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墩村民的脫貧“菜單”

十里墩村民的脫貧“菜單”

進駐城關鎮十里墩村的10名幫扶隊員,都是從鎮上、縣上抽調組成的,分赴全村14個社,督促縣上“以獎代補”養殖、健康扶貧、勞務輸轉等富民政策的落實。

據廣河縣城關鎮黨委負責人介紹,縣上“以獎代補”分兩種標準:貧困戶補貼1萬元,脫貧戶補貼6000元。可以用於養殖基礎母牛、育肥牛或養羊,還可以開餐廳或交給企業託管,幾種方式供群眾自主選擇。現在脫貧攻堅已進入倒計時,鎮上採取“倒逼措施”,凝心聚力抓脫貧攻堅。

十里墩村6社村民馬春明通過家庭養殖、勞務輸出增收,去年他家五口人實現了脫貧。今年他申報“以獎代補”,想再養15只羊。

去年十里墩村的19戶貧困戶實現了脫貧,現在全村還有111戶貧困戶,計劃今年脫貧33戶,其中29戶為易地搬遷戶,縣上以家庭每口人自籌2500元,其餘部分由政府補助8000元,搬遷到縣城進行集中安置,便於參加集體養殖和外出務工。

對於這份村民發家致富的“菜單”,十里墩村幫扶隊長馬忠先說,沒有養殖能力的貧困戶,也可以選擇企業託管方式,將1萬元投入到養殖合作社,一年利潤按比例分紅一次,三年以後返還本金。

身為城關鎮副鎮長的馬忠先,從2014年派駐到十里墩村後,每天和群眾打成一片,寒來暑往,不知不覺過了四年。“牛羊養殖和勞務輸出,是十里墩村的支柱產業。全村共有2500多畝地,養牛1300多頭,養羊1.23萬隻,其中養殖500只(頭)以上的養殖場有5家,養殖200只(頭)以上的有50家。現在全村14個社,社社通上了太陽能燈,不僅照亮了群眾的新生活,更讓貧困群眾的脫貧之路越走越亮堂。”馬忠先對全村的情況瞭如指掌。

6社村民馬哈力木的兒子今年外出打工,他和妻子養了7頭牛;馬忠祿全家6口人,養了4頭牛,去年出欄了2頭;兒子在外面打季節性零工,收入可觀。他們兩家人的發展是十里墩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生動縮影。

十里墩是全縣“糧改飼”工程的最先試點村,也是全縣最先受益的山村之一。現在,黨委政府和群眾一條心,拔窮根、奔小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