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 愛人者,人恆愛之

愛心的種子

喬忠延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

——《孟子·離婁》

那一天是不是陽光和煦、春風輕撫已無法考證了。不過若從孟子的文章看,他的心情一定很好,好得猶如陽光和煦、春風輕撫。他的文章結集在《孟子·離婁》裡,原句是:“仁者愛人。”仁者是慈祥的人,是善良的人,是愛人的人。這語句真如陽光,真如春風,穿越時空,不覺已是數千年,仍然縈繞著可心的暖意。

孟子為何會寫下仁者愛人的句子?我固執的認為是先祖炎帝感動了他,點化了他,使他的大腦閃爍出靈感的火花,使他的筆下盪漾出溫馨的春光。是的,在我看來,炎帝就是那個最早的仁者,最早的愛人的人。他不是愛一個人,而是愛普天下的人。那時候,吃飽肚子是祖祖輩輩發愁的事情,捕捉到獵物,飽餐一頓;捕捉不到,就只有捱餓。很顯然,人們還徘徊在狩獵時代。

將世人帶進農耕時代的就是炎帝,他突發奇想要吃樹梢的果實和地上的雜草,採摘要比追逐打獵省事得多。可是,先人早有吩咐,千萬不敢去吃,吃錯了會斷送性命。敢情有人吃過,中毒而亡,嚇壞了後人。從後來的做派推斷,炎帝一定在想,總不至於哪一種草木都有毒吧?只要有一種沒毒,就能吃啊!緣此,他才冒著生命危險嘗百草。他成功了,為世人遴選出無毒的草木,開啟了最早的農耕。因而,世人把他尊為神農氏。

神農氏嘗百草還真不是一帆風順,有一次他咬住一棵草咀嚼,頓覺苦澀無比,腸胃發疼。趕緊啃食靈芝,剛吞下幾口便失去知覺。好久好久不省人事,他能甦醒多虧靈芝解毒。他把那有毒的草叫做斷腸草。

死去活來,活來死去,九死一生,百折不撓,炎帝終於確定了五穀,為世人開闢了新的食物領域,人類進入了農耕文明時期。說通俗點是,不用費力追逐野獸,也有東西可吃。倘若要問,炎帝為何會冒那麼大風險去嘗百草?回答該用孟子筆下的那句話:“仁者愛人”。愛人,就想要大家都過好日子;愛人,就敢冒風險為大家探索新食物。

我覺得孟子對此事同樣感動,所以他繼續揮筆寫下了:“愛人者,人恆愛之。”

炎帝、神農氏這稱號,都是世人“恆愛之”的感慨。他嘗百草時屬於部族和部落聯盟階段,不會有帝這個名稱,叫做頭領、大王也不錯了。帝,是由花蒂引申來的,演變出的意思是主宰萬事萬物的神。人們把他尊為神,尊為神農氏,當然就是“恆愛之”。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發現五穀種子的炎帝就是一粒仁愛的種子,他的種子撒在哪裡,哪裡就溫煦如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