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不被他人在意的人等同於死亡

《燃燒》:不被他人在意的人等同於死亡

李滄東導演的《燃燒》拿到了今年戛納電影節的歷史最高分,3.8分(滿分4分)。

網上一有資源,我立馬去看了,一刷的時候,還真蠻困的(整部電影145分鐘的時長),電影情節進展的很慢,因為用了大量的長鏡頭,顯得非常拖沓。

一刷完之後發現了主旨,一個人散步時想要放空自己,但電影情節卻不斷在腦海中迴盪著,使我感到細思極恐。

二刷之後主要是對電影細節的震撼,所有一刷時看似無聊的細節,全部有著深意,電影在不知不覺中埋下了諸多伏筆。

《燃燒》改編自村上春樹的《燒倉房》和威廉·福克斯的《燒馬棚》。

李滄東巧妙運用了留白,並未直接告訴你結果,但留下了大量的證據,觀眾則可以通過尋找證據來得到自己心中的那個答案。

1

李鍾秀是一名想要成為小說家的窮困青年,偶然遇到了在商場打工的兒時夥伴申惠美。

申惠美告訴李鍾秀:

在非洲喀拉哈里沙漠有個種族叫布希族,對布希族來說,有兩種飢餓的人,一種是little hunger,另一種是great hunger。

little hunger是一般肚子餓的人;

great hunger是為生活意義而飢餓的人。

我們為什麼活著,人生有何意義,終日探尋那種問題的人,他們認為那種人才是真正飢餓的人。

《燃燒》:不被他人在意的人等同於死亡

惠美為想要看看布希族所說的“great hunger”,想要去非洲,但是家裡有隻貓,要拜託鍾秀餵養。

為了報答鍾秀在未來幾天的付出,惠美特地將鍾秀叫到她房間,兩人發生了關係。

惠美從非洲回來後,帶來了一個神秘男人——Ben哥哥。

《燃燒》:不被他人在意的人等同於死亡

Ben哥哥住豪宅,開銀色保時捷跑車,惠美很自然的被Ben哥哥搶走。

一天,Ben哥哥開車載著惠美來到鍾秀的家,告訴鍾秀了一個秘密,他喜歡燒塑料棚,大概兩個月一次。

從那之後,鍾秀就再也沒有見過惠美,他開始調查惠美失蹤背後的原因。

2

塑料棚是一個隱喻。

在村上春樹的原著短篇小說《燒倉房》中,倉房指的是人們建在門前,用來堆放雜物的小房子;

有的倉房被遺棄了,沒人管,即便燒掉也不會有人在意。

在韓國,和倉房作用一樣的就是塑料棚,有的立在田野中的被廢棄的破舊塑料棚,是沒什麼用了的。

《燃燒》:不被他人在意的人等同於死亡

燒塑料棚屬於犯罪,但在韓國,警察是不會去管這些沒用的東西是否消失了。

《燃燒》:不被他人在意的人等同於死亡

塑料棚,用來隱喻韓國大量的失業青年,和家人不聯繫,沒什麼要好的朋友,沒人在意他們存在與否;

即便失蹤了,死了,也不會有人特地去關心:這個人怎麼消失了?

就好像這個人原本就該消失的那樣無動於衷。

如果拿塑料棚的屬性來對應惠美,那真是相當契合的。

在惠美失蹤那段日子裡,鍾秀到處去找和惠美相關的人。

《燃燒》:不被他人在意的人等同於死亡

和惠美工作的同事覺得惠美失蹤理所當然,理由是因為卡債太多還不了。

《燃燒》:不被他人在意的人等同於死亡

鍾秀跑去找惠美學啞劇的老師,老師對她沒來的事情,一點都不感到奇怪。

跑去找惠美生母所開的店,惠美的家人對他說:

“還清卡債之前,絕對不許回家。”

《燃燒》:不被他人在意的人等同於死亡

看來,惠美要是永遠消失,就代表她一直沒能還清卡債,顯然,惠美是被家人嫌棄的。

從以上證據可以看出,惠美即塑料棚,可有可無,消失了也不會有人憐惜。

3

導演雖然沒有明說,Ben哥哥就是殺害惠美的兇手,可是依舊給觀眾留下了大量細節。

當鍾秀去找Ben,問他是否有燒過塑料棚,Ben回答:

《燃燒》:不被他人在意的人等同於死亡

可是,自從Ben告訴鍾秀他將要燒他家附近的塑料棚起,Ben就把家附近的塑料棚都記下來,每天檢查一遍,過了很久,一個塑料棚也沒少。

對於這個質疑,Ben神秘的說:“應該是離的太近了,所以漏掉了。”

可以推測,Ben燒的不是塑料棚,而是惠美,因為惠美離鍾秀“太近了”,所以被“漏掉了”。

在這次會面分別時,鍾秀問起惠美,Ben對鍾秀說:

“據我所知,惠美現在一分錢都沒有。

跟家人也互不聯繫,也沒朋友,惠美,是比表面上更寂寞的女人。”

《燃燒》:不被他人在意的人等同於死亡

Ben說過,他在燒塑料棚之前會先踩點,做好調查。

由此看來,他對惠美的調查做的蠻徹底的,惠美非常符合“沒人在意”的人設。

惠美原先讓鍾秀喂貓,貓的名字叫Boil。

在Ben家,鍾秀髮現了一隻貓。

貓似乎很怕生,在Ben家不是很習慣,當門打開時,貓就跑了出去。

鍾秀跟著Ben找貓,發現貓在一個角落,鍾秀喊一聲Boil,貓就跑到鍾秀懷裡了。

這說明,Ben的這隻貓很可能就是惠美的貓。

《燃燒》:不被他人在意的人等同於死亡

鍾秀第一次和Ben見面,惠美就帶著她的粉色旅行箱跟Ben走了。

《燃燒》:不被他人在意的人等同於死亡

(注意右下角粉色旅行箱)

惠美失蹤後,鍾秀來到惠美的屋子,發現收拾的整整齊齊。

《燃燒》:不被他人在意的人等同於死亡

(鍾秀第一次來惠美屋子,有貓糧和貓糧盒子)

《燃燒》:不被他人在意的人等同於死亡

(鍾秀第二次來惠美屋子,貓糧和貓糧盒子都不見了)

《燃燒》:不被他人在意的人等同於死亡

(多了粉色旅行箱)

不難推測,是Ben來到惠美的屋子,收拾妥當,然後帶走了貓和關於貓的東西。

收拾的整整齊齊,不是惠美的風格,而是Ben的風格。

鍾秀第一次來到Ben家的廁所時發現的毛巾:

《燃燒》:不被他人在意的人等同於死亡

整整齊齊的,豆腐乾狀。

還有一個細節,就是惠美失蹤後,鍾秀在Ben的屋子裡發現了惠美戴的粉色運動手錶:

《燃燒》:不被他人在意的人等同於死亡

電影從始至終,沒有一個Ben殺害惠美的鏡頭,但在不經意間留下一個個蛛絲馬跡,不斷提醒著你:Ben就是殺人兇手。

4

Ben是蓋茨比式的人物,年輕、神秘、有錢。

Ben去過世界幾乎所有地方,玩過各式各樣的女人,過早享受完為人的樂趣。

《燃燒》:不被他人在意的人等同於死亡

只要好玩,我什麼都做。

Ben吸大麻,殺人,感受骨骼深處傳來的貝斯聲。

快感的尺度在慢慢升級,慾望卻無窮無盡,終將難以填補。

人生的意義,又在哪裡?

聽著老掉牙,卻是Ben追尋的。

惠美,是眾多陷入Ben“上層”社會溫柔陷阱女孩中的一員。

當鍾秀問Ben,如何判斷塑料棚是否有用。

Ben回答:

“我不做什麼判斷,我只是接受。

就像雨一樣,下雨了,江水滿溢了,引發了洪水,人們被沖走了。

雨做什麼判斷了嗎?”

有點像滅霸的邏輯,智慧生物太多了,滅一半掉吧。

韓國的塑料棚太多了,又髒又破,礙眼。

如果讓我發現了,滅掉一些,就像雨水變成洪水沖走人那樣自然。

可惠美也並非是可有可無的人,她有鍾秀,鍾秀又恰好遺傳了憤怒調節障礙症。

當鍾秀調查得出是Ben殺害惠美時,他拿出了他父親的刀殺了Ben,又用Ben的打火機點燃了Ben和他的車。

《燃燒》:不被他人在意的人等同於死亡

《燃燒》:不被他人在意的人等同於死亡

鍾秀曾對Ben說:“我愛惠美。”

Ben對此笑笑,就你,來自底層社會的人又能起什麼浪呢?不會有什麼膽子的。

可鍾秀就是有膽子,他愛惠美這點,在他的復仇中得到了印證。

Ben是傲慢的,他誤以為有的人會是一座孤島。

可事實上,每個人,都不太可能會是一座孤島。

再孤獨的人,背後也有人愛著。

5

每個人都不會是一座孤島,這是我想表達的點。

這個點有些淺了,但因為自身的孤獨,想把這話送給所有孤獨著的人們。

電影想表達的東西有很多。

從細節中也可以推出,鍾秀殺害Ben,很可能是Ben一步步引導他的。

比如Ben告訴鍾秀,惠美非常信任他,從而激起鍾秀的愛護欲。

Ben的打火機留給了鍾秀,包括不斷灌輸給鍾秀燒塑料棚的概念,導致鍾秀以為是自己想要燒塑料棚。

《燃燒》:不被他人在意的人等同於死亡

《燃燒》:不被他人在意的人等同於死亡

《燃燒》:不被他人在意的人等同於死亡

(Ben發現鍾秀在跟蹤他)

惠美若是Ben殺的,那他幹嘛還去荒郊野嶺赴約?

到了地點,還傻傻的問:“惠美呢?”然後被捅。

最後被捅死,還要抱住鍾秀?

《燃燒》:不被他人在意的人等同於死亡

《燃燒》:不被他人在意的人等同於死亡

Ben在無休止追求快感的路上,得到了解脫。

惠美曾表示,希望消失在夕陽中,但她卻害怕死亡。

興許,Ben和惠美一樣吧,在痛苦中掙扎,希望永遠消失,又害怕死亡。

當然,解讀並非僅此一種。

電影想要表達的東西有很多,還有關於貧富差異導致的階級矛盾。

每個人,可以看到自己希望看到的東西,比如我希望看到“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背後有愛你的人”,以此來緩解自我的孤獨感。

這也是導演的高明之處,看到你想看到的,並從中找到證據。

以上~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