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發電騙局真相大白,原來……

新能源發電設備被閒置,百億財政補貼打水漂。新能源發電真的就是撈取補貼的騙局嗎?

文︱瞭望智庫研究員劉俊卿

近日,一則題為《新能源發電或已成為集體騙局 百億財政補貼打水漂》的互聯網文章將新能源發電行業推上風口浪尖。該文稱,新能源發電正演變為獲取財政補貼和投資人資金的騙局。

2016年,新能源汽車騙補事件發生對依靠補貼發展的整個新能源產業帶來嚴重負面影響。新能源發電在遭遇“棄風、棄光”部分設備停擺的同時,是否與新能源汽車一樣在騙取國家補貼受到社會關注。

與新能源汽車類似,由於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發電成本高於火電、水電等傳統能源。為推動整個產業發展,國家在其發展初期都給予一定的補貼支持。

與新能源汽車不同的是,光伏、風電等新能源發電早已是按照發電量進行補貼,曾經因補貼發電設備造成的騙補早已成為歷史。當前的新能源發電補貼模式並未造成“百億財政補貼打水漂”。

隨著新能源發電成本的迅速下降,“十三五”期間光伏、風電等新能源發電補貼將逐步減少,未來3-5年,中國風電和光伏都有望徹底脫離補貼。

1

補貼意義重大,

對新能源發展已起到巨大作用


相比其他傳統能源,光伏、風電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發電過程幾乎不產生汙染物,是未來最佳的能源形式。大規模發展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發電已經成為全球各國的共同選擇。

大氣汙染防治大背景下,中國對能源的清潔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倒逼能源走更清潔化的發展道路,發展風電、光伏是必然的路徑。

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發電成本高於傳統能源,在其發展初期,進行一定補貼,也非中國特有。

德國是全球第一個對光伏發電提供補貼的國家。通過產業政策支撐,德國在自然光照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光伏產業快速發展,裝機容量超過40吉瓦。在技術進步及市場競爭的推動下,德國光伏電價已迅速下降,實現平價上網。美國、日本、印度乃至非洲國家同樣紛紛為光伏、風電制定各種支持政策,以爭取早日實現平價上網。

在中國,根據2006年實施的《可再生能源法》,國家鼓勵和支持可再生能源併網發電,將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列為能源發展的優先領域,並設立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用以支付補貼。

依據《可再生能源法》和《價格法》,2006年1月,國家發改委印發《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和費用分攤管理試行辦法》,提出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實行政府定價和政府指導價兩種形式。

此後,國家發改委在2009年和2013年分別出臺《關於完善風力發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關於發揮價格槓桿作用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對風電和光伏補貼政策進行明確。

在補貼政策的推動下,中國風電和光伏產業實現快速發展。截至2016年底,中國風電和光伏裝機量分別達到1.49億千瓦和7742萬千瓦,累計裝機容量雙雙位列全球第一。風電、光伏已成為中國能源結構調整的重要力量。

中國光伏、風電裝備製造領域,憑藉技術引進,創新驅動,已經實現中國引領,成為可以同步參與國際競爭並保持領先水平的實體產業。在2016年,晶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金風科技”)已經分別成為全球最大的光伏和風電製造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在補貼推動下,風電、光伏產業迅速發展的同時,成本快速下降。以光伏發電主要裝備光伏組件為例,當前每瓦約3元左右,僅為十年前的十分之一。風電裝機成本同樣比2010年下降了約30%。

在光伏、風電裝機成本下降的同時,國家已經適時對上網電價進行了下調。

光伏上網電價已經由2013年的最低0.9元/千瓦時降低至目前的0.65元/千瓦時,低於工商業用戶電價。風電上網電價依據成本變化情況,實現了同步下調,目前最低僅0.47元/千瓦時,接近全國居民用戶電價。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預測稱,到2020年,光伏發電價格可在2016年基礎上再下降50%。而在2018年,風電最低上網電價將降低至0.4元/千瓦時,接近火電成本。

根據2016年底發佈的《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風電與煤電上網電價基本相當;光伏發電力爭實現用戶側平價上網。換句話說,到2020年風電將不再需要補貼,而光伏對補貼的依賴程度也將大幅下降,預計到2022年,光伏也將徹底不再需要補貼。

2

政策早已調整,

新能源發電騙補已成歷史


在新能源發電領域騙補確實曾有發生。2009年7月,財政部、科技部、國家能源局聯合發佈《關於實施金太陽示範工程的通知》,決定採取財政補助、科技支持和市場拉動方式,加快國內光伏發電的產業化和規模化發展,並計劃在2-3年內,採取財政補助方式支持不低於500兆瓦的光伏發電示範項目。

按照規定,由財政部、科技部、國家能源局根據技術先進程度、市場發展狀況等確定各類示範項目的單位投資補助上限。併網光伏發電項目按光伏發電系統及其配套輸配電工程總投資的50%給予補助,偏遠無電地區獨立光伏發電系統按總投資的70%給予補助。

“金太陽示範工程”項目採用了被業界所熟知的“事前補貼”方式,即項目投資方拿到項目批覆,建設項目即可拿到補貼,而不考慮具體的應用發電效果。

最終出現項目建設為了獲得補貼,事實上並未正真投入發電或者以次充好等騙補行為。

“金太陽示範工程”經過近四年的發展,一系列問題被監管部門重視,2013年3月財政部決定不再對“金太陽示範工程”進行新增申請審批。

當年8月,國家發改委出臺《關於發揮價格槓桿作用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明確根據各地太陽能資源條件和建設成本,將全國分為三類太陽能資源區,制定相應光伏電站標杆上網電價。光伏電站標杆上網電價高出當地脫硫燃煤機組標杆上網電價的部分,通過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予以補貼。

這一政策出臺,將過去補貼光伏發電項目建設費用改為補貼發電量。發多少電,能拿到多少補貼,而發電量由電網企業核定,騙補問題被徹底避免。

對於風電,從特許權招標到標杆上網電價,電價政策在變化,但一直以實際發電量作為補貼發放的依據,並未發生騙補行為。時至今日,國家對於風電和光伏的扶持政策不斷調整完善,但補貼一直按照發電量進行,新能源發電騙補早已經成為歷史。

3

存在“棄風棄光”

但在預見範圍內


近年來,中國光伏、風電等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迅速增加,在西北、華北、東北等新能源資源密集區,出現了較為嚴重的“棄風、棄光”現象。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包括幾個方面。

首先,造成棄光、棄風有一定客觀因素。我國能源供應和能源需求呈逆向分佈,西北部風、光資源充足,近年來發展了大量的風電、光伏,而電力需求卻在東南沿海城市。新能源快速發展與當地電力需求增長不能匹配,同時跨省遠距離輸電通道建設嚴重滯後。

其次,棄風、棄光與風電、光伏自身運行特性有關。眾所周知,風具有間歇性,而光的照射強度也隨著時間和天氣狀況變化,這些因素都決定著風電、光伏發電不能保持恆定。但是對於電力系統而言,時刻需要保持供需平衡,在當前電網調峰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出現階段性棄風、棄光難以避免。

此外,在部分地區,由於吸引投資、補貼刺激,圈佔資源等多種原因,近年來風電、光伏發展缺乏規劃,盲目發展,也是造成棄風、棄光嚴重的重要原因。

解決棄風、棄光問題,首先要解決佈局問題。在棄風、棄光嚴重地區,應該立刻停止上馬新的風電、光伏等新能源項目;引導風電、光伏向南發展,靠近需求端。《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已經明確提出,鼓勵發展分佈式光伏並支持在中東部地區建設微風風電和海上風電項目。這些舉措一方面能夠保持中國新能源產業穩定發展,另一方面化解消納難題。

對於西北、華北、東北等“三北”等當前嚴重棄風、棄光的地區,在停止新建項目的同時,應當加快新能源電力外送通道和抽水蓄能等配套調峰能力建設,同時引導部分能耗較高的產業配套佈局,促進新能源本地消納。

必須強調的是,風電、光伏一經建設,後續投入較小,邊際成本很小。棄風、棄光一定程度影響了部分項目的收益,但均在投資者預見範圍內。

4

新能源並非投資者的噩夢


新能源發電沒有成為投資者的噩夢,反而讓投資者收益頗豐。

可以佐證的事例是,近期發佈的2016年度業績預報顯示,27家A股上市光伏企業,90%以上實現盈利,其中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隆基股份”)、東方日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淨利潤同比增長率超過100%。僅隆基股份一家企業在2016年就實現淨利潤超過14億元。

風電同樣不例外,龍頭企業金風科技2016年業績預報顯示,預計在2016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超過28億元。而天順風能(蘇州)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泰勝風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等風電裝備企業同樣實現淨利潤增長。其中,天順風能實現淨利潤超過4億元;泰勝風能淨利潤超過2億元。

除裝備企業之外,新能源發電企業同樣效益可觀。中國風電裝機量最大的企業龍源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雖受棄風限電困擾,但其2016年上半年的淨利潤為23.6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2%。以投資光伏電站為主業的江山控股有限公司,2016年上半年電力銷售收入2.1億,同比增長352.1%。

對於在西部地區出現的階段性“棄風限電、棄光限電”問題。國家能源局已經明確在“十三五”期間實施可再生能源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制度,保證風電、光伏發電最低年利用小時數,減少棄光、棄風。據業內測算,以目前的建設成本和上網電價,投資風電、光伏10年左右即可收回成本,而發電設備設計壽命整體超過20年,投資收益率遠超火電。

2016年底,國家發改委發佈《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全國風電裝機將達到2.1億千瓦以上,光伏發電裝機達到1.1億千瓦以上。可以預見,“十三五”期間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產業仍將快速發展。

附文:

百億財政補貼打水漂 新能源發電已成為集體騙局


近年來,中國的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增長迅猛,風電裝機容量更是接近全球三分之一。但是大量耗費巨資建成的設備卻成了擺設,既沒有產生更清潔的電力也沒有給投資人帶來回報。靠財政補貼催生的新能源發電成了一場騙局。

昂貴的擺設:

新能源發電設備被閒置

中國擁有全球最多的風電裝備。規模究竟有多大?先看兩組數據:

從全球風能理事會發布的數據可以作為參照。2015年中國風電累計裝機容量佔全球市場的比重高達33.6%;而美國的這一數字僅為17.2%。

國家能源局發佈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累計風電裝機容量達1.49億千瓦,同比增長13.2%;風電裝機容量佔中國全部發電裝機容量的比重已高達9%。

但這只是數字而已,巨資興建的發電設備並沒有轉化成真正的發電量,被大量閒置。一組統計數字觸目驚心:

2016年中國風電發電量為2410億千瓦,僅佔全部發電量的4%,全年棄風電量高達497億千瓦時。風電大省甘肅的棄風率高達43%,另一風電大省新疆的棄風率也高達39%。

新華社旗下的《經濟參考報》曾報道,裝機容量達107萬千瓦的甘肅中電酒泉風力發電公司,2016年棄風率高達54%。甚至某個20萬千瓦的風電場,只發了1萬千瓦的電。

太陽能發電設備的閒置情況同樣嚴重。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中國併網太陽能發電累計裝機容量7742萬千瓦,同比大增81.6%。與此同時,併網太陽能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為1125小時,同比下降99小時,降幅比上年擴大88小時。據報道,甘肅一家達150兆瓦光伏裝機企業,2016年近70%的裝機在閒置,是棄光最多的一年。

邊建邊棄背後:

新能源發電已經成為財政和投資者的噩夢

2016年中國併網發電累計裝機容量之所以暴增八成,與補貼政策調整不無關係。

2015年12月底,國家發改委發佈通知,如未能於2016年6月30日前完成併網發電的光伏發電項目,將執行新的電價標準。

2016年上半年,中國出現太陽能光伏設備搶裝潮。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數據,2016年上半年,中國新增光伏裝機規模超過20吉瓦,比上年猛增159.74%。下圖為麵包財經根據國家發改委數據繪製的中國光伏電站併網容量:

新能源發電騙局真相大白,原來……

快速增加的併網光伏發電瞄準的是國家的補助政策。2015年底,國家發改委公佈的全國光伏發電上網標杆電價表顯示,一至三類資源區的光伏上網標杆電價分別為0.8、0.88和0.98元/千瓦時。這樣的上網電價甚至高於絕大部分地區的居民用電價格。

鉅額的補貼已經造成了沉重財政負擔。國家能源局一位副局長曾公開表示:2016年上半年,中國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達550億元,決策部門有極大的壓力。

新能源發電領域也是投資者的一場大災難。在甘肅酒泉風電基地,居高不下的棄風率,使得當地所有的風電企業無一例外地陷入生產經營困境。購買風電和太陽能上市公司股票是無數投資人的噩夢。

華銳風電:曾為首個海上風電示範項目—上海東海大橋提供全部34臺海上風電機組,2016年預計虧損28.81億元,股價較峰值跌去超過8成。

無錫尚德:鼎盛時期,其在全球擁有1.1萬名員工,曾是全球第三大光伏電池及組件生產商。在2013年3月,宣告破產重組。破產前夕,包括工商銀行在內的9家債權銀行對其本外幣授信已達71億元;截至當年5月,其債權人多達529家。

發行價為15美元的無錫尚德股票,2013年底退市時股價已不足1美元,投資者血本無歸。

江西賽維:曾是亞洲最大的太陽能多晶硅片生產企業,2007年市值曾超過70億美元,2015年江西賽維破產時,市值幾乎清零,投資者血本無歸。國開行、中行等多家銀行持有江西賽維的債權高達270億元。

給股東分紅在太陽能行業是一個極其罕見的超低概率事件。除了高管的鉅額薪酬外,在獲取鉅額的財政補貼之後,風電和太陽能企業,真正為投資者創造過什麼價值嗎?

電力整體過剩

新能源發電仍在大躍進

全社會的發電能力早已過剩。據中電聯數據:2016年底中國全口徑發電裝機容量16.5億千瓦,同比增長8.2%;但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僅增長5.0%。

這直接導致2016年中國6000千瓦及以上電廠的發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同比降低203小時,僅為3785小時,是1964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但即便如此,中國新能源發電仍在大躍進。2017年年初,國家能源局發佈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提出,2020年全國風電裝機將達到2.1億千瓦以上,年均新增約1600萬千瓦,光伏發電裝機要達到1.1億千瓦以上。

中國新能源發電仍在高歌猛進,但補助最終的負擔則會落到國人頭上。此前,曾有政協委員建議,提高可再生能源電價的附加水平,保證全部電量足額徵收,用來補貼新能源發電。

新能源發電真的環保嗎?也許是的。但是耗費納稅人和投資者無數資金興建起的這些昂貴擺設,隱隱透著龐氏騙局的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