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起一座堅實的橋樑——黨的十八大以來信訪工作綜述

“陽光、責任、法治”,如今已成為信訪工作制度改革深入人心的名片。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信訪工作,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分別對改革信訪工作制度、加快信訪法治化建設等作出安排部署、提出明確要求。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信訪工作制度改革啟動以來,全國信訪系統堅持改革創新,一系列基礎性、支柱性、關鍵性改革措施陸續推進、落地生根,有效解決和化解了一大批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信訪問題,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如今,信訪形勢持續平穩向好,呈現出信訪總量穩中有降、信訪秩序明顯好轉、信訪工作公信力不斷提升的良好態勢。信訪工作正以累累碩果,有力支持著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

公開透明,讓陽光照進信訪

夜幕降臨,山東煙臺這座濱海城市裡的人們,早已收斂起一日忙碌的倦容準備回家休息。正當此時,鄒女士的手機卻突然響了:“您好,我是信訪局的,我想對您之前網上投訴的處理結果做個回訪。”原來,鄒女士的父親因修建水庫落下了殘疾,卻一直沒能拿到補助,因此當她聽說現在網上能“上訪”,就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上網填寫了資料。

自從使用網上信訪平臺以來,這樣的回訪就成了當地信訪幹部每天工作中重複最多的基本內容,以至於有幹部笑稱每天電話打得連自己的聽力都下降了。“補助早就拿到了,沒想到解決得這麼快!”最終鄒女士對整個網上信訪的便捷和透明給出了滿意的評價。

“信訪網上投、事項網上辦、結果網上評、問題網上督、形勢網上判”,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信訪局在全力打造的陽光信訪新模式,做到了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依託國家信訪信息系統,將信訪事項辦理過程和結果在網上公開,實現業務全覆蓋、信息全錄入、數據全生成、辦理全公開。”國家信訪局投訴辦相關負責人說,“陽光信訪”新模式讓群眾可查詢、可跟蹤、可督辦、可評價,“這正是以公開促公正、用透明贏信任。”

一絲不苟,靠責任化解信訪

今年1月4日,國家信訪局收到吉林省白城市群眾陳某的來信,反映因與當地供熱公司發生糾紛,“自家供熱被中斷10年之久”。國家信訪局辦信司工作人員按照程序,迅速將信件轉送到屬地信訪部門,並通過系統密切關注辦理情況,責任單位僅用8天時間,就讓冷了10年的暖氣再次熱了起來。

如何讓信訪事項得到及時就地解決?國家信訪局綜合指導司相關負責人說,這就需要依靠打造“責任信訪”,理清責任鏈條、擰緊責任螺絲、提高履責效能,信訪工作發力更加精準、用力更加持續。

嚴格責任,從入口起就要發力。近年來,國家信訪局出臺和修訂了一系列規範性文件,比如,加強初信辦理,明確初次來信登記人員為首辦責任人,負責相關信訪事項辦理的後續跟蹤,當出現責任單位未按規定受理、辦理信訪事項等情形時,由首辦責任人通過網絡、電話、發函等形式進行督辦,推動及時就地解決群眾合理訴求,確保群眾來信事項件件有著落。

嚴格責任,在過程中不能敷衍。如今,許多地方和部門的領導幹部採取重點約訪、專題接訪、帶案下訪、下基層接訪、領導包案等方式,解決重大疑難信訪問題。與此同時,絕大多數地方都開展了聯合接訪,整合資源力量,實行一站式接待、一條龍辦理、一攬子解決,方便群眾反映訴求,努力把信訪事項特別是初次來訪解決在初始、化解在屬地。

嚴格責任,在結果上要能倒逼。“動員千遍不如問責一次”,2013年以來,國家信訪局先後分13批次,派出64個督查組、抽調643人次、赴30個省份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對信訪事項進行實地督查,有力地推動解決了一批突出信訪問題,維護了群眾的合法權益,增強了信訪工作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同時,通過以上率下、示範引領,帶動地方信訪部門層層抓督查,更形成了全國信訪系統上下聯動、齊心協力抓信訪督查的良好局面,不讓制度變成“紙老虎”“稻草人”。

近年來,全國信訪系統針對多年積累的“骨頭案”“釘子案”“無頭案”,打響“清倉見底”的攻堅戰,積極作為、較真碰硬,終於使一大批多年積累的矛盾和問題得到有效化解,一大批信訪積案得到切實解決。

依法依規,用法治規範信訪

把信訪納入法治化軌道,用法治來規範信訪,才是解決老百姓“信訪不信法”這道難題的關鍵。

法治信訪,首要的改革是讓司法的歸司法,信訪的歸信訪。2013年以來,中央大力推行涉法涉訴信訪工作改革,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依法處理涉法涉訴信訪問題的意見》,明確實行訴訟與信訪分離制度,把涉法涉訴信訪從普通信訪事項中分離出去,由政法機關依法處理,各級信訪工作機構和其他行政機關不再受理。

訴訪分離工作實行以來,改變了過去經常性集中交辦、過分依靠行政推動、通過信訪啟動法律程序的工作方式,把解決涉法涉訴信訪問題納入法治軌道,由政法機關依法按程序處理。現在越來越多的涉法涉訴信訪群眾選擇司法渠道反映和解決問題。

法治信訪,還需要在行政體系內部釐清信訪途徑與行政複議、仲裁、技術鑑定等其他法定途徑的界限。“過去說‘信訪是個筐,什麼都往裡裝’,意思是信訪與其他糾紛解決機制之間邊界不清,大量本應通過其他法定途徑解決的問題湧入了信訪渠道。”國家信訪局研究室相關負責人說,“這樣不僅信訪渠道不堪重負,更主要的是其他法定途徑沒能充分發揮作用,群眾合理訴求得不到依法有效解決。”

2014年8月,國家信訪局會同國務院法制辦推行依法分類處理信訪訴求工作,這項工作啟動以來,已有37個國家部委出臺清單,30個省份的省直部門出臺了細化清單,26個省份出臺了分類處理工作規程,在此基礎上,國家信訪局制定出臺了《依法分類處理信訪訴求工作規則》。規則、規程、清單的出臺和實施,不僅有效避免了“投訴無門”“一案多投”等情況,也進一步理順了信訪工作機制,明確了信訪工作責任,使群眾訴求能夠得到依法及時解決。

法治信訪,更需要信訪行為有序規範。2014年,國家信訪局制定下發文件,進一步強化屬地責任,推動信訪事項及時就地解決,引導來訪人依法逐級走訪。如今,群眾走訪上行態勢得到扭轉,形成下大上小的“金字塔”結構,來訪秩序明顯好轉。同時,實行依法逐級走訪,實現了信訪工作責任的有效傳遞,進一步壓實了基層屬地和有權處理部門的受理辦理責任,推動了工作落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