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一中老師中考作文下水作品

王玲花

2018年山西省中考作文題為半命題作文:那天,如果______

今年的作文題貼近學生生活,學生看到這樣的題目,都會有話說,有素材可寫。只要是用心觀察,熱愛生活的孩子,都不難做到。

為什麼"如果"呢?那一定是有遺憾。為什麼會有遺憾?那一定是做得不夠或者不好。當然,也可以反向立意,那天,如果沒,多遺憾!多虧做了。

遺憾的可以是一件事,一個舉動,甚至是一個細節。當然,也可以因為做了,不再有遺憾,多虧做了。做了的可以是一件事,也可以是一次活動,還可以是一次談話,還可以是去過一處風景,哪怕是細數一朵雲呢!等等等等,都可作為素材。

當然,時間要特定在“那天”。

那天,如果我沒回去

端午前幾天,母親打來電話,先是輕描淡寫地閒聊,最後繞來繞去就繞到主題上,她說:“端午休息好幾天呢!”語氣裡有掩飾不住的渴盼,還有小心翼翼。

我立刻明白了母親今晚打電話的主題,她那一大堆的話,都在鋪墊。我趕緊說:“哪裡都不去,只回家。馬上。”

隔著一根電話線,我彷彿看到了母親:她在笑,兩朵笑容,在她多皺的臉上,一圈一圈盪漾開來,飄在頭上的那層白霜,在陽光裡也微微跳起了舞。電話裡傳來她的聲音,是在吩咐父親去買吃的喝的。

電話斷了,但畫面還在延續......

她急急拿起掃帚、布子,又是掃地,又是抹桌子。她微胖的身子,在忙碌裡走來,又走去。

我也急急,循著母親的一縷氣息,回家。

遠遠地,就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瘦小,蒼老,背也有點駝,雙手背在腰後,頭卻始終向著北面眺望,那是我回家的必經之路。他的旁邊是一棵老槐樹,茂密的葉片,翠綠而濃烈,太陽像母親烙的餅,高高舉在天空,天空湛藍,像家鄉清凌凌的汾河水。在藍天下,在樹前,他顯得那麼小,那麼單薄。

準是父親。

榆次一中老師中考作文下水作品

“回來了!”只輕描淡寫一句,父親就把頭扭向旁邊的棋攤,並不看我們,裝作很專心的樣子看下棋。我故意大聲說:“爸,你不回家呀?”他也並不答,只看棋。可我走到街門時,一扭頭,卻看到了向家走來的父親。

他雙手背在腰後,臉上有掩不住的喜悅。看我看他,他立刻低下頭。父親就是這樣,連愛都這樣遮遮掩掩。

快七十歲的母親,跟我說話的時候,手裡還拿著一小撮韭菜,她在做餃子餡,綠油油的韭菜,黃燦燦的雞蛋,映襯著她的滿頭白髮。鍋裡咕嘟咕嘟地燉著老母雞,灶臺上放著一盤柳葉拌杏仁。屋子裡飄滿了香味和愛。

這些,都是我的最愛。母親老了,可記憶清晰,母愛持續,那溫度,還那麼熱。

我給母親買了一件衣服,棉麻布料,黑紅的底,紅的黃的花,一朵一朵開。我讓母親試穿,她穿上,用手扯扯這裡,拽拽那裡,還在鏡子前照了下,臉上隨即飄起了紅暈,有點難為情地說:“太豔了吧?”我說:“哪裡豔?好看著呢!”她一邊脫衣,一邊說:“亂花錢,櫃子裡都是衣服了,以後別再買了。”我嗯嗯地應著。我知道,母親雖這樣說,可她心裡樂著呢!

晚上,院子裡有了婆娑的樹影,昏黃的燈光,將溫馨鋪開:父親坐著,在看電視。母親坐在炕上,我躺在母親的一側,母親絮絮地說著,話匣子,洪水一樣地打開:一些家長裡短,一些生活瑣事,有時,一件事,重複來重複去地說。我暗笑,卻也熱烈地回應。

整整一天,父母雖累,卻也有掩飾不住的快樂。

那一瞬,我突然想,端午那天,如果我沒回去,他們該會有怎樣的落寞?

還有多少個端午屬於他們呢?別再等有時間了再回家,為了不再有“如果”,趁現在,一切還來得及。

那天,如果我沒有打開它

那天,我徐徐打開一本書,一些提醒、告誡和善念,閃著智慧的光芒,穿過光陰的厚壁,帶著博大精深的力量,撥開迷霧,就那樣凜凜然,照過來......

它,就是《論語》。

《論語》,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集,句句被時光打磨成珠,透著智慧的光澤,被後人銘記、警醒和傳誦。那是經典、不朽和骨力,也是旗幟、明燈和方向。它似水可臨,如鏡可鑑,一些言行上的斑點,靈魂上的汙穢,使你羞愧,而後,自省,而後,遇到更美的自己。

於眾人是,於教師是,於我更是。

“誨人不倦”,“誨人”乃教師之本,它瑣碎、繁雜而又漫長,如高山般難攀,似大海般難渡,要日日用了愛、耐力和智慧,才好。又勞神又費心,又漫長又重複。要做到“不倦”,不易,那需要怎樣的愛心,砥礪和付出啊?

榆次一中老師中考作文下水作品

孔子做到了。他不但做到了,還在時時告誡我們。

迷茫時,它告訴你“不恥下問”;懈怠時,它提醒你“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教育的對象,十三四歲,不成熟的心智上,總有一根叛逆的藤。也總有一些坑坑窪窪,疙疙瘩瘩,在消磨你的耐力,考驗你的智慧。有那麼一瞬,你撐不住了,你就要放任自流了。這時,孔子站出來了,他穿長衫,捻鬍鬚,以智者的姿態立於文字中,看著你,說:“有教無類,有教無類啊!”

好一個“有教無類” !智的、愚的,慢的、快的,都要讓長,我們的教育就是要縮短差距,把他們埋在深處的閃光點,挖掘、開墾,讓其放出光來。

不長,或者長得慢,是不是方法不對?是不是言語過激?翻書,查資料,家訪,談心。耐心,再耐心!智慧,再智慧!漸漸地,沉著的一些浮上來,那座大山也小了,平了,你的眼前忽而開闊明亮起來。

教育需要慢,急不得,一急,就會揠苗助長。火候要恰恰好,火小不足以撥開迷霧,火大就是遏制思維。只有“不憤不咎,不悱不發。”才好。教育,有時需要留白,如果學生不能“舉一隅不以三隅反”那麼教師就“不能復也”。靠著悟而得,會有根深蒂固的深度,會有別有洞天的闊朗。

孔子,總是站在經驗的肩膀上,冷靜而睿智地在給我傳達,點撥或提醒。

“吾日三省吾身”,多麼實在而又中肯的告誡啊!一個常常自省思過的人,會不斷檢點,會遇事換位,會積累經驗,也會更趨完美,更強大,也會有磁場,讓自己成為光源。

孔老先生,總是手持燈盞,自照,更是照人。

如果,你肯把它作為枕邊書,肯花時間深度去讀,肯把它跟教學結合,那麼,那裡一定會有光,照過來......

欣喜有光,照過來。

那天,如果我沒打開它,那多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