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走進石門寶塔遺址 瞭解3000多年前商代先民生活

這是由湖南省文物局主辦、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的2018年湖南省“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主場活動之一,旨在讓學生直觀感受商代先民的生活狀態,瞭解房屋、陶窯的建造方法以及考古遺蹟的形成過程。

寶塔遺址位於石門縣寶峰街道寶塔社區五組,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被發現,並進行了登記、備案。2017年9月,為配合石門縣“市民之家”工程建設,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常德市文物局、石門縣文物局等多家單位組成聯合考古隊,對寶塔遺址進行了大面積的搶救性考古發掘,清理出商至宋元時期的灰坑、溝、房子、墓葬等各類遺蹟近500處,出土了數量較多的陶瓷器、石器及植物種子等遺物,時代大體分屬商代、東周、漢晉、宋元四個時期,其中尤以商代遺存最為豐富。

寶塔遺址如今已成為石門縣城的一部分,但在3000多年前,這裡只是一處普通村落,各種類型的房子、灰坑、溝和窯是村落中最常見的景觀。

石門寶塔遺址考古發掘執行領隊盛偉介紹,寶塔先民建造的房子大多空間狹小,面積多不超過10平方米,樣式主要有用“木骨泥牆”搭建起的地面建築和地下挖坑、地上搭頂的半地穴式建築兩種。灰坑的功能更是多樣,有垃圾坑、石料坑、儲土坑、儲水坑、窖藏坑等。

當天,主辦方還在石門縣澧瀾中學舉辦了“華夏邊緣的村落與方國——石門寶塔遺址及湖南商周考古重要成果校園展”和校園考古公開課。商代寶塔先民常用的陶器、石器等在展覽上一一陳列。“許多陶器上都有精美的紋飾,部分甚至模仿了青銅器上的紋樣,體現出較高的藝術水準。”盛偉說,當時的陶器主要有蒸煮食物的炊器、盛放食物的食器、盛水或存放糧食的盛儲器;石器則是當時重要的生產工具,形制多樣、數量豐富。

考古專家認為,此次對石門寶塔遺址進行的搶救性考古發掘,是湖南省內有史以來對商代遺址進行的最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工作,幾乎完整地揭露了一座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代村落,對於推進關於南方地區早期文明的研究、豐富對湖南地區“華夏化”進程的認識都具有重要意義。(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