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興農之水 澆創業之田——都昌鄉村大學生創新創業碩果累累

引兴农之水 浇创业之田——都昌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硕果累累

今夏,對於九江市都昌縣鄉村大學生創新創業協會會長呂小華來說,是個碩果滿枝的豐收季。

引兴农之水 浇创业之田——都昌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硕果累累
引兴农之水 浇创业之田——都昌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硕果累累

大沙鎮太陽村野溪壠百畝桃園喜獲豐收

呂小華在家鄉大沙鎮太陽村野溪壠的120餘畝果園裡,時令的大白桃、油桃、脆桃掛滿枝頭,除了通過電商平臺外銷,節假日還吸引城裡人前來果園,參加桃之旅生態體驗遊,採摘的鮮桃價格每斤在8元以上,果園裡的翠冠梨、脆皮金桔、蜜桔、甜柿子也長勢良好。呂小華獨到的果樹栽培技術得益於他參加“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培訓的收穫。都昌縣以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為抓手,培育掌握一技之長的新型農民,在鄉村創新創業的廣闊田野大展身手。“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實施七年來,該縣有700餘名農村青年接受培訓學習,其中230餘名學員畢業後領辦創業基地,成為鄉村振興的一支生力軍。都昌縣被國家開放大學授予全國“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先進教學點。

引兴农之水 浇创业之田——都昌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硕果累累

鄱湖晨暉農場

課堂與產業結合嚴培訓。都昌按照全省要求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以培訓和造就一大批紮根農村、服務農民、發展農業,帶頭致富的鄉土實用人才為目標,力爭2020年達到每個行政村有2-3名農民大學生。縣教師進修學校與縣委農工部合作,承擔工程實施的教學與培訓任務。該縣以電大工作站為平臺,強化教學管理,提升教學質量。通過學員遴選、資格認定、教育培訓和政策扶持,逐漸打造一支愛農業、懂技術、會經營的人才隊伍。在教學方式上推行遠程教育教學與集中面授相結合,真正讓學員學有所獲、學有所成。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在宣傳、農業、林業、財稅等相關部門聘請理論水平高、教學能力強、涉農經驗豐富的30餘名專家擔任兼職教師,試行登記備案制度,確保授課質量。2017年以來,投入20餘萬元,改善教學點辦公條件。開展一系列特色教學和實踐活動,開設包括法律、漢語言文學、農村行政管理、計算機、畜牧獸醫、園藝等涵蓋廣泛的課程。該縣立足課堂與產業緊密結合,農民種什麼、老師教什麼,精準對接農民需求。堅持送教下鄉,把教學班開在田間地頭,在農業產業鏈上開展人才培育,實現教育培訓與農業生產同期同步,實踐實訓與農業生產環節融合。該縣在九江晨暉農業發展公司、都昌旺富養殖基地、中館小河油茶基地等建立30多個示範教學基地。都昌電大教學點連年被省電大授予教學先進單位。

引兴农之水 浇创业之田——都昌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硕果累累

採摘茶葉

創新與協會結合助興農。都昌以“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學員為主體,成立都昌縣鄉村大學生創新創業協會,健全組織,抱團發展。該縣對協會多方扶持。縣委農工部每年安排2萬元專項經費給協會,並支持一定的辦公設備,縣農業產業化辦出臺支持鄉村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意見。縣財政近兩年來惠農信貸通項目優先安排12名協會會員560萬元的產業發展貸款,對申報農產品“三品一標”的會員共獎勵14萬元。協會現已吸納會員130多人,其中具有一定產業基礎的會員80餘人,相繼成立了電商、茶葉、水產和畜牧四個分會。由骨幹會員代理的益農社和苔蘚網兩個農產品電商平臺,發揮電商培訓的龍頭作用,在農業、就業、婦聯等部門支持下,組織留守婦女、農村富餘勞動力350餘人參加電商免費培訓,參與到與電商相關的產業就業創業的已達200餘人。和合鄉佔清壽肢體殘疾,原來在村上開家小雜貨店謀生,他參加協會組織的電商平臺免費培訓後,爭取到政策扶持,利用益農社電商平臺,為當地群眾網上代購代售農產品,代收代繳水電費通信費,每月增收1200餘元。協會幫助獅山鄉貧困戶邵紅玲在集鎮開辦電商業務,主要代售優質蜂蜜,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每年組織會員參加江西“生態鄱陽湖,綠色農產品”展銷會,南峰豆參、鄱湖銀魚、黃菊茗茶等成為搶手貨。該縣為28名鄉村大學生創新創業協會的優秀會員的農業產業化基地授牌,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引兴农之水 浇创业之田——都昌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硕果累累引兴农之水 浇创业之田——都昌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硕果累累

黑蒜

引兴农之水 浇创业之田——都昌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硕果累累

絞股藍

引兴农之水 浇创业之田——都昌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硕果累累

紫皮蒜

烏金農作物發展公司基地及產品

創業與擔當結合展風采。都昌一批鄉村大學生,迸發創業激情,強化責任擔當,在鄉村廣闊天地實現人生價值。該縣陽峰鄉農民大學生盧志坤在外拼搏多年後,帶著資金和管理經驗返鄉創業,創辦九江烏金農作物發展公司。盧志坤利用參加“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掌握的知識,種植300餘畝優質絞股藍,並研發具有保健功效的絞股藍茶,2017年7月參加第十三屆江西“生態鄱陽湖•綠色農產品”(上海)展銷會榮獲金獎。2018年5月,“烏金”農產品基地生產的“福逸仙”牌紫皮蒜系列產品榮獲“潯商名品”稱號。盧志坤的絞股藍原生態種植基地帶動10餘戶貧困戶,戶均年增收9000餘元。徐埠鎮鄉村大學生譚豐亮申請無公害有機認證,註冊品牌,創辦原生態豬肉基地,年出欄豬仔2200多頭。譚豐亮採用“公司+農戶”的生豬代養模式,即由養殖基地提供豬仔給貧困戶,並簽訂協議,保證貧困戶在豬苗、飼料、防疫、銷售等方面無任何風險,確保受益。2018年春節前,譚豐亮舉辦消年豬文化旅遊節,品民俗文化,助脫貧攻堅。萬戶鎮鄉村大學生尹小華創辦瑞順功種養殖農業專業合作社,今年在楊橋村建立了600畝的蝦稻共作基地,帶動20戶貧困戶以土地入股,產業扶貧風生水起。近兩年來,都昌鄉村大學生創辦160餘家創業基地,帶動650餘戶貧困戶脫貧奔小康。

引兴农之水 浇创业之田——都昌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硕果累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