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幹部監管:從“單位大院”到“家庭後院”

時間已過去一年了,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趙德漢當面一套、私下一套的“兩面人”形象,仍歷歷在目、發人深省。對一名黨員幹部而言,最主要的活動空間不外乎是組織和家庭,“單位大院”處在“人前”,“眾目暌暌”,往往易於監督;“家庭後院”位於“人後”,公私界限含糊,監督往往相對乏力。現實中往往把“單位大院”的國事和“家庭後院”的家事割裂開來。在“單位大院”只談工作、很少過問家庭,加壓多分憂少,缺乏人文關懷、感情溝通,“家庭後院”似乎就成為純粹私人空間,對幹部的監管不可避免地出現空間盲點和時間斷點,以致個別黨員幹部在兩個時空判若兩人,甚至直到“家庭後院”起火,東窗事發,“單位大院”知道為時已晚。

家訪制度則架起了從“單位大院”到“家庭後院”的橋樑,通過拉拉家常,及時發現幹部思想困惑、生活困難,敏銳捕捉可能存在的傾向性、苗頭性問題,也是提醒家人當好“廉內助”的有效方法,不失為一個延伸幹部監督觸角重要而有效的舉措。通過家訪,實地考察干部的生活環境、生活條件等,從而對幹部家庭的經濟條件有明晰的總體把握,認真瞭解有無出現與之經濟實力不相匹配的生活條件。當某位幹部出現準備購房或者購車等大額生活支出事項時,要考量研判是否超出其實際的經濟負擔能力,如遠超其實際能力,這種情況下往往資金來源成為貪腐的重要風險點,也是幹部由廉轉貪的關節點。

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的家訪可以及時瞭解和掌握幹部的朋友圈情況,通過與幹部的配偶、父母、子女簡單聊天來捕捉或發現一些具有苗頭性、傾向性的問題。如果幹部志趣高潔,則其朋友圈也會相對簡單;反之,如果各色商人充斥朋友圈,成天應酬不斷、飯局不絕,乃至夜不歸宿,組織不去管、家人管不住,則意味著該幹部已走在違紀違法的邪路上,這無疑是紀檢監督的重要防控點。

黨員幹部務必慎獨慎微,務必養成在“8小時”內外自覺接受監督的習慣。紀檢幹部要積極把握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充分發揮家訪的積極作用,讓幹部真切感受到監管不只是如芒刺背般冰冷的制度嚴管,更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般溫暖的人文關懷,真切感受到嚴管就是厚愛!只有這樣,才能把組織更加嚴格的監管從“單位大院”延伸到“家庭後院”,形成更加科學、更加完整、更加有效的監管鏈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