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大師張寶英《英姬夫人》88年僅存錄音,那時候的嗓音真棒!

張寶英拜崔蘭田為師後,1959年隨大師進京演出,憑著《遊龜山·投衙》一折,而初露鋒芒。接著大師又送她到西安跟秦腔名家馬蘭魚學習《遊西湖》。回來後崔大師親自為她設計唱腔,易名《紅梅記》並搬上了豫劇舞臺,成為張寶英的開山之作。1960年鑑於在上海演出盛況,中國唱片社為她演唱的《紅梅記》唱段,灌製了從藝以來的第一張唱片,此時,她不足二十歲。

1959年,在排演《洪湖赤衛隊》時,崔大師甘願配演韓母,而把主角讓給了張寶英。1960年秋,《洪湖赤衛隊》在鄭州連演二十場,場場爆滿,從此,張寶英的名字不脛而走,蜚聲中原。

1662年,張寶英再次隨崔大師進京演出時,已成為該團青年主演。《香囊記》(由大師親授)中的周鳳蓮,《三哭殿》中的銀屏公主,《桃花庵》中的陳妙善

張寶英拜師後,前二十年內沒有主演過《秦香蓮》、《對花槍》、《桃花庵》等崔派代表劇目。崔大師覺得,不讓學生學她的這幾齣戲,老踩著她的腳印走,而認為“演配角,打基礎;演新戲,鍛鍊人”。所以張寶英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起,就隨崔蘭田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各地巡演,有機會接觸到京劇、評劇、越劇、歌劇、粵劇、二人轉等地方戲,使她開闊了視野,對自己的藝術形成起得來潛移默化的作用。此間,他還主演了一批現代戲,如《蘆蕩火種》中的阿慶嫂,《紅燈記》中的李鐵梅,《山鄉風雲》中的劉琴,《劉三姐》中的劉三姐,《李雙雙》中的李雙雙,《紅珊瑚》中的珊瑚,《社長的女兒》中的大秀,《紅雲崗》中的紅嫂等。通過塑造一系列性格不同、身份各異的現代人物,和長期的舞臺實踐,張寶英的藝術逐漸走向成熟。

1965年她作為豫劇新秀隨河南省代表團,赴廣州參加了中南地區現代戲匯演,她與馬金鳳大師合作了《打牌坊》,從而成為豫劇舞臺上一顆耀眼的新星。“文革” 十年間,張寶英承受著政治和生活上種種壓力,參加了“樣板戲”的排練演出。她在《紅燈記》扮演李鐵梅,《沙家浜》中扮演阿慶嫂,《智取威虎山》中扮演小常寶,《杜鵑山》中扮演柯湘,《白毛女》中扮演喜兒,《龍江頌》中扮演江水英等等。

粉碎四人幫後,戲曲迎來了第二個春天。1979年拍豫劇電影《包青天》時,張寶英以較大的優勢,成為秦香蓮的不二人選。當時崔蘭田身體不太好,也冒著嚴寒來到攝製組,不斷給寶英作指導,有時在深夜還在為她說戲,以致後來累倒了。在攝影地,張寶英一次次與戲曲音樂家王基笑暢談,按照新的審美觀點,重新審視自己的唱腔與表演,在傳承中堅持創新。影片一經播放後,得到好評,使這出戏成為豫劇舞臺上的看家戲,張寶英被譽為“河南的秦香蓮”。

1980年張寶英演出《陳三兩爬堂》,1985年,張寶英曾進京演出《賣苗郎》、《秦香蓮後傳》及新編戲《英姬夫人》,併為衝擊“中國戲曲梅花獎”,舉行專場演出了《宇宙鋒·裝瘋》、《桃花庵·盤姑》及《秦香蓮後傳·哭廟》三個摺子戲。由於年齡問題,使她與梅花獎失之交臂。

豫劇大師張寶英《英姬夫人》88年僅存錄音,那時候的嗓音真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