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學習五法

古詩詞學習五法

古詩詞學習五法

 一、藉助註解,疏通詩意中國

詩詞的語言精練,遣詞造句有很大的跳躍性,所以準確地理解詩詞的字面意義是要跨越的第一關。那麼,怎樣理解字面意義?那就一定要仔細研讀註解了。一般來說,註解為學生提供很多信息,它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詩詞產生的背景,詩詞中的生澀用典,瞭解一些較生僻詞的意思。雖然疏通詩詞內容,不必像翻譯文言句子一樣字字落實,但藉助註解可以消除閱讀的障礙,使思路豁然開朗,有撥開雲霧見青天的感覺。


二、瞭解作者,知人論詩

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這句話是說:只有瞭解古人所處的時代,瞭解他的為人和經歷,才能更好地理解他們和他們的作品。這種結合作者的生平和時代背景來理解作品的方法就是所謂的“知人論世”。而古人作詩,絕非無聊、消遣而為之。他們的創作往往是“感於哀樂,緣事而發”。詩詞常常是詩人經歷、思想感情的外觀,因此我們學習時要掌握詩人的生平和詩詞風格,瞭解詩人所處的時代風貌,這也即“知人論詩”。


三、分析意象,體會意境

意象是詩詞中傾注了作者的思想與主觀情感的生動鮮明的形象,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懷言志的憑藉與依據,也是構成詩歌意境的客觀物象。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融而創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意象是構成意境的基礎,意境是作者通過意象而創造的富有藝術情景的畫面,領會意境必須從把握詩歌的意象入手,由此展開聯想,進而理解作品內容及思想感情。

如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中,“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天涯”,幾個意象,組成了一幅瀰漫著陰冷氣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陽圖,勾勒出充滿憂傷的旅人遠離家鄉,孤身漂泊的身影,烘托出浪跡天涯的遊子思念故鄉、彷徨悲苦的情懷。

意境是意象組合而成的綜合效應,它通常是融合詩人審美經驗和人格情趣、能引發讀者想象和聯想、使人恍若身在其中的藝術境界。只有讀者展開自己的豐富想象,才能把詩歌的深刻內涵和詩人的內在情思體味出來。如鑑賞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一句,表面寫景,其實寫情。我們不難想象,詩人佇立江邊,目送朋友漸行漸遠,消失在天盡頭,而只能空對一江春水,悵然若失,字裡行間充盈著依依惜別朋友的深情。若我們只關注字面信息,對作品的理解必然空洞膚淺。

古詩詞較少直抒胸臆,它的基本特徵是含蓄蘊藉,它通常藉助意象與意境來表情達意。學習古詩詞時,就必須把握意象,深入意境。


四、抓住詩眼,感悟詩情

清代文學評論家李調元在《賦話》中說:“詩家以煉字為主,句中有眼,則字字軒豁呈露矣。”因此,古人評論詩歌常用“詩眼”的說法。所謂“詩眼”,其實就是指一句詩中最傳神的一個字,或者一首詩中最能概括全詩要義的一個字。抓住了這個字,就等於掌握瞭解讀全詩的金鑰匙。

詩是字字寫,也要字字讀。“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詩人煉得詩眼,讀者要有慧眼,四目相對,方能含情脈脈,心心相印。抓住古詩詞的詩眼,一方面可以體味作者創作時的艱辛與歡愉,另一方也有助於我們對整首作品的理解。

詩詞是抒情的藝術。學習詩詞,首先是理智引導下的感情的投入,是一個由感受到感動的過程,不能感情地對待詩詞,不能愛作者所愛,恨作者所恨,憂作者所憂,悲作者所悲,就不能真正進入學習階段。投入感情,其前提是深味作者的感情。我們只要找準了詩眼,準確捕捉詩詞的情感基調,動情地入“境”,進而與作者的情感發生共鳴,將不是難事。


五、品味名句,享受美感

在中國的古詩詞中,常有一聯名句引出一首好詩、一首好詞的傳說。因為在這些作品中,常常有一些句子脫穎而出,閃閃發光,它們備受推崇,久負盛名,即使離開整首詩,也能一枝獨秀,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名句帶給人的美感大致有以下四個方面:

語言美,名句的語言美通常體現在語言的表達技巧、修辭的巧妙運用、詞語的精心錘鍊等。

情感美,名句所抒寫的情感能使人在心底引起共鳴。

哲理美,名句蘊涵的哲理能給人以啟迪、激勵、教育、勸誡等。

畫面美,名句極易引發人的想像與聯想,使人產生身臨其境之感。


古詩詞學習五法

古詩詞學習五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