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了火神派以後,感覺以前60年白學了

學了火神派以後,感覺以前60年白學了

導讀:南滑縣老中醫陳守義自謂:“學了火神派以後,感覺以前60年白學了。”

火神派的主流應該肯定

近年來,火神派異軍突起,以其獨特風格和卓著療效引起廣泛注意,在醫壇上產生了非同尋常的反響,雖然不無異議,但其主流的發展是卓有成效、有目共睹的。這主要表現在:

1.有關火神派的幾十部專著相繼出版,其中如《鄭欽安醫書闡釋》《扶陽講記》《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症疑難病經驗專輯》《中醫火神派探討》等書一再加印,堪稱暢銷書;特別是鄭欽安的著作《醫理真傳》《醫法圓通》及其著作的合集竟有多種版本先後上市,雖然不無跟風之嫌,但畢竟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們的需求。

2.從2008年起,全國連續召開了七屆“扶陽論壇”會議,媒體報道場面熱烈,頗有“爆棚”之勢。2012年11月在成都召開的第五屆“扶陽論壇”會議上,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專程到會,並致辭祝賀;廣東、廣西、雲南等地區還多次召開了有關火神派及吳佩衡、李可等人的專題研討會;《中國中醫藥報》和《中醫雜誌》時有相關文章和報道發表。

3.發掘了一批近代火神派名家如吳佩衡、祝味菊、範中林、劉民叔、戴麗三等人的學術經驗,他們早年的醫案集相隔多年後又重新再版;鄭欽安以前的扶陽醫家亦有新的發掘,幾種著作新近上市,如《扁鵲心書》《素圃醫案》《吳天士醫話醫案集》等;湧現了一批當代火神派名家如盧崇漢、李可等人,病人門庭若市,甚至其弟子亦患者盈門;在民間則有相當數量的醫家以“火神派”著稱,在患者中有一定影響。

4.全國扶陽論壇2011年建立了“中國扶陽網”,為火神派的學術交流提供了新的平臺,民間的扶陽網站則場面興旺。有意思的是,相當一批中醫愛好者接受、推崇火神派,滿世界宣揚扶陽觀點,有些人甚至成為“火神派票友”,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股“火神派熱”,這種局面應該說是多年來少見的。

儘管有人對火神派持有異議,挑出一些毛病,但上面所舉應該是火神派發展的主流,這一點應該首先肯定。即或有些不足,某些醫家言論不當,亦屬枝節問題,不影響大局。

感覺以前60年白學了

福建省南平市中醫余天泰:“自從學習火神派以來,特別是接受祝(味菊)師觀點(指‘陽常不足,陰常有餘’論)後,一改30餘年遣方用藥之風格,臨證治病注重溫陽扶陽,療效大有提高,從而也更加增添了我對中醫藥的信心。”(《第二屆扶陽論壇論文集》)

河南滑縣老中醫陳守義自謂:“學了火神派以後,感覺以前60年白學了。”

河南駐馬店市中醫傅文錄說:“學了火神派後,的確有大徹大悟之感覺。深深感悟到,臨床工作二十餘年,苦苦地執著追求,卻百思不得其解。一入火神派門檻兒,可謂別有一番洞天,不僅有撥雲見日、茅塞頓開之感,同時還有一種在一瞬間抓住了中醫之根蒂與精髓之感,也充分認識到中醫博大精深後面那真正的內涵與神靈。”

火神派著名醫家系列叢書

本叢書旨在進一步發掘、整理火神派的學術思想和豐富的臨證經驗,形式上以醫家為單元,從廣度和深度來揭示入選名家的豐富各異的學術特點,進一步弘揚其學術精粹,促進當代中醫臨床水平的提高,同時也為各家學說和基礎理論研究進行新的拓展。

我們擬分批推出這套叢書,第一批暫且選定鄭欽安、吳佩衡、祝味菊、劉民叔、範中林、戴麗三、唐步祺、周連三、李統華、曾輔民、李可等醫家作為選題目標,他們的火神派醫家身份應該沒有問題。

學了火神派以後,感覺以前60年白學了

關於各書作者,像吳佩衡、戴麗三等都有後人或傳人,由他們來編寫,應該是理想人選。其他則遴選對某醫家有興趣、有研究者執筆,當然,他們應該是火神派傳人,至少應該對火神派有著相當的理論基礎。

每位醫家基本內容包括:醫家生平事略、師承、門人及人文掌故等,重點是其學術思想尤其有關火神派的內容,包括理論建樹、臨床經驗、醫案薈粹等,當然也包括非火神派方面的內容,以展示其學術全貌。中心是全面而深入地發掘各個醫家的獨特學術風貌。

以前對火神派不瞭解,感覺很玄乎,這幾天看了火神派的書,發現沒有那麼神秘。火神派也是按照辨證論治思想來診治疾病的,只不過溫陽法用的多。有的人覺得火神派跑偏了,什麼病都用大劑量的附子,其實不然。“偏”是因為有側重,有它的長處,發揮其長處,自然會“偏”,就像金元四大家的理論,各有側重,各有突出,這不也是一種“偏”嗎?

來看看叢書裡面的這一本《霹靂大醫——李可》吧,掃碼可以直接下單。

本文內容選自:《霹靂大醫——李可》。

……以下是廣告時間……

學了火神派以後,感覺以前60年白學了

內容推薦

歷史上整理醫案的方法很多,大致有實錄式與追憶式兩種,作者採用的是後者。而且多用第一人稱敘事,語言也儘量通俗,因為,作者知道自己文章的讀者大多年輕,而且初學者居多。案例多是經方驗案,雖然是個案數則,但是以小見大,讀者也可以從中瞭解經方方證以及識別的大法。

END

大家都在看↓

揭秘醫聖仲景如何妙用細辛

入過獄,參過軍,喜歡用附子,這才是中醫脊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