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貨幣挖礦」歷史與邏輯

全鏈社將鏈行業的既有資訊以專題的形式展示,每個專題提供一個知識點,為讀者提供不一樣的思考角度。



本期專題:【數字貨幣挖礦】


「數字貨幣挖礦」歷史與邏輯


「数字货币挖矿」历史与逻辑
挖礦的邏輯

1. 打包交易,檢索待確認交易內存池,選擇包含進區塊的交易


礦工可以任意選擇,甚至可以不選擇(挖空塊),因為每一個區塊有容量限制(當前是1M),所以礦工也不能無限選擇。

對於礦工來說,最合理的策略是首先根據手續費對待確認交易集進行排序,然後由高到低儘量納入最多的交易。

2. 構造Coinbase,確定了包含進區塊的交易集

後,就可以統計本區塊手續費總額,結合產出規則,礦工可以計算自己本區塊的收益。

3. 構造hashMerkleRoot,對所有交易構造Merkle數

4. 填充其他字段,獲得完整區塊頭

5. Hash運算,對區塊頭進行SHA256D運算

6. 驗證結果,如果符合難度,則廣播到全網,挖下一個塊;不符合難度則根據一定策略改變以上某個字段後再進行Hash運算並驗證。

「数字货币挖矿」历史与逻辑
挖礦的歷史

最初的時候,我們用電腦CPU就可以挖到比特幣,比特幣的創始人中本聰就是用他的電腦CPU挖出了世界上第一個創世區塊。


這個時候是因為參與的人數不多,所以相對來說競爭較小,普通的CPU即可進行挖礦。此時的算力大概是20MHash/s。

後來隨著知名度越來越大,衍生出了顯卡挖礦,通過電腦設置的程序,來控制顯卡進行運算,也就是傳說中的GPU挖礦。


通過使用顯卡挖礦,算力提升了很多,隨之而來的是一些拼裝的顯卡礦機:把多張顯卡安裝到了一個集成電路板上,這也是早期比特幣礦機的雛形。


主要是一些極客安裝的,當時顯卡的算力為400MHash/s,比特幣也慢慢開始走入人們視野之中,同時CPU挖礦的時代也就一去不復返了。

後來衍生出了FPGA礦機,即使用FPGA芯片作為算力核心的礦機,FPGA中文名稱:現場可編程門陣列,就是把一大堆邏輯器件(比如與門、非門、或門、選擇器)封裝在一個盒子裡,盒子裡的邏輯元件如何連接,全部由使用者(編寫程序)來決定。


這就好比我們買了一套樂高玩具,怎麼拼就看熊孩子了。FPGA礦機活躍的時期,相比同時代的CPU、GPU礦機,FPGA雖然算力性能不佔優,但功耗要低很多,綜合功耗比很高。


但是,隨著ASIC礦機的出現,FPGA礦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當時的FPGA礦機的算力大約是25GHash/s。

最後就是超人asic礦機的誕生,可以說它的誕生將完全改變整個比特幣的生態網絡。


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asic礦機翻譯過來是:專用集成電路礦機。用人話翻譯它有多厲害就是:創造出來就是為了挖礦,除了挖礦什麼也幹不了。專業性和功能性自然不用說。

算力的提升也不是簡單的一兩倍增長,而是一個次元的增長,算力大概是:3.5THash/s。如果你覺得沒什麼變化,那我們來看一下算力進制:

1 H/S = 每秒一次運算

1 KH/S = 1000 H/S = 每秒1千次運算

1 MH/S = 1000 KH/S = 每秒100萬次運算

1 GH/S = 1000 MH/S = 每秒10億次運算

1 TH/S = 1000 GH/S = 每秒1萬億次運算

1 PH/S = 1000 TH/S = 每秒1000萬億次運算

1 EH/S = 1000 PH/S = 即每秒100萬萬億次運算


到現在就是大規模集群挖礦,因為區塊的獎勵越來越少,競爭的人數越來越多,所以更多的是群體報團取暖,大家聯合起來貢獻算力,組成了一個聯盟,就是我們之前介紹的礦池了。


收益根據你的算力貢獻佔比來分配,公平合理,老鐵沒毛病。

其實我們在看整個挖礦的歷程就能發現,算力的不斷提升和競爭的不斷加大,這其實是一個不好的現象。


有人認為,中本聰的初始想法是讓每一個家庭都參與進來,這樣形成一個真正的去中心化的生態,每個人的起跑線也是一樣的,公平的參與到區塊鏈的建設中來。


但是隨著科技不斷髮展,挖礦的門檻越來越高,算力被幾個大型的礦場不斷的壟斷,所謂的去中心概念最後還是被少部分人掌握,整個比特幣生態,也逐漸被那幾個大礦池所掌握。

同時,隨著大量高級礦工的湧入,也造成了算力的大量浪費,算力的浪費間接就是電費的浪費,其實本來家用電腦就可以參與的事情,硬是把參與門檻不斷抬高,也至於最後礦場礦池的出現。

不過算力的浪費也有好的一面, 由於當年很多包工頭想找電費便宜的地方,救活了不少地方性的小型電廠,也算是為當地GDP做出了些貢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