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師 丨 Raj Reddy:從印度農村走出來的圖靈獎得主

AI大师 丨 Raj Reddy:从印度农村走出来的图灵奖得主

前不久,Reddy教授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做了一場題為“以歷史的視角,重新審視人工智能”的精彩講座,深受大家的歡迎。今天,我們一起來探尋這位AI大師的成長之路。

AI大师 丨 Raj Reddy:从印度农村走出来的图灵奖得主

講座現場Raj Reddy(前排左四)與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前排左五)以及學生合影

1966年,首屆圖靈獎頒獎儀式在洛杉磯召開,當美國計算機協會向A. Perlis教授頒獎時,臺下有一位斯坦福大學學生十分激動,暗暗下決心也要在計算機科學領域努力奮鬥出一番事業。28年後,由於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傑出貢獻,這位學生也如願邁上了圖靈獎的頒獎臺——他就是印度裔計算機科學家Raj Reddy。

1937年,Raj Reddy出生於印度中南部安得拉邦的一個普通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農民,母親是家庭主婦。長大後,Raj Reddy成為了家中第一個上大學的人, 他在印度馬德拉斯大學工程學院獲得了土木工程學士學位,隨後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獲得技術碩士學位,之後前往美國,於1966年在斯坦福大學計算機學院完成了博士學業。

結束博士學業後,Raj Reddy留在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擔任了一段時間的助理教授,在60年代,斯坦福大學的研究團隊已經開始著手機器人、語言、知識工程、計算機視覺等方向的研究。

1969年,Raj Reddy移居匹茲堡,加入了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在接下來的數十年中為學院的建設作出了諸多貢獻。1979年,

Raj Reddy主導創建了卡內基梅隆大學機器人研究所。1991年到1999年,在他擔任計算機學院院長期間,卡內基梅隆大學的語言技術學院、計算機交互研究所、軟件研究所、自動學習與發現中心(後改名為機器學習部)等機構都先後建立起來。

讓計算機“聽懂”人類

在卡內基梅隆大學任教期間,Raj Reddy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語音識別、圖像識別、計算機傳感器、人機交互等,他希望計算機不僅能學習人類的知識,更能夠掌握人類的自然語言、模擬人類的認知能力

語音識別是Raj Reddy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從70年代初開始,Raj Reddy就投入了讓計算機“聽懂”人類語言的工作中,全方位推進了語音理解過程中的聲學處理、特徵提取、分割和標註、搜索和反饋等方面的研究,致力於打破人與機器之間交流的障礙,在人機交流中建立流暢、優雅的互動。1976年,他的研究團隊開發了語音識別系統Hearsay I和Harpy等,Hearsay I是世界上最先能夠執行連續語音識別的系統之一,而Harpy則率先實現低成本且高效的語音識別。

語音識別研究進行到80年代中期,AT&T、IBM等團隊都已經開發出了基於數據的語音識別系統,但這些系統仍然只能一個詞一個詞地分開進行識別和記錄,還無法有效地識別人們說話時連續的發音。而且當時人們普遍認為,80年代的計算資源還無法支持獨立於揚聲器的語音識別系統。這種信念在80年代後期就被完全打破。

Raj Reddy當時的博士生李開復和洪小文想要拋棄以專家系統為基礎的主流語音識別系統,採用一種完全基於大數據和統計學的模型,對於這樣“另闢蹊徑”的學生,Raj Reddy雖不完全認同他們的方法,但十分支持他們探索性的研究。最後他們成功開發了語音識別系統“斯芬克斯”。“斯芬克斯”系統不僅完成了高精度的連續語音識別,還能夠以普通人自然說話的速度進行實時識別,同時解決了語音識別領域中的演講者獨立性、連續語音和海量詞彙三大難題,項目基於統計模型的研究方法也具有開創性意義。

除了在語言理解、語音識別領域的開拓性研究,Raj Reddy也在計算機視覺圖像領域開闢了道路。和理解語音一樣,讓計算機理解圖像也需要大量的相關知識,但在計算機圖像研究的初期,人們沒有對這些知識進行系統地處理,甚至沒有足夠的工具來獲取必要的知識庫,因此,

Raj Reddy探索了讓機器獲取理解圖像必要知識的方法,以及圖像檢測、特徵提取、圖像處理、虛擬成像等多方面的技術

Raj Reddy在機器智能領域還完成了許多應用落地項目。1984年Raj Reddy帶領實驗室參與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自動駕駛項目Navlab,項目目標是開發時速達到80公里/小時的自動駕駛越野車,最後完成的野戰救護車NavlabⅡ最高時速可以達到110公里/小時,項目取得了圓滿成功。作為自動駕駛領域的先行者,Navlab項目在計算機視覺、路徑規劃、自動控制、障礙識別等多方面都有了重大技術突破,為後人的自動駕駛研究奠定了基礎。

1994年,Raj Reddy終於走上了圖靈獎的頒獎臺,美國計算機協會表彰了他在設計和建立大型人工智能系統、展示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價值和商業價值方面作出的傑出貢獻

AI大师 丨 Raj Reddy:从印度农村走出来的图灵奖得主

Raj Reddy

除了圖靈獎,Reddy學術生涯中獲得的重量級獎項可謂數不勝數。2005年,Reddy因在機器人和計算機科學方面的開創性工作以及他的技術在未來社會的教育、救災、醫療保健等方面的應用獲得本田獎。2006年,他獲得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最高獎 “瓦內瓦布什獎”,以表彰他一生對科學和國家做出的貢獻。2008年,由於在語音識別、自然語言理解和人工智能方面的開拓性貢獻,他獲得了IEEE頒發的語音和音頻處理獎項。2011年, Reddy被納入IEEE智能系統與人工智能名人堂,表彰他50年來在推進人工智能、智能系統研究方面的重大貢獻。

除了在學術領域的建樹,Raj Reddy也展現出了自己卓越的領導能力。在1979年擔任國際人工智能聯合會主席期間,他牽頭成立了美國人工智能協會,並於1987年至1989年擔任主席,促進了人工智能領域的學術交流與合作。1999年到2001年,他還擔任了克林頓總統信息技術諮詢委員會(PITAC)聯合主席

而在大學校園裡,Raj Reddy 40餘年的教學生涯培育了許多傑出的學生,李開復、洪小文、沈向洋等都成為了今天的計算機科學領域的領軍人物。Raj Reddy “

即使不贊同也給予支持”的包容態度,留給學生很大的自主性去探索未知。

技術服務社會

Raj Reddy出生、成長於發展中國家,因此他始終把將高新技術在發展中國家的普及作為自己的使命。他關心人類福祉,關注社會問題的解決,希望先進的計算機技術能夠切實地服務於社會,幾十年來,他也從未停止探索技術與社會服務的融合點

AI大师 丨 Raj Reddy:从印度农村走出来的图灵奖得主

Raj Reddy參加第十屆“二十一世紀的計算”學術研討會

自1995年以來,Raj Reddy和他在中國、印度的同事一直致力於開展 “數字圖書館計劃” ,將珍貴的信息保存為數字檔案。在信息時代,Reddy希望這個數字圖書館不僅僅是傳統圖書館的電子翻版,還要涵蓋視頻、電影、音樂等多種媒體形式;它的功能也不僅僅是簡單的存儲,更要採用新技術來收集整理這些龐大的數據,使這些信息能夠更容易地被人們在線訪問、檢索和再現。“數字圖書館”將在數字遺產繼承、教育培訓、文化娛樂等多方面服務於人類。

Raj Reddy還幫助創辦了印度拉吉夫甘地知識技術大學(Rajiv Gandhi University of Knowledge Technologies),幫助更多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印度農村青年進入大學。他也擔任過GVK應急管理和研究院(EMRI)成員,為社會的醫療保險領域提供技術解決方案,給更多印度農村人口提供醫療保險。Raj Reddy也是以色列佩雷斯和平中心理事。

在長達50年的職業生涯中,Raj Reddy 貫徹了他“技術服務社會”的宗旨。目前他致力於研究人工智能技術在自然災害、突發險情等事件中的應用,讓人工智能成為人類的“守護天使”。Raj Reddy始終相信人工智能可以為人類帶來更美好的未來,就像他在1994年圖靈獎頒獎臺上所說的那樣,人工智能是可以實現的美好願景,值得人們繼續去探索、追尋。

1.“Raj Reddy”,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aj_Reddy

2.“Raj Reddy”, Google Scholar.

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user=mYu2uuIAAAAJ&hl=en

3.“Raj Reddy”, A.M. Turing Award Laureate.

https://amturing.acm.org/award_winners/reddy_9634208.cfm

4.To dream the possible dream, Raj Reddy.

https://dl.acm.org/citation.cfm?id=1283952

你也許還想看

AI大师 丨 Raj Reddy:从印度农村走出来的图灵奖得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