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天宮一號,然而我們對未來的探索才剛剛開始

告別天宮一號,然而我們對未來的探索才剛剛開始

北京時間4月2日8時15分,我國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重新進入大氣層,墜落於南太平洋中心區域,完成了它最後的使命。

天宮一號既是中國的首個目標飛行器,同時也是中國在浩瀚無邊的宇宙中建立的第一個“家”。它能為宇航員們提供了休息和工作的場所,也在宇宙中提供了空間實驗平臺,可謂功勳累累。

2011年9月29日,天宮一號發射成功。在完成了與神舟八號、九號、十號六次對接等任務之後,功成身退。

1992年9月21日,中央正式批准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即“921”工程,載人航天計劃也正式成為了國家發展戰略。歷經十六年,天宮一號成功發射,而後又經過六年,完成自己的使命光榮退役。

當天宮一號重返大氣層,流星般墜落於深海時,我們不禁緬懷,因為天空一號的謝幕,意味著它已經成為了歷史。

然而,我們對於未來的探索,才剛剛開始。

十八大以來,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形勢,黨中央和國務院高瞻遠矚、審時度勢,發佈和實施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制定和實施了人工智能發展國家戰略,從國家層面對人工智能發展進行了統籌規劃和頂層設計,提出了建設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發展目標。

如果說航天技術源於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話,那麼眼下,我們正在經歷的,則是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

回想人類歷史,每一次科技革命,都讓人類的生活水平,社會結構,經濟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發展人工智能教育,已經成為了我國新時代背景下的的國家戰略。

告別天宮一號,然而我們對未來的探索才剛剛開始

人工智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衝擊是巨大的,根據BBC統計,未來將至少有20個職業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在日常生活中,僅自動駕駛技術這一項,就足以改變我們的交通方式。

快速適應科技的發展,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完善自身,成為了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所面臨的挑戰。

貝爾科教創始人王作冰先生,在其著作《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革命》提出了AIQ(人工智能商數)的概念。

所謂AIQ,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的英文縮寫,中文意思是“人工智能商數”,即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的能力水平,它決定一個人在未來社會的事業高度。

未來世界,將會是由人工智能主導的世界,而貝爾科教正是跟隨國家發展人工智能教育戰略,以培養人工智能時代的原住民為宗旨,致力於發展機器人教育事業。

可以預見,在探索未來的道路上,人工智能將會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