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都是我應該的”——老兵用親身經歷闡釋“崇高”

​最近看到了這樣一篇文章:《埋骨何須桑梓地,天山處處埋忠骨——從地窩子到“十三連”》。這篇文章講述了紅星軍墾博物館裡陳列的故事。

“這都是我應該的”——老兵用親身經歷闡釋“崇高”

而故事就發生在我的家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三師紅星二場。

地窩子是二場第一代軍墾戰士住過的遺址,在戈壁灘上挖坑,坑頂覆蓋茅草,人居其間。如今,舊日的飛蓬早已被朔風吹盡,只餘地上的坑洞仍按照整連建制整齊地排列,歷盡70年的風雨洗禮,連接著往昔的崢嶸歲月。

“十三連”,據說在上世紀50年代,二場建場初期有12個連隊。一名叫刑正發的連隊採購員去世後被葬在了高堡。後來,他的同鄉來連隊找他,但不知他已離世,於是連隊的職工委婉地說,他調到了“十三連”。沒想到這位同鄉竟信以為真,回家後給刑正發寫了一封信,郵寄地址寫的便是紅星二場“十三連”。後來,這裡便成了一位又一位兵團軍墾戰士死後長眠的集體墓地。

“在兵團,幾乎每個團場都有一個‘十三連’。戰士埋葬在這裡,班長埋葬在這裡,將軍也埋葬在這裡,這裡逐漸成了團場最大的連隊。兵團的‘十三連’,成了兵團人最後的歸宿,也是兵團精神的一種濃縮和體現。”

“這都是我應該的”——老兵用親身經歷闡釋“崇高”

如今的我們依舊在探親休假的時候回到爺爺奶奶和父母身邊,然而家鄉早已被爺爺奶奶輩的他們改造成了道路平坦、綠樹成蔭、瓜果飄香的田園。不去深究,很難想象在荒無人煙的戈壁灘上如何挖渠引水、炸山築路、開荒造田。

文章寫道“1950年3月,六軍十六師四十七團全部進駐哈密,全團2407人(另有家屬44人),可如今只剩下26位老軍墾,很多人就長眠在‘十三連’”。下面附有穿著無任何軍銜級別略章、只有軍功章閃閃發光的舊軍服的老人合照,令我驚訝的是,在這張照片裡我竟找到了自己的爺爺。

“這都是我應該的”——老兵用親身經歷闡釋“崇高”

我一時震驚不已。印象中的爺爺和照片裡好幾個老人都為我熟知,他們的形象只是普普通通的團場老人,性格缺點各異但同樣鮮明,或許在教育子女方面稱不上成功,或許在家族經營上缺乏遠見,或許碎碎念不招人待見……然而,讀過文章,我卻對自己產生懷疑,是否真的瞭解他們經歷過的一切?文中的記載確實是兵團幾十年建設發展的實事,而今天的一切,確實是爺爺奶奶們一鍬鍬、一擔擔奮鬥得來!原來,傳奇就在身邊!

多年不和爺爺聯繫的我,隨即撥通了他的號碼,語無倫次地想要表達對爺爺遲到的崇拜和尊敬。然而爺爺只是呵呵笑道:“謝謝,謝謝,這些都是我應該做的。”模糊地記起爺爺說過自己十幾歲參軍入伍,人沒槍高,建國後作為中南財經學院第二批畢業生支援新疆建設。

“這都是我應該的”——老兵用親身經歷闡釋“崇高”

受過高等教育的我,一度激烈地認為出生在和平年代,沒有經過戰爭血與火的考驗,一定是缺乏崇高感的。然而今天,我卻在爺爺的身上找到了這種崇高。沒錯,他們在生活中只是普普通通的老人,我們會去愛他、親近他,也難免會討厭他們的壞脾氣。但只要想想他們經歷過我們不曾經歷的一切,當生產建設兵團成立的那一刻起,當祖國需要他們放下鋼槍,拿起犁鏵的那一刻起,他們義無反顧地傾其所有,高高興興地樂在其中。

“這都是我應該的”——老兵用親身經歷闡釋“崇高”

那一代人把青春奉獻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並不曾想過當風華逝去,幹不動的那一天,無情的病痛會折磨自己年邁的軀體,並不曾想過,當病魔來襲,老邁的身軀再也凝聚不起抵抗的元氣。這樣的他們,這樣的先輩,這樣的傳奇,怎能不讓我們敬佩!我更加理解了我們這一代人的時代使命。

“這都是我應該的”——老兵用親身經歷闡釋“崇高”

為祖國建設奉獻青春的爺爺奶奶們是崇高的。崇高不在於面龐的英俊,舉止的瀟灑,而在認識到偉大事業的偉大之後,把崇高感立在心裡,擼起袖子加油幹!因為他們對偉大事業的無限忠誠,造就了他們的崇高!

老兵脫下軍裝,扛起鋤頭,一干就是一輩子,在耄耋之年,他們或許不需要被宣傳頌揚,或許不需要鮮花和掌聲,他只有一句“這都是我應該的”。70年過去了,年輕的我們意氣風發,更要投入到新的廣闊天地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