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成都這件很“火”的事上了《人民日報》!

厉害了!成都这件很“火”的事上了《人民日报》!

6月21日出版的《人民日報》在第16版“各地傳真”中,以3/4篇幅報道了成都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成效。從“政策宜民、經濟宜業、規劃宜人、生態宜居”幾個方面,關注成都經濟社會發展,告訴你一個不一樣的公園成都。其中的“經濟宜業”介紹了成都如何轉產業、調結構、優佈局,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

厉害了!成都这件很“火”的事上了《人民日报》!

接下來看看具體內容

經濟宜業

轉產業、調結構、優佈局,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

5月16日,總投資額逾260億元的18個重點項目簽約落戶成都天府新區國際生物城。其中,諾貝爾獎得主科恩伯格教授領銜的科恩伯格創新型生物大分子藥物研究所項目,將建設世界領先水平的單克隆抗體和雙特異性納米抗體創新型生物大分子藥物的研發平臺,助推國際生物城進一步站上全球生物醫藥產業潮頭。

作為成都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主載體、主戰場和主引擎,截至目前,國際生物城已引進項目109個,協議總投資超過1000億元。

厉害了!成都这件很“火”的事上了《人民日报》!

這是成都產業轉型優化升級的一項重大成果。去年以來,成都著眼開放型高質量經濟體系建設,堅持把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作為推動城市戰略轉型的重大抉擇,作為重塑城市競爭優勢的關鍵之舉,率先成立新經濟發展委員會,制定精準政策體系,搭建共贏合作平臺,創新要素供給模式。同時,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高新技術服務業、現代金融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等,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優化重塑城市核心功能,擁有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瑰麗蝶變呼之欲出。

厉害了!成都这件很“火”的事上了《人民日报》!

產業轉型,先要調結構。成都堅持“調高調優”,著力發掘新的綠色增長點,形成工業發展新動能。基本形成以電子信息和汽車產業作為第一、第二主導產業,建材、冶金、輕工等傳統行業佔比不斷下降的產業格局。

能源結構是產業發展的基礎支撐,也是產業轉型的發力點。2017年,成都完成建成區和場鎮餐飲店“煤改氣”“煤改電”3968家,全市清潔能源消費佔比55.4%,優於全國平均水平。聚焦發展綠色經濟,抓住傳統產業改造、環保產業發展、資源節約利用三大重點,積極培育綠色低碳經濟發展的應用場景。2017年全市規模以上節能環保企業達330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約650億元

成都全市工業綠色發展整體水平穩步提高。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成都加快傳統產業綠色改造升級,依法依規推動

100戶企業的落後產能退出,按照“依法關閉一批、整改規範一批、調遷入園一批”,清理整治14148戶“散亂汙”企業,推進889臺燃煤鍋爐淘汰或清潔能源改造。目前,全市已全面淘汰了小水泥、小火電、小石灰窯,整體退出了煤炭生產、煙花爆竹和鋼鐵長流程冶煉,進一步優化調整了產業結構。

一系列政策措施踏石留印,抓鐵有痕,實質上是產業發展“讓位”於環境宜居,以人為本放在了發展首位。數據顯示,2017年,成都的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2013年增加了103天,為5年來最好水平。

環境好了,成都市民一貫崇尚的綠色生活方式也不斷推陳出新。以出行為例,截至目前,成都地鐵日均客流270萬次以上,單日最高客運量353.80萬乘次,累計運送乘客23億乘次,在成都全市公共交通中出行分擔率高達40%

“以騎代車”的成都市民越來越多,摩拜單車發佈的騎行元年大數據顯示,成都的騎行指數在新一線城市中長期排名首位。2016年11月進入的摩拜共享單車,市民騎行總里程已超2.33億公里,相當於減少了5672輛汽車一年的排放量,節約931萬升汽油。

查看全文內容

— THE END —

來源 | 人民日報

精彩回顧

厉害了!成都这件很“火”的事上了《人民日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