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FII改革進程來到新起點 價值投資理念深入人心

16年來,QFII獲批資金規模越來越大,市場影響力日益提升——

QFII:在開放中不斷成長

起步於2002年的QFII制度,是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標誌性事件之一。16年間,QFII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相關改革還在深入持續推進。在這一過程中,我國資本市場開放步伐越來越快,隨著市場不斷髮展壯大,以QFII為代表的價值投資理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調整了現行QFII、RQFII相關政策,取消了QFII資金匯出比例限制和QFII、RQFII本金鎖定期要求。新規實施後,QFII、RQFII資金進出將大幅鬆綁。

QFII即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是指匯入一定額度外匯資金,投資當地資本市場的機構投資者。QFII實質是在一定限制下放鬆資本管制,吸引國外資金進入本國資本市場。

起步於2002年的QFII制度,是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標誌性事件之一。16年間,QFII曾先後經歷5次放寬投資範圍和額度,不少於3次降低投資申請准入標準;16年後,QFII改革還在深入持續推進。在這一過程中,我國資本市場開放步伐越來越快,隨著市場不斷髮展壯大,以QFII為代表的價值投資理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在波折起伏中發展

2002年,中國證監會、人民銀行頒佈《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暫行辦法》,正式推出QFII試點。在監管機構積極推動下,初期的QFII發展態勢較好。截至2006年12月31日,共有51家境外機構獲得QFII資格,其中44家獲得QFII投資額度共計90.45億美元。然而,2006年底,受困於100億美元的QFII額度,資格審批暫時停止。

2007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波及全球。在多種因素綜合影響下,上證綜指於2007年10月16日達到6124點歷史高位後,開始大幅下挫。恰在此時,QFII卻在資格暫停審批一年後重新開閘。2007年12月份,QFII總額度從100億美元擴大至300億美元。2008年3月份,第53只QFII獲批。

此次QFII資格審批再度開閘,被市場解讀為“部分出於救市目的”。業內專家表示,QFII審批再開閘,是為了引入境外資金,以便穩定市場、激發投資者信心,並藉助QFII專業分析能力,引導市場理性投資。

隨著QFII影響力的擴大,QFII額度一度成為緊俏資源。2007年、2008年間,QFII額度租賃盛行,許多大型QFII機構通過向其他機構出租部分額度獲得收益。當時,QFII是境外投資者在中國內地投資A股的唯一途徑,額度租賃火爆也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中國經濟的吸引力。

但是,QFII額度流向海外對沖基金是監管機構不願看到的。證監會相關負責人曾表示,嚴控借用額度的行為,是為了防控短線資金進入我國資本市場。2009年10月份,國家外匯管理局發佈通知,明確指出“證券經營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讓或轉賣投資額度給其他機構使用”。QFII改革繼續朝著謹慎放開、強化監管的方向發展。

改革進程來到新起點

在QFII穩步前行的同時,另一個境外資本投資中國內地資本市場的途徑也漸漸清晰。2014年至2017年期間,滬股通、深股通、債券通陸續開通,QFII和RQFII通道不再是外資投資中國內地資本市場的唯一選擇,互聯互通渠道以其投資低門檻、結算靈活、匯入匯出無限制等特點迅速崛起,其在外資投資通道上的使用佔比也快速提高。

中銀國際研究報告顯示,相較於深港通開通以來的2016年至2018年外資持股增速,陸股通渠道流入增速領先顯著。外資整體、QFII渠道、陸股通在這一期間平均季度環比增速分別為11.7%、4%和22.9%,刨除期間市場指數的自然增長,QFII渠道新增規模增速更低,外資整體增量基本由陸股通貢獻。

QFII和RQFII通道使用上的諸多限制,使得外資投資者更多使用互聯互通渠道,除了投資交易所債券和非互聯互通標的股,外資增量資金很少使用QFII和RQFII通道流入,期間甚至出現了QFII和RQFII存量資金向互聯互通搬家的現象。

業內專家表示,限制主要包括幾方面:一是QFII、RQFII採取額度制,導致擁有額度的金融機構開出較高額度使用租賃費用,其費率遠高於滬股通、深股通;二是此前政策規定QFII每月資金匯出不超過上年末境內總資產20%的限制且完成3個月本金鎖定期,不便於機構投資者資金“自由”進出。此外,QFII資金進出都採用美元結算,期間缺乏匯率風險對沖操作,往往造成額外的投資損失。

中銀國際研究報告認為,此次QFII政策改革順應時代背景,著眼於解決資金匯出限制這一痛點,這將在一定程度上消弭QFII通道和互聯互通間的差異性。這對於QFII改革進程來說,也是一個新起點。

價值投資深入人心

2003年7月份,瑞銀買入寶鋼股份、上港集箱、外運發展、中興通訊等4只股票,拉開了QFII投資A股的帷幕。16年來,QFII獲批的資金規模越來越大,在A股市場的“動靜”也越來越大。數據顯示,目前QFII總額度為1500億美元。截至2018年5月底,累計有287家機構獲得了994.59億美元投資額度。截至2018年一季度,外資(QFII+RQFII+滬深港通)持有A股的規模約1.2萬億元,相比2016年底的6000億元已經翻了一倍。

在持股規模持續增長的同時,QFII的投資風格也逐漸彰顯。國金證券李立峰通過分析2010年至2017年的數據,認為當前QFII持股具備四個特徵:一是QFII持股市值1144.7億元,佔流通市值0.28%,其中銀行類QFII持股市值最大,佔QFII總持股市值的50%;二是作為長期價值投資,QFII對個股持有時間較長,平均持股時間在1年以上;三是QFII持股集中在消費類行業,佔比超60%,其中龍頭公司受到青睞;四是QFII“抱團持股”現象較為明顯。

李立峰表示,隨著A股納入MSCI,外資進入A股的渠道陸續打開,資金規模日益壯大,QFII在A股市場的話語權日益增加,其價值投資風格將成為影響A股市場風格的重要因子之一。

此外,QFII投資方向的變化較A股其他投資者更能體現中國經濟轉型歷程。2013年尤其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前,我國經濟長期保持高速增長,其背後是大規模基建投資。按持倉市值計算,2003年至2008年,QFII持倉市值排名前三位的板塊在銀行、材料、運輸等之間輪換。2013年後,消費升級和製造升級驅動力增加,食品消費成為QFII資金最青睞的板塊之一。

如今,在A股市場價值投資風潮洶湧之時,也給QFII帶來了一些“煩惱”。業內人士表示,國內資金湧向價值投資,部分QFII個股短期內估值高企,並很快突破QFII機構的預期。在“炒作價值”的風險下,是減持換倉還是高位繼續持有,讓習慣於長線持有的QFII資金倍感壓力。

面對價值投資的“壓力”,部分QFII機構已經作出調整。市場人士表示,隨著QFII和RQFII的進一步鬆綁,外資在投資A股上的靈活性越來越強。除了繼續堅持價值投資、長期持有的核心風格之外,QFII投資的觸角或將向更多方向探索,選擇合適的行業和成長可期、風險可控的個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