實現你的最大價值。獨立可以讓你幸福嗎?可以讓你有家庭,有孩子,有丈夫嗎?”

最終,兩人的分手是必然的。

面對愛情,北京女子在找爸爸,上海女子在找兒子,你呢?

雖然,羅海燕在這段感情中投入了巨大的情感。

04

後來,羅海燕升職後遇到了有婦之夫,來自香港的商人蔡鍾閒。

看似完美的戀愛,卻從一開始就充滿了欺騙。

就連網友都一針見血地指出,從看到蔡鍾閒的第一眼就知道,到了中年事業有成的男人如果看上了年輕漂亮的女子,那一定是想和她上床的。怎麼可能沒有家室呢!

蔡鍾閒的妻子,表面溫柔,實則堅硬如鋼。極具諷刺且不帶刺地讓羅海燕離開雖然是名分屬於她但是心已經不屬於她的孩子爸爸。

所以,蔡鍾閒其實也是一個只想和你玩玩的巨嬰。他是不會捨棄自己的家庭而冒險和年輕的女子再結婚的。

直到羅海燕再遇到被自己選中的新人男模嚴冰。本來以為能夠牢牢把握。她也投入瞭如母愛般的情懷與情感,但是,卻遇到更強大的母愛氾濫的競爭對手菲菲姐。

於是,再次一敗塗地,男友離開,事業受挫。

後來,又在相親時遇到白強,然而白強依然是一個想要依靠女人的奇葩男。

白強提出讓海燕賣掉房子和他一起出錢買別墅,海燕感到不悅。海燕想明白後拒絕和白強結婚。

面對愛情,北京女子在找爸爸,上海女子在找兒子,你呢?

走到這一步,海燕也明白了男人並不是靠不住,真正靠不住的是愛情,尤其是百分百付出的卑微的愛情。

其實,從一開始她就輸了。

05

如北京女子陳可,她一開始就遇到了張超,上海女子羅海燕也遇到了陳曉偉,本來都是可以託付終生的經濟適用男,然而,她們還是錯過,或者說為了自己的野心,主動放棄了。

這個世界其實對獨立自主和有野心事業心的女人是最苛刻的。

女人一旦談了很多男友,最終在事業上取得了成績。評論就會說是她們一路睡上去的,而選擇性地忽略她們的付出和努力。

而男人成功後睡了一個又一個女人,則被稱為是成功的象徵。

所以,你看到那些霸道總裁總是令人羨慕嫉妒而沒有恨的,但是對霸道女總裁卻有萬般的詆譭和千言萬語的中傷。

面對愛情,北京女子在找爸爸,上海女子在找兒子,你呢?

明明,霸道女總裁的愛情才是真愛,而霸道男總裁總是玩弄感情。

也許,女人生來就是缺乏安全感的。因此,雖然同是找男朋友,北京女子總是在尋找“爸爸”,上海女子則在尋找“兒子”。

精神分析學派弗洛伊德的理論曾表明:成人的人格特徵,是童年時期本能活動受到壓抑、昇華、反向作用、固著、退化等的結果。

這種結果對女性總是很苛刻。尤其是對於缺乏安全感的女性。

心理學家李雪說:“輪迴有巨大的推動力,自己童年灰暗的父母,會把心理創傷傳遞給孩子。無論我們在意識上多麼希望孩子不再受苦,潛意識卻總在製造相同的陷阱。”

所以,無論是北京女子,還是上海女子,在進階的道路上總會陷入不斷的陷阱中。

無論是北京女子在找爸爸,還是上海女子在找兒子,其實她們內心都是在找自己的初心。而現實往往是初心易得,愛情難守。

面對愛情,北京女子在找爸爸,上海女子在找兒子,你呢?

很多女人都以為自己是在尋找愛情,但其實最傷她們的又是愛情。

每個女孩子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不斷的努力,不斷的付出,只是為了能夠擁有拒絕的勇氣。

可以拒絕七大姑八大姨說的女孩子大了就難嫁人了,父母說一個人在大城市打拼多累多孤獨不如回家吧……

然後堅定地留在大城市,追逐自己的自由夢想。

這沒有錯,錯的只是對女性的認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