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討好型”人格的人明明活得很累,卻還是忍不住討好別人?

每天三分鐘,讓你獲得一個心理知識,這裡是壹心理的3分鐘心理學。

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要先人後己,不要給別人添麻煩……似乎這樣的行為,才能貼合一個主流並正常的人際行為標準。

然而,長期處於這樣的要求下,人們很容易出現兩種傾向:

一種是變得虛偽,所謂心口不一;

另一種人發展到極端,則形成所謂的“討好型”人格——

他們把別人的評價看得特別重,不敢做自己,平時唯唯諾諾,害怕與人衝突,行為以取悅別人為主;他們是大家眼裡的“好人”,內心卻非常痛苦……

為什麼他們明明活得很壓抑,卻還是處處討好別人?這是因為“討好型”人格的人,往往有著以下4個錯誤的心理邏輯:

為什麼“討好型”人格的人明明活得很累,卻還是忍不住討好別人?

1.過度敏感與自責

討好型的人通常對別人的情緒極其敏感,別人有一絲不悅,他們都能快速捕捉到。

遺憾的是,他們之所以這樣,通常是因為內心有一個不好的假設,即他們會認為別人的情緒變化跟自己息息相關,別人不高興就是他們表現不好造成的,所以他們有義務讓別人高興。

同時,他們非常在意別人的評價。為此,他們必須時刻提高警惕,時刻關注別人,為的是趕在別人指責自己前,及時調整自己,讓別人對自己滿意。

2.抬高別人,貶低自己

討好型的人對別人的負面反饋,往往吸收很快;他們習慣使用“別人都很強、很好,而我很弱、很差”的模式來解釋一切事情。

所以他們很難相信自己的判斷或決定,而必須依賴他人的評價。

抬高別人、貶低自己,本質上是一種把自己放在弱者的位置上來獲取安全感的方式。

潛意識裡的聲音是:“我都這麼弱、這麼貶低自己了,我不會攻擊你,只會捧著你。你也就不好再來攻擊我了吧,因此我就安全了”。

為什麼“討好型”人格的人明明活得很累,卻還是忍不住討好別人?

3.不敢發出請求,很難拒絕別人

具有討好型特徵的人很害怕給別人添麻煩,因為他們有很深的不配得感。

當他們獲得幫助時,往往會表現得受寵若驚,感覺自己承受不起別人的幫助和恩惠。

與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相反,他們很難拒絕別人的要求。即便意識到別人的需求不合理,他們也不敢拒絕,害怕拒絕會讓別人不滿。

即便他們做出了拒絕的行動,也會反覆給別人道歉,試圖消除別人的不悅。

4.缺乏界限和原則

討好型的人做事以取悅別人為目的,這就導致他們在人際交往中缺乏原則和界限。

一方面他們會守不住自己的界限和原則,任憑別人入侵自己的邊界;

另一方面他們也容易突破別人的界限,對他人有過度期待,但往往因為別人不能滿足自己的期待而受傷。

以上就是討好型的人常有的4種錯誤邏輯,儘管有時候我們自己也意識不到這些荒謬的邏輯,卻按照這些邏輯指導著自己的行動——

因為我們從小就是這樣長大的,當我們長大後,討好父母的模式,就變成了討好整個外部世界的模式。

但我們必須時刻察覺這些模式的不合理,才有可能在行動上改變,不然我們就會一直討好下去,甚至把這些模式傳遞給後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