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閱讀|舊制度與大革命——永恆的革命

初次讀完《舊制度與大革命》,腦袋裡一片空白,看不懂,不知道講了些什麼內容,故又讀一遍,讀後只知道書中大概講的是關於法國大革命的事情,爆發的背景,對後世的影響等,心中依舊沒有多大感想,在經過再三瀏覽,閱讀,細讀,精讀之後,才慢慢讀懂一點,但還是無法領悟此書的內容和精髓。合上書,閉著眼睛,細細品味,這本書分為三編,作者按照層層遞進,由淺到深的原則,帶著讀者一起剖析法國的制度與革命。帶有很濃厚的政治學色彩,要運用政治學的視角去領悟其真諦。

经典阅读|旧制度与大革命——永恒的革命

法國大革命是世界史上最徹底,最典型,影響最廣泛的一次資產階級革命,其爆發的背景:“政治上,典型的封建專制國家,三個等級制度嚴重阻礙資產階級政治勢力的擴大。經濟上,資本主義工商業有一定程度的發展。思想上,法國啟蒙運動,理性主義盛行,人們思想逐漸打破禁錮的牢籠,出現新思潮。導火線,財政危機導致三級會議的召開。1789年七月十四日,巴黎人民武裝起義攻佔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爆發。”

本書是托克維爾隱居鄉間城堡是撰寫的於1856年出版全書第一卷,很不幸第二卷尚未完稿,就因病去世。托克維爾英年早逝,一生經歷法蘭西第一帝國,波旁復辟王朝,七月王朝,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法蘭西第二帝國五個“朝代”。曾擔任凡爾賽初審法院法官,後長期擔任眾議員,還一度短暫出任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外交部長。他的政治生活豐富多彩有過輝煌也有過低谷,後期它對政治日益失望,才潛心修學。’這讓我想起《史記》中的一段話‘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爾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

托克維爾應該也是在這樣的境地下創作的吧。《舊制度與大革命》是一部關於法國大革命的經典著作。這不是一部法國大革命史,而是一部研究大革命背後政治制度變化與影響的著作。敘述歷史事實,不是本書的目的。本文圍繞以下幾個問題“為什麼在舊制度最繁榮,最開明的時期,革命卻加速發生;大革命為什麼在壓迫最輕的地方首先爆發;為什麼革命者要憤怒地摧毀一切現行制度;中央集權和言論自由是否導致人民對政府的百般苛求;為了實現酷愛的平等,人們為何寧願不要自由等等”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深入探討,托克維爾在普遍意義上理清了“民主,專制,自由,平等”這四個重要政治概念之間的關係。

從內容上看,本文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有5章主要講“大革命爆發之初人們褒貶不一。”剛開始的時候人們並沒有預見大革命即將發生,甚至其徵兆也毫無察覺,因為當他爆發時,呈現的是迥然不同於歷史上眾多的革命的獨有的新特徵。運用了大量的例子,舉例子論證,人們對大革命的褒貶,描述弗里德里希大帝,各國君臣,德意志的幾大君主等人對大革命的褒貶,開篇引出下文大革命最終目的並非削弱或者摧毀政治,宗教權力。通過介紹法國大革命的最初手段之一,攻擊教會,接著說“反宗教之戰是那場大革命的小插曲。”再分別介紹18世紀的哲學思潮,這兩股獨立的哲學思潮截然不同,形成鮮明的對比,給讀者以強烈的心靈衝擊。作者運用一系列排比句,氣勢宏厚,說明人們仇恨基督教的原因。介紹歐洲各基督教派幾乎無一不復興的現象。從現象到法國大革命的目的方式,手段原因層層遞進,剖析——“這場法國大革命既是他們的災難,又是他們的導師。”

為了更好的詮釋法國大革命,作者還把大革命與宗教革命相類比,通過類比來審視為何以及如何以宗教革命形式展開政治革命,通過解說一切政治社會革命的範圍,影響,引用《三十年戰爭史》中,席勒對16世紀宗教改革看法,介紹宗教改革的宗旨,行為規範,把古代的種種異教,與各民族的政治制度或者社會狀況聯繫起來,自然而然的把法國大革命推到宗教革命的展開形式。最後總結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在於如此之多的人們,能夠如此有效地採用那些手段,如此欣然,快速地接受那些思想觀念。”

“舊制度,整個歐洲創建相似的制度,尤其是英法德按照同樣的原則執政,議會都由同樣的成分組成,並被賦予同樣的權力,社會都按照同樣的方式進行劃分,不同階層之間都存在同樣的等級,貴族都佔據同樣的地位,擁有同樣的特權,帶有同樣的特徵,具有同樣的性格,在歐洲這些國家,城市治理結構相似,農村治理方式相似。據估測,在推翻羅馬帝國後,龐大的歐洲分裂為千百個迥然不同,彼此排斥,互相仇視的小社會,這些種族,故土語言皆不相同。唯一相同的就是不開化,但是他們竟然湧現出統一的法律。”這是何等奇妙,完完全全吸引讀者的注意和眼球。這種懸念式的講述方法,以其奇特趣味性,思考性,讓人回味無窮。歐洲古老的政制有自治市制度,貴族制度,省三級會議等封建制度,隨時間潮流的發展,歷史長河的推動已完全不適應那個時代,舊政制的腐朽衰落在歐洲隨處可見,也包括法國。自法國大革命爆發後,那些封建制度似乎也感受到文明的進步,逐漸解體。古老的封建軀體才得以完好無損,才免於土崩瓦解,才具有新鮮活力。

第二編有十二章,是全書的重點部分,主要是講制度,法國人民為何比其他國家的人民更憎恨封建制度,中央集權是舊王朝的產物,今天所謂的行政監督是舊王朝的體制,中央集權怎樣建立並取代而非摧毀舊政權,舊王朝的行政管理模式,法國首都何以壓倒外省並控制全國,法國何以成為人人如此相似的國家,如此相似的法國人何以撕裂成互相孤立的小團體,政治自由的毀滅與社會階層的分裂何以產生導致舊王朝滅亡的一切弊病,舊王朝的自由種類及其對大革命的影響,18世紀法國農民的境況有時何以比13世紀更糟糕。法國人民憎惡封建制度為導火索展開,由制度擴張到整個王朝,由外到內,層層剖析,舊制度,舊王朝的種種弊端,那麼法國人民為何比其他國家的人民更憎恨封建制度呢?咋看之上,這一事實令人感到驚訝,為此,作者別有用心地介紹了其他國家人民的現狀,與法國形成對照,有德意志的大多數邦國,在其領地上,農民受教會管轄,不得離開領土莊園,個人生活受監督,如有偷懶,就會遭受暴力懲罰,人民生活沒自由,也沒有社會地位,得不到相應的尊重和社會地位,法國人民與德意志人民相比那可是幸運得多,農民來去自由,耕種自定,買賣自主,農民不再是農奴,而且還可以成為土地的擁有者,在這樣的對比下,作者提出新穎的觀點:“旨在消滅中世紀殘餘制度大革命,並非在封建制度殘留最多,人民受其壓迫最深的地方爆發,反而是在壓迫最輕的地方爆發,”剛開始這句話實在不懂,與以往所看的法國大革命的觀點截然不同,一直以為爆發革命或是起義,是因為壓迫最重,如中國秦朝陳勝吳廣起義,就是因為秦王朝的殘暴統治,秦王嬴政的苛捐雜稅,嚴刑峻法。

作者善於運用舉例論證,對比論證,把法國與其他國家作比較或是把法國某些制度與其他國家制度作比較,使讀者能夠慢慢領會。在歐洲,沒有任何國家的普通法院像法國的普通法院一樣獨立於政府,也沒有任何國家像法國那樣常常使用特別法庭,舊王朝的制度就是如此:規則嚴厲,執行鬆弛。也正由於如此,法國大革命在不知不覺中爆發。

第三編是全書的最後一部分,有八章,主要講文人何以在18世紀中期成為權威及其影響,不信教何以在18世紀成為法國人的主要思潮及其對大革命的影響,法國人何以先要改革後要自由,舊王朝最繁榮的路易十六統治時期何以加速大革命的到來,減輕人民負擔何以激怒人民,政府對人民進行革命教育的辦法,浩大的行政革命何以成為政治革命的先導及其影響,大革命何以在舊王朝中自動爆發。有一條線索貫穿,思路明晰,讀者按照作者寫的線索,介紹18世紀文人的作用愈大,形成一股不信教的思潮,思想膨脹轉向呼籲改革,自由,在這思想即將衝破禁錮的情況下,路易十六的殘暴統治激怒了人民,加速大革命的到來。大革命在舊王朝中就自動爆發,結尾是作者由衷的感嘆,“唯有法蘭西民族,才能發動一場如此突然,激進,迅猛,而又如此反覆,矛盾和對立的大革命。倘若不存在我前述原因,法國人絕不會發動大革命,但是,也必須承認,所有這些原因疊加在一起,也不足以解釋發生法國之外的類似革命,寫到這裡,我已抵達那場值得紀念的大革命入口處。但是,我不想邁進去,也許不久我將邁進去。到那時,我將不再關注大革命的原因,而將考察大革命本身,並最終大膽批判大革命所產生的社會。”

我相信那些認真研究18世紀法國曆史之人,閱讀本書之後,必定會注意到,人民內部催生與發展了兩大激情。“第一大激情,源遠流長,是對不平等的猛烈抨擊而無法熄滅的仇恨。另一大激情,現身較晚,根基較淺,是推動法國人不僅渴望平等,而且渴望自由的情感。”

经典阅读|旧制度与大革命——永恒的革命

從寫作手法上看,作者運用‘史學的檔案研究分析方法,社會學的階級分析方法,哲學的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和必然性與偶然性相結合的辯證方法。’以客觀,旁述的口吻敘述,可使文章張馳自由,便於多角度描述事物,表達感情。小處著筆,點到為止。作者別具匠心的運用了佈局謀篇的技巧,卒章明志,詳略得當。作者善於運用比較論證,在文章中常看見作者把法國與其他國家作比較,在參照物的對比下,讀者更易於深刻體會法國的境況,作者善於運用各種手法,層次較低級的我們是難以完全體會到的。

從寫作思想上看,作者寫作此書,不是單純的評價法國大革命這一簡單的歷史事實,而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由淺顯的法國大革命這一歷史,深入挖掘到當時的社會,制度,以及這一現象對後世政治,後世社會的影響,作者寫作此書的目的就是想闡明:“幾乎在整個歐洲同時摧毀的那個社會中自發產生,古老的君主制度,為什麼會如此突然而徹底崩潰。法國大革命可以說是偶然性,但其順應歷史潮流,它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封建制度阻礙歷史的進步,其末日到了。這一場突如其來的新革命敲響了世界的警鐘,為人們傳播了新的觀念。”本書的思想具有多重性,一語多關。需細細閱讀才能領悟其精華。

關於此書,有許多名人名家做了相關評價。清華大學法學院博士生導師許章潤教授說:“一言以蔽之,《舊制度與大革命》這本書探究的是革命和政治轉型之間的關係,講述了一個國族政治轉型的苦難與艱辛,特別是革命如何爆發並走向如此結局的生聚教訓。托克維爾不是保守派,對革命的態度是接受而非排斥,但他關注的不是革命本身而是如何經由革命實現政治轉型,也就是以“政治革命”來避免“社會革命”,從而步向一個“民主化”的政治格局。其用心在此,其著述的價值也在於此。”資深翻譯家鍾書峰說:“《舊制度與大革命》在這方面是有很大啟示,自由是有邊界的,改革是有邊界的,革命也是有邊界的,不能不受任何約束,更不能搞一股腦兒的全盤否定,過於激進,過於極端,反而會事與願違,最終陷入奴役與被奴役的境地。”

關於《舊制度與大革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評價,1000個讀者有1000個哈姆雷特。

作者為社會學大一新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