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現代很多人誤會的風水,何謂風水?

被現代很多人誤會的風水,何謂風水?

何謂風水?簡單地說,風水就是跟風跟水有關的學問。從古至今給風水下定義者不計其數,但歷史上最早給風水下定義的為晉代的郭璞,在其名著《葬書》中有云“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 “深淺得乘,風水自成”。“風水”這個名詞從晉代流傳至今,基本上都是圍繞“藏風聚氣”的角度來解析。清朝範宜賓為《葬書》作注云:“無水則風到氣散,有水則氣止而風無,故風水二字為地學之最,而其中以得水為上等,以藏風之一為次等”。

以上涉及到氣、風、水三個名詞,我們一個一個來解釋。

第一個氣。氣在這裡指能量,指物理場能。太上老君在《清靜經》中說:“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太上老君所說的道也就是能量,和這裡所說的氣都是指能量。又說:“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就是說這種能量有好的有不好的,對生物體有利的能對生物體有促進助長作用的稱之為生氣,對生物體不利的對生物體有抑制作用的稱之為煞氣。

第二個風。指能使物理能量場擴散的物質、手段和方法都統稱之為風。

第三個水。指能使物理能量場聚集的物質、手段和方法都統稱之為水。

風水是利用有風和水性質的物質、手段和方法使物理能量場合理聚散的一種方法,也是人們對居住或埋葬環境的選擇和處理以達到趨吉避凶目的的一種方法。整體上說,風水是研究天地人之間的環境美學,通過對山巒、河流的起伏變化,尋找最佳的地方立穴和建宅。風水,古代有稱堪輿,有稱地理,是一門綜合的學科。講山川、河流的形態和變化,是地理學;講土質、水文、礦物,是地質學;講水土的成分,味道,是化學;講天體的影響,講磁場、氣場、光線,是物理學;講氣候,風向、雨水,是氣象學;講環境是否乾淨、汙染,是環保學;講風俗習慣和信仰,是民俗學;講河圖、洛書,講數字,講二進制,是數學。美其名,有人說是:環境美學、方位學、磁場學、人居環境方位學等等,不過,最好的還是叫“風水學”。 風水又分為陰宅風水和陽宅風水兩大類。

風水的本質是“氣”,而“氣”是生命之源,亦是生命之根本,風水中的氣是周圍環境中的各個物體在時間和空間上所佔的“序”所決定的,而“序”的改變恰恰是辯證唯物主義中事物由量變到質變的一種方式。環境的改變,物體位置的變化都會引起氣的改變,從而就會改變風水環境。所以風水學更是生命學。

風水又稱堪輿,或稱卜宅、相宅、圖宅、青烏、青囊、形法、地理、陰陽、山水之術。在中國古代的文義裡,“堪”是天道、高處,“輿”是地道、低處。“堪輿”是指研究天道、地道之間,特別是地形高下之間的學問。它是以古代有機論自然觀為基礎,把古代天文、氣象、水文、生態環境等內容引進選擇地址、布建環境的藝術之中。

風水發源於中國,它和《易經》關係密切。《易經》是中國一部最為偉大的經典。要研究中國的學問,談中國的文化,不能不研究《易經》。中國文化思想的深厚、廣大及細密,其一切思想哲學基礎都與《易經》息息相關。陰陽五行是《易經》的基礎。風水這門選擇、布建人們生活環境的學問,是以《易經》為理論基礎的,用《易經》的觀念來指導人們選擇、佈局和建造周圍的環境。認為人要配合天、效法天才能興盛發展,違背天理人情,違背自然法則就會失敗遭殃。

因此,如何周密地考察自然環境(即擇地)?順應自然並不等於聽天由命,那如何順應自然,何為自然之理(分折天地之理)?如何利用和改造自然,如何得天時、地理、人和,使其達到天人合一?等等問題正是風水研究的重要課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