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才子王渙之與書法家米芾的君子之交

常山才子王渙之與書法家米芾的君子之交

今年,是常山縣建縣1800年。1800年來,肥沃的三衢大地上,滋養了大批文人墨客、鄉賢才俊,孕育出大量名勝民俗、歷史傳說,描繪了一幅幅絢爛奪目的人文畫卷。

王渙之(1060-1124)

字彥舟,常山縣芙蓉(現芳村鎮)章舍人,王介第四子,北宋元豐二年(1079)登進士甲科。曾任杭州教授、上穎知縣,升任給事中、吏部侍郎,授寶文閣直學士,後因病調至安徽亳州,任明道宮提舉。宣和六年(1124)病故,終年 65 歲。渙之生性淡泊,恬於仕進,常言:“乘舟常以覆溺處之,乘車常以顛墜處之,仕宦常以不遇處之,則無事矣。”

米芾(1051-1107)

原名米黻,字元章,北宋書法家、畫家。宋徽宗詔為書畫學博士,是“宋書法四大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之一,其書體瀟灑奔放,又嚴於法度。《宋史·文苑傳》載:“芾特妙於翰墨,沈著飛,得王獻之筆意。”王渙之與米芾同朝為官,志趣相投,彼此間有著親密的交情往來。

現以米芾的詩文書帖為據,對二人的關係進行粗淺的分析和梳理。

常山才子王渙之與書法家米芾的君子之交

尋晉帖奇石,漸成至交

北宋元豐二年(1079),20歲的王渙之榮登進士榜,先後在杭州、越州等地任職。

而此時年長王渙之9歲的米芾,已是頗有知名度的書畫家了,並與當時達人顯貴多有交往。元豐五年(1082),米芾結識了蘇軾,相互贈送書帖畫卷(易蘇民《三蘇年譜匯證》有載);另據米芾《寶晉英光集》自述:“蓋僕元豐六年(1083),赴希道金陵從事之闢,會公(王安石)謫居,始識公於鐘山。”其間,王安石對米芾的書法造詣大為褒獎。

從現存史料來看,王渙之與米芾結識,書帖和奇石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自元豐五年(1082)起,米芾開始留心尋訪晉人法帖,兩年後,即從收藏家那裡換得了王獻之的《中秋帖》。元祐元年(1086)開始撰寫《寶章待訪錄》,當年八月成書。該書之《王右軍書家譜》雲:“右在山陰縣王氏家,越州教授王渙之以書抵某,具言有此書。”米芾把王渙之幫助尋帖的事寫入《寶章待訪錄》中,可見,在元祐元年之前,王渙之同米芾已經結識,且關係密切,曾經為米芾尋找王羲之書帖提供過一些有價值的信息。

常山才子王渙之與書法家米芾的君子之交

常山石

米芾《書史》還記載了一件趣事:“餘同王渙之飲於李氏園池,閱書畫竟日未出,此帖(謝安帖)棗木大軸,古青藻花錦作褾,破爛無竹模。晉帖上反安冠簪祥古玉軸,餘尋掣擲棗軸池中。拆玉軸,王渙之加糊共裝焉,一坐大笑。”說是元祐初年米芾與王渙之相約,到駙馬都尉李瑋家鑑賞書畫,兩人看了一整天都不願出來。其中,米芾見無價之寶——“謝安帖”裝裱破損,未經主人同意,竟然便與王渙之將它拆卸,重新裱糊了,事後還開懷大笑,引為樂事。米芾愛石成癖,若遇奇石則稱“兄”,跪地膜拜,很是痴癲,因而人稱“米顛”。而宋代時,常山“巧石”名揚天下,還受到了宋徽宗趙佶的極力推崇。據莊綽《雞肋編》記載:宋徽宗“始愛靈璧石,既而嫌其止一面,遂遠取太湖,然湖石粗而太大,後又撅於衢州之常山縣,其石皆峰巖清潤,可置几案,號為‘巧石’”。作為狂熱的奇石愛好者,米芾肯定不會錯過常山“巧石”。王渙之是常山人,米芾極有可能通過他收集常山巧石。這在米芾的詩《送王渙之彥舟》中可以得到印證:“……襄陽野老漁竿客,不愛紛華愛泉石。相逢不約約無逆,輿握古書同岸幘……”米芾在這首送別詩中提及兩人性格愛好頗為相仿,還專門提及自己“愛泉石”、相逢相遇等,可以想象,兩人以奇石為媒介,情意漸深,也是非常自然的。

書傳世美帖,暢敘心跡

米芾所撰的《寶晉英光集》卷三《太師行寄王太史彥舟》詩云:“我生辛卯兩丙運,今歲步辛月亦然……我識翰長(蔡京)自布衣,論文寫字不相非……”米芾在該詩帖中,把自己的出生年月、家庭背景和交友情況等和盤告訴王渙之,表明了他對王渙之的坦誠和信任。據曹寶麟先生《米芾〈太師行寄王太史彥舟〉本事索隱》一文考證,該詩帖書於元祐二年(1087)。可見,王渙之同米芾之間的友好和信任,在元祐二年已經相當穩固。

常山才子王渙之與書法家米芾的君子之交

《送王渙之彥舟》

米芾書寫的《蜀素帖》亦稱《擬古詩帖》,被後人譽為中華第一美帖,或稱為“天下第八行書”,墨跡絹本,縱29.7釐米,橫284.3釐米。米芾在上面共書自作詩八首,其中壓軸一首即為《送王渙之彥舟》:“集英春殿鳴梢歇,神武天臨光下澈。鴻臚初唱第一聲,白麵王郎年十八……”卷末款署“元祐戊辰九月二十三日,溪堂米黻記”。

《太師行寄王太史彥舟》與《送王渙之彥舟》兩首詩,洋洋灑灑六百餘字,字裡行間洋溢著米芾對王渙之的真切感情。可見,王渙之同米芾之間,至元祐初年已經情同手足。

寄詩文書札,情誼醇濃

王渙之、米芾之間的朋友情誼,自始至終有增無減,可惜王渙之的書稿盡失,許多細節詳情無從查證。然而,他們彼此的相互關心和扶持,在米芾寄給王渙之和他人的詩文書札中可見一斑。

王渙之與米芾,兩人一直有不間斷的詩文唱和交流。據米芾《寶晉英光集》載,米芾致王渙之的詩文除了上述的《太師行寄王太史彥舟》和《送王渙之彥舟》以外,還有三首,分別為《將行戲呈彥楚彥昭彥舟》《和王彥舟》《呈王彥舟》,詩中著重體現了友人間探討人生、理想、志趣等。如《呈王彥舟》:“吏日雖雲冗,逢休樂有餘。山林三面勝,圖史一齋虛。煉藥驚衰早,逢人話索居。傾囊收剡楮,待著鹿門書。”該詩描述了米芾忙裡偷閒、自得其樂揮灑書毫的情景。

米芾提及王渙之的書札字帖則更多,這裡篩選幾幅,略加說明。

《寵臨帖》:為米芾致關景仁書札,作於元祐七年(1092)七月。書札雲:“昨日特承寵臨,屬王氏兄弟飯,遂阻於門迎。”據此帖內容及相關史料記載,帖中的“王氏兄弟”系王漢之、王渙之兩兄弟。由此可知,至元祐七年七月,王渙之同米芾一直保持親密往來。

《私居帖》:為米芾致張恕書札,作於崇寧二年(1103)臘月。書札雲:“彥舟去後,不聞左右動靜,鄉(向)風永懷,不能已已。”這裡的“彥舟去後”是指王渙之因黨爭解職,從知廣州改知舒州。書此帖時米芾在潤州,彥舟猶在舒州。可見,在王渙之被解職以及改知舒州期間,米芾一直對他掛念在心。

常山才子王渙之與書法家米芾的君子之交

《雨應帖》

《雨應帖》:為米芾致江通書札,時間不詳。書札雲:“芾頓首。雨應,想佳快。彥舟桶爐遂相贈,吾友爐何不至也?思企思企。芾頓首。濟道老兄。”帖中提到,因為天氣溼冷,王渙之特地贈送米芾桶爐,用以祛溼防寒。這是好友之間關心照顧、體貼入微的一個側面證明。米芾感動至深,於是在信札中向好友提及炫耀。

《廣帥帖》:為米芾致王渙之書札,作於大觀元年(1107)之初。書札雲:“大觀廿五日瑞墨齋告(假)中,芾皇恐頓首上啟,廣帥內閣侍郎臺坐。遞中拜教,審神相豈弟,臺候萬福。芾衰老,十日九假,旦夕丐襄陽,足為畫繡。我公久淹外,誰肯引手?蓋科名物望,高來則無著處。可依元度乞越,自安佳也。老友無隱,不備。芾頓首再拜。”王渙之自崇寧初(1103)被貶,至此已歷多年,自感衰老的米芾,仍然牽掛著王渙之“久淹外,誰肯引手”,同時安慰老友,建議向上乞求告老還鄉,安度歲月,可謂是關懷備至。

常山才子王渙之與書法家米芾的君子之交

《經略帖》

《經略帖》:為米芾致王渙之書札,作於大觀元年(1107)六月。書札雲:“芾頓首再拜。經略內閣侍郎臺坐。夏序煩燠,恭惟神明相佑,臺候動止萬福。不審幾日入部?南華韶石必聞疑韻,杜甫叫者公親見之,殊為奇勝。穎叔長篇,敘嶠外勝概,真可樂也。何為參侍?珍重珍重!芾。”由此帖可知,王渙之摘錄了蔣之奇(穎叔)刻在嶺嶠的詩文,寄送給米芾;米芾則依舊牽掛著王渙之的命運走向,期盼皇上詔書早日下達。米芾在臨終前,依然與王渙之保持著書信往來和信息交流。兩人關係之密切,顯而易見。

俗話說,君子之交淡如水。王渙之與米芾之間真誠坦蕩、樸實無華的朋友情誼,充滿了文人雅士的書卷氣息,清香悠遠,綿延久長,真是令人心生嚮往。

常山才子王渙之與書法家米芾的君子之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