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故里之爭見分曉?自2009年起每年世界各地數十萬人赴隨州祭祖


炎帝神農故里風景區位於隨縣厲山鎮,距隨州市城區西北18公里。自2009年起,以炎黃子孫尋根謁祖為核心,以體驗炎帝神農的農耕文化、醫藥文化、貿易文化、原始藝術文化為根本的“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活動在此舉行。之後,炎帝神農故里便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祭祖、旅遊觀光的勝地,每逢祭祀大典這裡便熱鬧非凡。

聖火臺。傳說姜姓部落的首領由於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稱為炎帝。炎帝故里目前有六地之爭,分別是:陝西寶雞、湖南會同縣連山、湖南株洲炎陵縣、湖北的隨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 。隨州位於湖北省北部,聞名於世的編鐘出土於此,隨州地處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匯地帶,東承武漢,西接襄樊,北臨信陽,南達荊州,居“荊豫要衝”,扼“漢襄咽喉”,為”鄂北重鎮”,是湖北省對外開放的”北大門”。

炎帝神農大殿:提取漢代畫像石畫像磚中建築形象。採用廡殿頂,三重簷,高臺基的建築形制,這些均是對早期楚漢高臺建築大尺度的空間技術方法和早期大空間的建築空間組合的運用和提煉。大殿面闊9間。當心間10.8米高石券門直達二重簷,既是炎帝時期穴居生活和神農洞的象徵,又有早期古樸自然的建築技術風格隱喻;三重花崗岩臺基體現炎帝神農的始祖地位。


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相傳炎帝牛首人身,他親嘗百草,發展用草藥治病;他發明刀耕火種創造了兩種翻土農具,教民墾荒種植糧食作物。傳說炎帝部落後來和黃帝部落結盟,共同擊敗了蚩尤。

華人自稱炎黃子孫,將炎帝與黃帝共同尊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成為中華民族團結、奮鬥的精神動力。

謁祖廣場,採用福建產上等花崗岩鋪裝,可同時容納2萬人參加拜祖活動。

四海一家親,共圓中國夢。

炎帝神農氏遺址。中國人自稱是“炎黃子孫”,“黃”是指黃帝,而“炎”就是指神農。他和黃帝一樣,不但是中國上古時代的一位英雄和領袖,而且還是道教神話中的重要人物。

《白虎通》:"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而耒耜的發明和五穀的種植在考古中均得到證實。

萬法禪寺

華夏始祖。看得出來,此處香火旺盛。

廟裡面供奉的炎帝神像,手握稻穗?據《周易》《管子》等先秦文獻的有關記載,以黃河流域,尤其是渭水流域為主,以及長江流域包括湖南多處發掘考證的距今七千至九千年的古文化遺存表明,炎帝是中華農耕文明的創始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