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十六觀》讀書以觀聖賢之意「因聖賢之意,以觀自然之理」

《讀書十六觀》讀書以觀聖賢之意「因聖賢之意,以觀自然之理」,學習收藏!

(每日更新你想要的文章資料,為了方便你的查閱請在文章標題的右下方關注我們哦!)

《讀書十六觀》讀書以觀聖賢之意「因聖賢之意,以觀自然之理」

《讀書十六觀》讀書以觀聖賢之意「因聖賢之意,以觀自然之理」

原文】

學問,就自家身上切要處理會方是,那讀書底已是第二義。自家身上道理都具,不曾外面添得來。然聖人教人,須要讀這書時,蓋為自家雖有這道理,須是經歷過,方得。聖人說底,是他曾經歷過來。

【譯文】

學問,必須從自己人生最切要的方面來加以理解,那讀書已是第二位的事情了。自己身上,人生的道理都已具備了,不需要外面添加進什麼。但是聖人教導人們,需要讀這個書時,大都因為雖然自身具備了人生的道理,然必須要親身經歷體悟過,才能懂得。聖人說的,都是他曾經歷過的,體悟而得的體會。

【原文】

學問,無賢愚,無大小,無貴賤,自是人合理會底事。且如聖賢不生,無許多書冊,無許多發明,不成不去理會!也只當理會。今有聖賢言語,有許多文字,卻不去做。師友只是發明得。人若不自向前,師友如何著得力!

【譯文】

學問,不論賢愚、大小、無貴賤,都應是人本來就該懂得的事。如果沒有聖賢之人,沒有許多聖賢之書,沒有許多聖賢所闡發的明確的道理,難道就不去理會,弄明白它了嗎?也仍然要去理會的。如今有聖賢說的語言,有許多文字,人們卻不去學習。師友們只能是把道理闡發明確。個人如果不自己發憤向前,師友們無論如何是沒有辦法的。

【原文】

讀書以觀聖賢之意,因聖賢之意,以觀自然之理。

【譯文】

通過讀書來認識、體悟聖賢的思想,憑藉聖賢的思想,去認識、體悟自然的道理。

【原文】

開卷便有與聖賢子相似處,豈可不自鞭策!

【譯文】

打開聖賢之書,就發現自己與聖人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難道還不勤奮自勉、努力進取嗎?

【原文】

讀書,放寬著心,道理自會出來。若憂愁迫切,道理終無緣得出來。

讀書,須是知貫通處,東邊西邊,都觸著這關捩子,方得。只認下著頭去做,莫要思前算後,自有至處。而今說已前不曾做得,只怕遲晚,又怕做不及,又怕那個難,又怕性格遲鈍,又怕記不起,都是閒說。只認下著頭去做,莫問遲速,少間自有至處,既是已前不曾做得,今便用下工夫去補填。莫要瞻前顧後,思量東西,少間擔閣一生,不知年歲之老!

【譯文】

讀書時,應放寬心,道理自然會理解、懂得。如果心情非常憂愁,急迫,終無法悟出書中的道理。

讀書應瞭解書中的貫通處,不論東邊西邊,都能接觸到這個扭轉點才行。只低下頭努力去做,不要思前想後,自有到達之處。如今說以前沒有做過,又怕遲晚,又怕做不到,又怕那個太難,又怕自己笨做不出來,又怕記憶不起,這些都是閒說。只管低下頭努力去做,不要關心快慢,很快就會有收穫。即使是以前不曾做過的,現在更應下工夫將它完成。不要瞻前顧後,思量東西,耽誤自己的一生,不知不覺中年歲已老。

【原文】

學者讀書,多緣心不在,故不見道理。聖賢言語本自分曉,只略略加意,自見得。若是專心,豈有不見!

【譯文】

學習者讀書,大多是因為心不在焉,所以不能徹底明白書中的道理。聖賢的言語本來就明白曉暢,只要稍微用功,加以留心,自然會明瞭其中的道理。如果是專心致志地去讀書,怎麼會有不明白的呢!

【原文】

董遇挾經書投閒習誦,人從學者,不肯教之。雲:「先讀百遍,而義自見。」欒城雲:「看書如服藥,藥多力自行。」讀書者當作此觀。

【譯文】

三國時的董遇平常總是帶著經書,一有空閒就認真習誦閱讀。別人來向他求教,他往往並不直接講解,而是說:「讀上一百遍,自然就明白了其中意旨。」蘇轍也說過:「看書就像服藥,服的多了,自然就會發生效驗。」讀書人應當從這些話中得到一些啟迪。

【原文】

顏之推雲:「吾每讀聖賢之書,未嘗不肅衣對之。其故紙有五經辭義及賢達姓名,不敢穢用也。」溫公謂其子曰:「賈豎藏貨貝,儒家惟此計,然當知寶惜。今釋子老氏猶知尊敬其書,豈以吾儒反不如乎?」趙子昂書跋雲:「聚書藏書良匪易事,善觀書者澄端虛,淨幾焚香,勿卷腦,勿折角,勿以爪侵字,勿以唾揭幅,勿以作枕,勿以夾刺,隨損隨修,隨開隨掩,後之得吾書者,並奉贈此法。」讀書者當作此觀。

【譯文】

北齊顏之推說:「我每次讀聖賢的書籍,從來都肅然起敬,衣冠整潔地閱讀。廢紙上寫有五經辭義和賢達姓名的,也不敢拿來接觸汙穢的東西。」司馬光對兒子說:「商人一心收藏金銀財寶,讀書人就只想著讀書,要知道愛惜書籍。佛道兩教的信徒尚且知道敬奉他們的經書,我們儒家難道還不如他們嗎?」趙子昂在其書後寫下這樣的話:「收集書珍藏書,實在不是一件容易事,善於讀書的人,要意念專一,不生雜想,揩淨案几,焚燒好香。看書時不能翻卷書脊,不能折起書頁的角,不能用指頭指點文字,不能手沾唾液翻揭書頁,不能用書籍當枕頭,不能在書中夾帶名片,書籍破損要隨時修補,不看書時要隨手將書合上。以後誰得到我的這部書,請按上述方法實行。」讀書人應當像他們一樣養成愛惜書籍的好習慣。

【原文】

顏之推曰:「校定書籍亦不容易,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或彼以為非,此以為是,或本同末異,或兩文皆欠,不可偏信一隅也。」徐鍇處集賢,朱黃不去手,非暮不出。嘗詣其家曰:「吾直寄此耳!」少精小學,故所讎書尤審諦。朱晦庵答楊元範書曰;「字書音韻,是經中一事,先儒多不留意。然不知此處不理會,卻枉費了無限亂說,牽補而卒不得其意,甚害事也。但恨早衰,無精力整頓耳。」讀書者觀此。

【譯文】

顏之推說:「校定書籍也不是一件容易事,沒有把天下所有的書看遍,就不能對他人書籍文章胡亂塗改。或者那本書認為是錯的,而這本書卻認為是對的;或者是大同小異,或者是兩部書都錯了,不能偏信某一部書。」南唐徐鍇在任秘書省正字一職時,用於校書的硃砂和雌黃從不離手,不工作到天黑不回家。曾經有一次回到家中說:「我不過是寄宿在這裡罷了!」由於他早年就很精通字詞訓詁之學,所以他所校勘訂正的書籍特別精審謹嚴。朱熹給楊元範回信說:「字書音韻,是研究經典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前人大多數都不太留意,豈不知在這個問題上不注意,就很容易主觀臆斷,牽強附會而抓不住真正的意思,害處很大。可惜我自己年邁力衰,沒有功夫從事這方面的研究了。」讀書的人應當對書籍的音義校正給予足夠的重視。

【原文】

常人教小童,亦可取益:絆己不出入,一益也;授人數次,己亦了此文義,二益也;對之必正衣冠,尊瞻視,三益也;嘗以因己而壞人之才為之憂,則不敢惰,四益也。(張子《經學理窟》)

【譯文】

普通人教育小孩,也會有所收穫:約束自己不三心二意、隨心所欲,這是第一個好處;教了別人幾次,自己也瞭解了文章的大意,這是第二個好處;面對學生自己一定要衣冠端正,講究儀表,這是第三個好處;常常感到自己水平低下而誤人子弟,並且為此擔憂,因此努力不懈,不敢掉以輕心,這是第四樣好處。

【原文】

先生嘗曰:「敬敷五教在寬,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則是為教者當以寬容存心也。今日學中大體雖要嚴密,然就中節目寬緩,大概人品不一,有夙成者,有晚成者,有可成其大者,有可成其小者,且一事有所長,必一事有所短,千萬不同,遽難以強之也。《學記》自『一年離經辨志』至『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其始終節次,幾多積累,必不可以苟且致之,故教人不止,各因其材。又當隨其學之所至而漸進也。蓋教人與用人正相反,用人當用其所長,教人當教其所短。」(《許魯齋集·附錄》)

【譯文】

先生曾經講過:「恭恭敬敬地布陳五教在於寬容,君子通過施行政教就考慮到了政教沒有窮盡,寬容能夠保證民眾幸福無疆,這就是教育人的人應當把寬容牢記在心的原因。今天的學者中的大多數對學生的要求雖然嚴格,然而其中具體的項目還是寬大舒緩的,大概因為人的資質高低不一,有早成才的,有晚成才的,有可以成就大業的,也有隻能做小事的。況且擅長於某一方面,必定不善於另一方面,形形色色的人都不相同,很難勉強把他們整齊劃一。《學記》中的『過了一年看學生對經文的讀斷並進而考察他的志向、品行』到『過了九年明曉了某一類事物的道理並且能觸類旁通,獨立思考,能堅持一己之見,不隨便動搖』,其開始結束的次序,經歷了無數次的積累,是一定不能馬馬虎虎、隨隨便便得來的,因此教誨別人不要半途而廢,既要根據他們各人的資質高下因材施教,又要按照他們學習的範圍程度而循序漸進。也許教育人和使用人正好相反,用人應當用人的長處,教育人應當幫助別人認識到、並且彌補自身的短處。」

六事鹹言

【原文】

孫思邈曰:膽欲大則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

【譯文】

孫思邈說:做人要氣魄宏大,思慮精細,智慧圓融而行為端方。

【原文】

林逋曰:誠無悔,恕無怨,和無傷,忍無辱。

【譯文】

林逋說:真誠待人可以無悔,寬恕別人可以消除仇怨,謙和待人可以免除彼此傷害,善於忍耐則不會招致羞辱。

【原文】

為善易,避為善之名難。

【譯文】

行善容易,躲避樂施好善的虛名卻難。

【原文】

畏能止禍,足能止貪。

【譯文】

畏懼戒慎能防止災禍,知足常樂能遏止貪婪。

【原文】

富貴驕人,固不善,學問驕人害亦不細。

【譯文】

因為富貴而驕恣無禮,固然很不好;因學識淵博而驕橫無禮所帶來的禍害也不容忽視。

【原文】

欲當大任,須是篤實。

【譯文】

想要擔當重任,必須誠實淳厚。

【原文】

克勤小物最難。

【譯文】

能勤勤懇懇地做一些小事最難能可貴。

【原文】

所見所期,不可不遠且大,然行之亦須量力有漸。力小任重,恐終敗事。

【譯文】

看到的期望不可不遠大,然而要實現它也必須衡量自己的力量循序漸進。若期望太高而實力不足,恐怕終究會帶來失敗。

【原文】

朱晦庵曰:莫說要待頓段工夫方做得,如此便磋過了,只今便要做去,斷以不疑鬼神避之。需者,事之賊之。

【譯文】

朱晦庵說:不要說等一段時間才能夠去做,這樣就把時間白白地荒廢過去了,應當現在就去做,決不要以各種藉口躲避要做的事情。等待,往往是敗事的根由。

【原文】

薜文清曰:英氣最害事,渾含不露圭角,最妙。

【譯文】

薜文清說:英氣逼人往往最容易壞事,深沉含蓄,不露鋒芒,才是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

【原文】

把念頭沉潛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氣奮發得起,何事不可做。

【譯文】

使自己的心志純淨專一,還有什麼樣的義理不能領悟;樹立崇高的理想,發奮努力,不斷進取,還有什麼事情不能做好呢?

【原文】

不善之名,每成於一事,後有諸長不能掩也,而惟一不善傳。君子之動,可不慎歟?

【譯文】

不好的名聲,往往是由某一件事情造成的,以後哪怕有再多的長處也不能挽回影響,而只有這一個壞名聲流傳開來。君子的一舉一動,怎能不十分慎重呢?

【原文】

聖人常自視不如人,故天下無有如聖人者。

【譯文】

聖人常常認為自己不如別人,正是由於這種虛懷若谷的精神,才使得天下無人能達到聖人的境界。

【原文】

為宇宙完人甚難,大都是半節人。前面破綻,後來修補,只看歸宿處成個甚麼人,以前都饒得過。

【譯文】

在世界上要想成為一個完美無缺的人很難,大都是有缺點的人。前面存在的缺點錯誤,要在以後不斷地修正彌補,只要看他最後的結局是個什麼樣的人,以前的過錯都是可以饒恕的。

【原文】

只竟夕檢點,今日說得幾句話關係身心,行得幾件事有益世道,自謙自愧,恍然獨覺矣。

【譯文】

整個晚上自我反省,今天自己說了幾句有益於身心健康的話,做了幾件有益於社會道義的事,是心安理得還是有愧於良心,忽然自己很快就覺醒了。

【原文】

屋漏之地,可服鬼神;室家之中,不厭妻子,然後謂真學實養。

【譯文】

做人應當心地無私,光明磊落,使鬼神也為之嘆服;在家庭生活中,不為妻子兒女所厭惡,然後才真正稱得上是有學識有教養的人。

【原文】

天地萬物之理,皆始於從容,而卒於急促。急促者,盡氣也;從容者,初氣也。事從容則有餘味,人從容則有餘年。

【譯文】

天地萬物生存的規律,都是由舒緩從容而發端,由急迫倉促而衰亡。急迫倉促,是生命即將衰亡的徵兆;從容舒緩,則是充滿活力和朝氣的象徵。做事從容,則圓滿無悔,餘味無窮;做人從容,則心閒氣定,益壽延年。

【原文】

《座右編》曰:人生減省一分,便超脫一分。如交遊減便免紛擾,言語減便寡愆尤,思慮減則精神不耗,聰明減則混沌可完。不求日減而求日增者,真桎梏此生耳。

【譯文】

《座右編》說:人生凡事減省一分,便可超脫一分,如交際減少,便可免去許多不必要的干擾;如說話減少,便可少犯許多過失;如思慮減少,便可少耗些精神;如少動些心計,便可保全渾厚的天性。如果不設法每天減少而設法每天增加,那真要束縛自己的一生啊!

【原文】

看他人錯處,時時當反觀內省。

【譯文】

看到別人的缺點和錯誤,要時時引以為戒,進行自我反省。

【原文】

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

【譯文】

想要別人不聽到,不如自己別說;想要別人不知道,不如自己別做。

【原文】

張楊園曰:土薄則易崩,器薄則易壞;酒醇厚則能久藏,布帛厚則堪久服,存心厚薄,固壽夭福禍之分也。

【譯文】

張楊園說:泥土層太薄就容易崩塌,器皿太薄就容易被損壞;酒味純正濃厚能夠長久收藏,布帛厚實能夠經久耐穿。居心厚道還是刻薄,是關係到人一生長壽還是夭亡,招禍還是得福的大事。

【原文】

孝道何盡?及時為貴。毋使親年日短,而悔吾心之未盡;毋使子力日裕,而傷吾親之不逮。

【譯文】

怎樣才算是恪盡孝道呢?最重要的是要及時行孝,越早越好。不要等到父母年事已高,活在世上的時間越來越短時,才後悔自己未能盡到孝心;不要等到兒子的財富一天天增多時,才悲嘆父母已沒有多少時間享受了。

【原文】

範忠宣公戒子弟曰: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恕己則昏。爾曹但常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聖賢地位。

【譯文】

範純仁告誡子弟說:哪怕是再愚蠢的人,對別人提出批評和要求時卻很在行;哪怕是再精明的人,寬恕自己的過錯時卻顯得很糊塗。你們只要經常以要求別人的心思來要求自己,以寬恕自己的心思來寬恕別人,就不用擔心達不到聖賢的境界。

【原文】

居家之病,曰飲食、曰土木、曰爭訟、曰玩好、曰惰慢,有一於此,皆能破家。其次貧薄而務周旋,豐餘而尚鄙嗇,事雖不同,其終之害,或無以異。

【譯文】

居家生活的大忌,主要是飲食奢華浪費、大興土木、與人打官司、玩樂無節制、懶惰傲慢等,只要沾上其中任何一種,都能夠導致家庭破敗。其次還有兩種情況也應該提防;一是家境貧寒卻熱衷於交際應酬,大操大辦講排場;二是家境富足卻十分吝嗇小氣。這兩種情況儘管不一樣,可是帶來的危害卻都不容忽視。

【原文】

羅氏《訓世編》曰:孝子事親,不可使吾親生冷淡心,不可使吾親生煩惱心,不可使吾親生驚怖心,不可使吾親生愁悶心,不可使吾親有難言心,不可使吾親有愧恨心。

【譯文】

羅氏《訓世編》說:孝子事奉父母,不能使父母感覺到冷淡和嫌棄的意思,不能使父母心中感到煩惱,不能使父母為自己擔驚受怕,不能使父母憂愁鬱悶,不能使父母心中有難言之隱,不能使父母感到對不起子女而產生慚愧和悔恨之心。

【原文】

王文成曰:子弟美質,須令晦養深厚,天道不翕聚則不能發散,花千葉者無實,為英華太露也。

【譯文】

王陽明先生說:凡是天資聰穎的子弟,必須讓他掩藏才華,含而不露,養成深沉持重的氣質。自然天道的規律是,不善於聚合收斂就難以發散。那些有著許多花瓣的花木常常不結果實,是因為它的精華全都顯露在外表了。

【原文】

呂叔簡曰:人子之道,莫大於事生,百年有限之親,一去不回之日,得盡一時心,即免一時悔矣。

【譯文】

呂坤說:要做一個有孝心的兒子,最重要的就是在父母活著時盡心待奉,父母的壽命最多不過百年,而光陰易逝,過一天就少一天,能夠在父母膝下多盡一分心意,日後就會少一分後悔。

【原文】

朱方伯訓子潮遠曰:安貧讀書,守禮修身為上。一個「謙」字一生受用不盡;兩個「勤儉」字,子孫享用不了。

【譯文】

朱方伯教訓兒子朱潮遠說:安於清貧,勤奮讀書,恪守禮教,修養身心,這是為人處世的上策。只要時時處處做到謙虛謹慎,一輩子都會受益無窮;只要培養出勤儉節約的家風,子子孫孫都會受益無窮。

【原文】

父母教子,當於稍有知識時,見生動之物,必教勿傷,以養其仁;尊長親朋,必教恭敬,以養其禮;然諾不爽,言笑不苟,以養其信。

【譯文】

父母教育孩子,應當在其剛剛懂事時,看到有生命的東西,一定讓其不要傷害,以便培養其仁愛之心;對於長輩以及自家的親朋好友,一定要讓其恭敬對待,以便培養其謙恭有禮的作風;答應別人的事情,就一定不要反悔,談笑時不能信口開河,以便培養其穩重守信的品質。

【原文】

李文定曰:人不必待仕宦、有職事才為功業,但隨力到處,有以及物,即功業也。

【譯文】

南宋人李燔說:人生在世,不一定非得做了大官、擔任一定職務才算是建功立業,只要根據自己的能力大小,做一些實實在在有利於他人的事,就可以說是有了功名事業。

【原文】

天下事未有理全在我,非理全在人者,但念自己有幾分不是,即我之氣平;肯說自己一個不是,即人之氣亦平。

【譯文】

天下的事情不可能道理全在我這一邊,而別人都是無理取鬧,因此只要能想到自己也有不對的地方,那麼內心就會平靜;如果能承認自己也有不對的地方,那麼別人也就心平氣和了。

圍爐夜話

【原文】

有才必韜藏,如渾金璞玉,闇然而日章也;為學無間斷,如流水行雲,日進而不已也。

【譯文】

有真才的人必定含而不露,就像渾金璞玉一樣,在不知不覺中一天天顯露出來;做學問一定不能有所間斷,要像行雲流水一樣,日復一日不斷取得進步。

【原文】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可知積善以遺子孫,其謀甚遠也。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可知積財以遺子孫,其害無窮也。

【譯文】

多行善事的人家,必然給子孫帶來福澤;多行不義的人家,必然給子孫帶來禍殃。由此可知廣行善事以造福後代,稱得上深謀遠慮。賢能的人廣積財貨,就會消磨意志;愚笨的人廣積財貨,則會犯下更多的過失。由此可知積累財產留給子孫,實在貽害萬窮。

【原文】

一言足以召大禍,故古人守口如瓶,惟恐其覆墜也;一行足以玷終身,故古人飭躬若璧,惟恐有瑕疵也。

【譯文】

一句話說錯了就足以招來大禍,所以古人嚴守其口如同護持花瓶一樣,生怕其落地破碎;一件事做錯了就足以遺恨終身,所以古人約束脩持自身如同保護白玉一樣,生怕沾上汙穢。

【原文】

十分不耐煩,乃為人大病;一味學吃虧,是處事良方。

【譯文】

性情浮躁,耐不得一點麻煩,是做人的大忌;寬容忍讓,甘願自家吃虧,是處世的最好辦法。

【原文】

但責己,不責人,此遠怨之道也;但信己,不信人,此取敗之由也。

【譯文】

只責備自己而不責備別人,這是消除怨恨的好辦法;只相信自己而不相信別人,這是導致失敗的主要原因。

【原文】

神傳於目,而目則有胞,閉之可以養神也;禍出於口,而口則有唇,闔之可以防禍也。

【譯文】

人的精神通過眼睛可以傳達出來,眼睛有眼皮,眼皮閉上便可以蓄養精神;世間有許多禍事都出自人的口舌,口舌外有嘴唇,嘴唇常常合起來就可以防止惹禍。

【原文】

事當難處之時,只退讓一步,便容易處矣;功到將成之候,若放鬆一著,便不能成矣。

【譯文】

事情到了難以處理的時候,只要能夠做出小小的讓步,就很容易解決;事情到了將要成功的時候,只要稍微有所鬆懈,就很可能前功盡棄。

迂言百則

【原文】

《管子》曰:心君之位也,上離其道,下失其事。毋代馬走,使盡其力;毋代鳥飛,使弊其羽翼。毋先物動,以觀其則。動則失位,靜乃自得。虛其欲,神將入舍;掃除不潔,神乃留處。

【譯文】

春秋戰國時的名著《管子》中說:人心就好比是國君,主宰著人的一切活動,人心一旦偏離了正道,那麼人的各個部分就難以正常發揮作用。不要代馬匹去跋涉,應當讓它盡到自己的力量;不要代飛鳥去飛翔,應當讓它盡情舒展自己的羽翼。不要搶在外物之前行動,應當冷靜地觀察事物變化的規律。貿然行動就會陷入被動的境地,靜觀其變才會遊刃有餘。去除內心的慾念,高尚的情操才會深入人心,打消齷齪的念頭,才會有神明的容身之地。

【原文】

《荀子》曰: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則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昏昏之事者,無赫赫之功。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譯文】

堆積土石成為山丘,風雨就在山中興起;彙集水流成為淵澤,蛟龍就在淵中產生;積累善行,成為德行高尚的人,自然就會聰明睿智,具備聖賢的心意。所以不積累每次邁出的一小步,就不能到達千里之外;不積累每一條細小的水流,就不能匯成洶湧的江海。所以假如沒有深沉堅定的志向,就不會通曉事理;假如不願踏踏實實地做事,就不會取得顯赫驕人的成績。因此聲音不會細小到讓人無法聽見,行動不會隱秘到讓人無法看見,就好比是美玉藏在山中會使草木豐茂、明珠藏在淵中會使崖岸不枯一樣,只要不斷地積累善行,怎麼會不被人知道呢!

【原文】

黃石公曰:絕嗜禁慾,所以除累;抑非損惡,所以讓過;貶酒闕色,所以無汙;避嫌遠疑,所以不誤;博學切問,所以廣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儉謙約,所以自守;深計遠慮,所以不窮;親仁友直,所以扶顛;近恕篤行,所以接仁;任才使能,所以濟務;殫惡斥讒,所以止亂;推古驗今,所以不惑;先揆後度,所以應卒;設變致權,所以解結;括囊順會,所以無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終。

【譯文】

秦朝末年的哲人黃石公說:戒除不良的嗜好和慾念,就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拖累;克服不良的習慣,就可以少犯許多過失;遠離醇酒和美色,就可以使自己的品行高潔無瑕;躲避各種嫌疑和是非之地,就不會被他人誤解;廣泛地學習,懇切地求教,就可以增長自己的見識;認真修習,少發議論,就可以塑造高尚的人格;恭敬謙虛,勤儉節約,就可以保持清高的節操;周密思考,深謀遠慮,就不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親近仁者,與正直的人們為友,就可以扶困濟危,造福他人;寬恕他人,身體力行,就可以合乎仁義之道;尊重人才,選賢任能,就可以治理好天下;嫉惡如仇,疏遠小人,就可以平定內亂;總結歷史,正視現實,就可以頭腦清醒;反覆斟酌,全面權衡,就可以應付突發事變;機動靈活,善於變通,就可以化解矛盾,解決疑難;寬厚包容,順其自然,就可以贏得更多的支持;正直耿介,剛正不阿,就可以建立宏大的功業;勤勤懇懇,溫和平易,就可以保證有一個良好的結局。

【原文】

夫志心篤行之術,長莫長於博謀,安莫安於忍辱,先莫先於修德,樂莫樂於好善,神莫神於至誠,明莫明於體物,吉莫吉於知足,苦莫苦於多願,悲莫悲於精散,病莫病於無常,短莫短於苟得,幽莫幽於貪鄙,孤莫孤於自恃,危莫危於任疑,敗莫敗於多私。

【譯文】

要想使自己心志專一,行為篤厚,就要在以下各個方面做得恰到好處,從而興利避害:最長遠的打算就是要把各種因素充分考慮到,最能使自身安然無禍的辦法就是忍受屈辱,最緊迫的頭等大事就是修持德行,最能給自己帶來快樂的事就是廣行善事,最能感動神靈的事就是保持內心高度虔誠,最大的明察善斷就是能夠體察物情,最吉利的事就是學會知足,最痛苦的事就是慾望太多,最大的性格弱點就是做事情沒有恆心,最為目光短淺的做法就是隻顧眼前利益,最陰險的人就是那些貪婪鄙陋之人,最易招致眾叛親離的做法就是剛愎自用,最危險的事就是任用自己不信任的人,引起失敗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私心太重。

【原文】

陸子曰:氣感之符,清潔明光;情素之表,恬暢和良。調密者固,安靜者祥,志定心平,血脈乃長。

【譯文】

漢代人陸賈說:當人真氣通暢時,人的外表就會顯得清潔明亮,光鮮異常;當人內心坦誠時,人的神情就會顯得安閒自得,恬靜舒暢。善於調攝的人精神強固,安於清靜的人平和安祥。意念專注,心緒平定,必定能夠延年益壽,家族興旺。

【原文】

董子曰:以仁安人,以義正我,仁,人也,義,我也。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我愛;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眾人不察而反之,詭其處而逆其理,鮮不亂矣。

【譯文】

漢代的大儒董仲舒說:用仁德來安撫他人,用義理來約束自我。仁,是針對他人而言的;義,是針對我自己而言的。推行仁德的關鍵在於愛他人,而不是愛自身;維護義理的關鍵在於端正自身,而不是端正他人。一般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反其道而行之,混淆了二者關係,違背了自然天理,怎麼能不引起混亂呢!

【原文】

楊子曰:天下有三門,繇於情慾,入自禽門;繇於禮儀,入自人門;繇於獨智,入自聖門。

【譯文】

漢代人楊雄說:天下有三種歸宿,如果憑著自己的情慾行事,橫行無忌,就會淪為不齒於人類的禽獸;如果能夠嚴於律己,使自己的行為合乎禮義倫常,才能算得上是純粹的人;如果通過自我不斷修行,福至心靈,超凡脫俗,那麼就可以達到聖人的境界。

【原文】

崔子玉《座右銘》曰:毋道人之短,毋說己之長,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譽不足慕,惟仁為紀綱,隱心而後動,謗議庸何傷。毋使名過實,守愚聖所臧,在涅貴不緇,暖昧內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戒剛強,行行鄙夫志,悠悠固難量。慎言節飲食,知足勝不祥,行之苟有恆,久久自芬芳。

【譯文】

東漢人崔瑗有一篇座右銘:不要津津樂道別人的缺點,不要時時誇耀自己的優點,施捨給別人不要念念不忘,接受施捨不要忘恩負義。世俗的榮耀不值得羨慕,只有仁愛才是行動的準繩,做事但求問心無愧,哪怕他人造謠誹謗。不要使名聲超過實績,清靜敦厚歷來為聖人所提倡。身處汙泥不沾染,懵懵懂懂斂鋒芒,柔弱從來可生存,老子勸人戒剛強,碌碌無為是鄙夫,安閒之中滋味長。謹慎言語節飲食,知足常樂保吉祥,持之以恆勤自修,終究能使美名揚。

【原文】

文中子曰:罪莫大於好進,禍莫大於多言,痛莫大於不聞過,辱莫大於不知恥。聞謗而怒者,讒之囮也;見譽而起者,佞之媒也。絕囮去謀,讒佞遠矣。

【譯文】

隋代人王通說:導致犯罪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急功近利,招致災禍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言語不慎,最大的痛苦就是不能聽到自己的過失,最大的恥辱就是缺乏羞恥之心。聽到別人的指責就發怒的人,最容易招來進讒的人;聽到別人的誇獎就高興的人,最容易結交佞邪小人。只有克服這兩種弊病,才可以遠離讒言和佞邪。

【原文】

橫渠張子曰:困辱非憂,取困辱為憂;榮利非樂,忘榮利為樂。弓調而後求勁焉,馬服而後求良焉,士必愨而後求智能焉,不愨而後能,譬之豺狼不可近。

【譯文】

宋代學者張載說:困頓和窘辱並不值得擔憂,值得擔憂的是人們言行不檢點,自取困辱;榮耀和名利並不意味著快樂,只有那些徹底忘記榮耀和名利的人,才是世上最快樂的人。弓矢必須得心應手,然後才能追求它的強勁有力;馬匹必須馴服,然後才能追求它的速度和耐力;士人必須先得誠實正派,然後才去要求他的智慧和才能;那些心術不正卻才能出眾的人,就好比是豺狼虎豹,千萬不可親近和信任。

【原文】

邵子曰:事無鉅細,皆有天人之理,修身,人也,遇不遇,天也。得失不動心,所以順天也,行險僥倖,是逆天也。求之者,人也,得之與否,天也。得失不動心,所以順天也,強取必得,是逆天也。逆天理者,禍患必至。

【譯文】

宋代學者邵雍說:世上的事情無論大小,都包含著天意和人事的辯證關係,例如士人修身養性,這是個人的主觀努力,至於能不能時來運轉,得到朝廷的重用,則取決於天意,不是人力所能強求的。有的人無論得志或失意全都泰然自若,從不放在心上,這就是順從天意的安排,隨緣而行,順其自然。有的人則鋌而走險,抱著僥倖的心理投機鑽營,這就是逆天而行。想盡辦法去追求某樣東西,這是人的主觀意願。至於究竟能不能如願以償,則主要靠天時機運。無論得到與否都毫不在意,便是順應自然天理;硬要巧取豪奪、志在必得,便是違背自然天理。凡是違背自然天理的人,必然會招來禍患。

.....親!看後有什麼想法,歡迎大家留言評論補充!每日更新你想要的文章資料,記得在文章標題的右下方關注我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