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陌生人,我們更容易攻擊我們親近的人

比起陌生人,我們更容易攻擊我們親近的人

比起陌生人,我們更容易攻擊我們親近的人

導語

你有沒有發現,我們親近的人往往也是我們在言語與行動上傷害最深的人。我們總是對陌生人謙恭有禮,卻把自己最差的一面留給自己親近的人。

面對同事、朋友或陌生人的時候,無論工作上有什麼問題,生活上有什麼八卦,我們往往會知無不答,彬彬有禮。可是在面對親近的人時,尤其是父母的關心,我們總是一副不耐煩的樣子。

格魯吉亞攝政大學心理學教授Deborah South Richardson曾經用了30年做了一個調查,並在《心理學發展方向》期刊上發表了相關的研究報告,在研究中得出了這一結論——比起更陌生的人來說,對那些我們親近的人,我們更容易表現出攻擊性。

Q1:為什麼我們總是習慣於傷害自己身邊親近的人,卻能對陌生人彬彬有禮?是不是真的如歌曲裡唱的:“被偏愛的有恃無恐”?

我們都知道,所謂親近的人就是他們通常不會因為你的“攻擊”而率性離開你。

Richardson教授說,“對兄弟姐妹的直接攻擊,不管是語言上的還是行為上的,都可能是基於安全的考慮。就是說,我這麼對待我的兄弟姐妹時是安全的,不需要間接,不需要被動,他們永遠都是我的兄弟姐妹。”她猜測,類似的行為也會發生在熱戀的情侶身上。

我們潛意識裡認定他們是自己親近的人,會對自己好,哪怕自己發脾氣,也不會嚇跑他們。所以這更是讓我們說話口無遮攔,甚至出口傷人。

比起陌生人,我們更容易攻擊我們親近的人

當我們認定他們不會離開之後,我們甚至會對他們做出更高的期望,哪怕是多麼地不切實際。我們總會在意識中為他們設定許多苛刻的要求,並且固執地認為他們是最懂我們的人,無論如何都會站在自己這邊,清楚明白我們的所有要求並達到要求

但就如周國平老師說的,“對親近的人挑剔是本能”,我們設定了苛刻要求,我們的本能還會促使我們去挑剔。然而苛刻的要求與本能的挑剔似乎就像是同極磁鐵,始終無法吸到一塊去。當對方無法與我們預期中一樣時,衝突便難以避免

而很多時候,我們對親近的人發脾氣,並不是針對這個人,而是我們內心積攢了許多負面情緒。也許是工作讓我們感到了疲憊,又也許我們只是莫名其妙覺得煩躁。在面對親近的人,我們便盡情放鬆且無所顧忌,因此他們就極易成為我們負面情緒的發洩對象。

Q2:你願意看到你親近的人受傷害嗎?想必你非常不願意。那怎麼辦呢?

01、改變溝通方式,降低誤會發生的概率。

當你父母嘮叨你應該多吃點飯多穿件衣服的時候,你覺得煩躁。但你回應的應該是“我已經吃夠了”或“我已經穿暖了”,而不是“你怎麼管那麼多呢,我不用你管”。當你想知道你的伴侶為什麼晚回家的時候,你問法應該是:“你去哪裡了呢?我剛剛很擔心你”,而不是:“你這麼晚回來是不是野去了?”

02、正確看待問題,攻擊問題,不攻擊人。

就事論事,而不應該因為某件事去攻擊那個人。比如:“你這人怎麼這樣啊”、“要不是因為你,我早就弄好了”。也許你只是在表達你的情緒,但是破鏡難以重圓之後還毫無列橫,往往你口無遮攔說出的話給他們帶去的傷害遠比想象中的多。

03、接納情緒,找到合理宣洩情緒的出口。

除了有原因的情緒之外,人與生俱來就有情緒週期,就如同生物鐘,在某個特定的時間段裡莫名情緒低落。當意識到壞情緒的時候,我們可以轉移注意力,盡力迴避衝突,防止情緒惡化。適當地宣洩,比如運動、聽一些輕鬆的音樂等等。

比起陌生人,我們更容易攻擊我們親近的人

你能傷害的永遠只能是愛你的在乎你的人。這句話說得很對, 但這聽著就讓人覺得很寒心。人心從來都是脆弱的,它禁不起無止境的傷害與摧殘。

就如知乎心理學領域優質回答者葉壯老師說的,“再親的人,在關係兩端也各是獨立個體,愛的力量再大,也不能推翻人跟人打交道的基本規律。或許,愛只有對珍視她的人而言才足夠牢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