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靈山」靈山史話·史海鉤沉(二)

「文化灵山」灵山史话·史海钩沉(二)

距2018·靈山荔枝文化旅遊節開幕式

還有1天!!

「文化灵山」灵山史话·史海钩沉(二)

2.清末農民起義

清朝末期,靈山縣境階級矛盾日趨尖銳惡化,加上縣外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金田起義革命浪潮的影響,靈山縣境也很不平靜,農民起義陸續不斷地發生,出現了一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文化灵山」灵山史话·史海钩沉(二)

李文彩

李文彩( ?~1872) 又名李七,壯族,廣西永淳平郎獅子堂村(今橫縣境)人。1851年參與組織領導永淳十三屯農民起義,後被推舉為“頭首”。1854年,率部加入天地會大成國,被封為定國公,隸定北王梁昌部。

「文化灵山」灵山史话·史海钩沉(二)

李文彩

曾攻克橫州、南寧、隆安、果德、田東,威逼百色。改置府州,委任官吏,建立政權。1859年,加入返桂石達開部。次年隨石部遠征貴州。後與苗族農民起義軍張秀眉部合作,並任張部軍師。

「文化灵山」灵山史话·史海钩沉(二)

石達開

清朝道光末年,廣西天災頻發,餓殍遍地。腐朽的清政府為了支付鴉片戰爭的戰費和賠款,敲榨搜刮,有增無減。地方官吏豪紳,加稅增租,橫行肆虐。

「文化灵山」灵山史话·史海钩沉(二)

李文彩的家鄉——永淳、橫州(今橫縣)一帶,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比過去更加尖銳。地主階級既搶奪了農民的土地,復以百分之六十以上的高額“鐵板租”,對壯族農民進行殘酷的剝削。每年下鄉收租,“踢鬥淋尖,原索供應”,稍不夠數,“穿房入室,傾取谷種以盈其數”。且在政治上對壯族農民加以種種歧視,規定不準壯人讀書(即使讀了書也不準參加科舉考試),不准他們著雙橋鞋(讀書人穿的鞋)、戴緞帽、騎馬(只准騎牛)、撐布傘等。

道光三十年(1850),永、橫地區“天時亢旱,米價騰貴”,許多壯族農民家無粒米,挖野菜,剝樹皮充飢。貪婪的官吏豪紳,不顧人民的死活,照例下鄉催租催糧。李文彩目睹清朝的黑暗統治,豪紳酷吏的貪暴,滿腔怒火,忍無可忍,帶領十三屯壯族人民揭竿而起,倡議“革租承糧”。

「文化灵山」灵山史话·史海钩沉(二)

李文彩號召廣大壯族人民說:“國初一州一縣,各田地皆我壯人祖宗耕種,因不常到衙門,不識納糧數目,託客人代納,每年納租與他。今我們識數,不必求他,所有租谷全不用納。”這一正義呼聲發出後,廣大的壯民聞風響應。憤怒的人群手執扁擔鋤頭,衝入設防堅固的地主寨壘,殺死平常作惡多端的“富客”,沒收財物,奪回田產。革命的烈火燃遍了永淳、橫州、貴縣、靈山一帶地區。

咸豐元年(1851),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金田起義爆發了。在金田起義革命浪潮的推動下,永淳壯族人民再度起來進行抗租鬥爭。當時,李文彩正在署南知府黃輔相手下當勇目(相當於班長),駐防於橫州大灘。他看見時機到來,暗中聯合橫州飛龍圩壯人雷鳴春及南鄉平山村人寧晚,在平山村結盟拜會,舉起武裝抗租義旗。並以平山為根據地,進攻南鄉、六加各處地主寨壘。

咸豐六年(1856)二月,李文彩來到潯州。這時,陳開、李文茂領導的大成軍已經在玉林建立了大成國,封王建置,決議分路出征。李文彩到後被加封為定國公,負責西征軍事。這年九月,李文彩與梁培友率一萬多大成軍攻入貴縣。

「文化灵山」灵山史话·史海钩沉(二)

大成國舊址

咸豐七年(1857)八月,李文彩開始對靈山進攻。靈山在永、橫之南。這裡的清軍及地主武裝屢次侵擾義軍的根據地。義軍恨之入骨。李文彩這次興師,誓在必克。清軍方面,新任廉州知府郭壽椿聞訊即於九月親自跑到靈山佈防。派遣參將廖達章、遊擊秦鳳山、守城曾某,帶領清軍配合地方團練,分守南鄉各要衝。郭壽椿經過一番佈置,以為重兵在外,互為犄角,可以高枕無憂,於是終日飲酒作樂。那料到李文彩這回用了個調虎離山計,派隊伍與敵人稍事接觸,便假裝敗退;將敵人誘出後,即甩開敵人,繞道校椅圩,由豐塘小道,於十一月十三日半夜突至靈山城東街。這時知府郭壽椿、知縣胡國逵還睡在夢裡。義軍在北城樹起雲梯,奮勇登城。火光沖天,殺聲遍地,頃刻間義軍佔領了靈山城。知縣胡國逵帶著小老婆混入人群企圖出城逃跑,被義軍認出殺掉。知府郭壽椿宿酒尚未醒,嚇得來不及穿衣服,慌忙縋城逃出靈山,借馬奔回廉州,驚魂猶悸,啼哭不已。後來人們都叫他為“哭府”。其餘來不及逃命的官紳,如訓導司徒晉某、靈山街富紳江顯瀾等,均被義軍捉住殺掉。

咸豐八年(1858),廣西革命形勢轉入低潮。農民軍已經克復的城池相繼失去。李文彩即率所部投歸太平軍。後來跟隨太平軍繞道湖南、湖北入四川、貴州等地。

「文化灵山」灵山史话·史海钩沉(二)

太平天國軍隊

同治十一年(1872)二月,清軍節節進逼,義軍又失去一大批據點。張秀眉集合楊大六、潘者冒、姜老拉等鬥志最堅決的將領退走烏鴉坡,企圖作最後的決戰。當時李文彩見大軍壓境,義軍陷於重圍,曾建議張秀眉廣泛收集苗船,乘春水漲,沿青水江而下,進擊湖南常德,襲擾湘軍腹地,以打破清軍的圍困。但張秀眉戀家室,又怕離開苗疆,失去險要,沒有采納李文彩的建議。三月,清軍集中所有兵力,分路進攻烏鴉坡,將義軍重重圍困。義軍在張秀眉、李文彩等指揮下,用木棍、石頭英勇還擊敵人。終因寡不敵眾,張秀眉等先後英勇犧牲。李文彩突出重圍,離開苗疆,不知所終。

李文彩在太平天國革命時期,領導壯、漢族人民抗租起義,投入革命洪流,二十多年的時間裡,率領壯、漢、苗族人民轉戰數千裡。他身經百戰,足智多謀,堅定頑強,所向披靡,曾經不斷地給清朝統治者以沉重打擊。由於歷史和階級的侷限,他領導的起義雖然最後失敗了,但縱觀其一生,仍不愧為壯族歷史上一位農民英雄。

蘇三

蘇 三( ?~1850) 又稱蘇三相,靈山縣石塘練(今石塘鎮)蘇村人,靈山天地會首領之一。

「文化灵山」灵山史话·史海钩沉(二)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四月,蘇三與廣東肇慶張家祥、橫州謝江殿等人,在靈山縣境發展天地會組織,入會者大多是貧苦農民和城鎮貧民,口號是“劫富濟貧,殺官放囚”,勢力範圍遍及欽、靈兩縣及橫縣博合(即今橫縣百合鎮)地區。

因蘇三家境原來比較殷實,故有蘇三相(三相公)之稱。蘇三為人豪放,喜交友,常以錢糧賙濟貧窮的朋友及鄉里。又因他交朋結友較雜,“三教九流”不避,常引起村中財主非議,被視為不務正業,遭遇鄙視乃至欺壓,故他對有錢人甚至對地方當局心生不滿。當他與天地會的朋友接觸後,就積極地加入了天地會。早期曾與陳開等人在西江伏波廟一帶活動,專劫官府餉船,救濟窮人。後又與張家祥在博合成立廣義堂,會眾日益增多。

道光三十年(1850)四月,蘇三率領會眾攻陷靈山城外東圩市街,令當地清政府為之震動。清政府利用地方團練瘋狂圍攻,廣義堂首領之一張家祥(後改名張國樑)因經不住威迫和利誘,在南寧府向清政府投降(後成為清軍將領向榮鎮壓太平軍的得力幫兇)。八月,蘇三率領隨從10多人前往博合,途經福成寺(今石塘平歷村)附近的旺井峽時,遭地方團練吳蘭伏擊,由於雙方兵力懸殊、寡不敵眾而被亂槍刺死,眾隨從亦同時遇難。

蘇三娘

蘇三娘(生卒年不詳) 籍貫不詳,靈山天地會首領蘇三之妻,故稱蘇三娘,太平軍女將領。

「文化灵山」灵山史话·史海钩沉(二)

三娘原姓楊,名玉娘,是一個江湖賣藝女子,其飛鏢可謂百發百中。自從在博合與蘇三認識後,情投意合,結為夫妻,從此不再在江湖賣藝,回到蘇三老家蘇村為蘇三操持家務,有時也隨蘇三外出打仗,因她武藝不凡,地方團練也很怕她。

清道光三十年(1850)四月,蘇三率領天地會眾攻打靈山縣城,蘇三娘隨隊曾到官屯一帶活動,當地老人說三娘身穿白袍白甲,騎白馬,善使雙刀,力大無窮,威風凜凜。

蘇三在福成寺附近被害後,噩耗傳回蘇村,蘇三娘聞訊,立即抓起雙刀,在臺上一拍,大叫一聲:誰人願為三相報仇的跟我來。當即有1000多人響應,並隨她衝過垌心圩,在老虎頭嶺下與清兵及團練展開激戰。激戰中,蘇三娘衝鋒陷陣,勇不可擋,殺了練丁教頭數人,打死打傷練丁100餘人。練丁紛紛敗退,丟棄刀槍無數。蘇三娘乘勢指揮隊伍殺出高灣,自己卻單騎斷後。清兵、練丁見三娘激戰多時,依然威風凜凜,氣勢懾人,終因膽怯不敢靠近,眼睜睜的看著三娘率隊伍逶迤而去。此後,蘇三娘率隊在西江水面發展艇軍,專劫富商和餉船。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太平軍起義部隊來到桂平的大湟江口,蘇三娘毅然率部眾2000多人,在武宣臺村與天地會另一首領羅大綱一起加入太平軍,從此成為太平軍的組成部分。蘇三娘隨太平軍北上,與太平軍將領一路斬關奪城,所向披靡,圍桂林,陷長沙,戰武漢,攻南京。清末狀元龍啟瑞有長詩《蘇三娘行》描述蘇三娘進入南京時的嚴整軍威,女兵英姿颯爽及群眾奔走相告的“城頭鼓角聲琅琅,牙卒林立旌旗張。東家西家走且僵,路人爭看蘇三娘”,“靈山女子好身手”,“兩臂曾經百戰餘,一槍不落千人後”的情景,轟動整個南京城。她英勇善戰,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屢建奇功,被封為軍帥,在天京與洪宣嬌同領女軍,任女營副總管,名重一時。後又率女軍和其他將領協同攻打鎮江,她勇冠三軍,飛身登城,攻陷鎮江。後不知所終。

「文化灵山」灵山史话·史海钩沉(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