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設“中國農民豐收節” 惠州以加菜聚餐歡慶

我國首設“中國農民豐收節” 惠州以加菜聚餐歡慶

據新華社電 經黨中央批准、國務院批覆,自2018年起我國將每年農曆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

21日,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介紹了相關情況。

韓長賦說,“中國農民豐收節”是第一個在國家層面為農民設立的節日。設立這一節日將進一步強化“三農”工作在黨和國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地位,營造重農強農的濃厚氛圍,凝聚愛農支農的強大力量,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促進農業農村加快發展。

韓長賦表示,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有利於提升億萬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通過舉辦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農耕文化和民俗活動,可以豐富廣大農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展示新時代新農民的精神風貌。

他說,我國地域遼闊、物產豐富,各地收穫的時節有所不同,但多數地方都在秋季,秋收作物是大頭。兼顧南北方把秋分定為“中國農民豐收節”,便於城鄉群眾、農民群眾參與,也利於展示農業的豐收成果,包括科技成果和農民的創造,具有鮮明的農事特點。

韓長賦說,鼓勵各地從實際出發,結合當地的民俗文化、農時農事,組織開展好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做到天南地北、精彩紛呈。辦好“中國農民豐收節”既要有節日的儀式感,又要避免鋪張浪費,形成上下聯動、多地呼應、節儉樸素、歡慶熱烈的全國性節日氛圍。支持鼓勵農民開展與生產生活生態相關的豐富多彩的活動,讓農民成為節日的主角,農民的節日農民樂。

他還表示,“中國農民豐收節”既是農民的節日也向其他社會群體開放,要用開放思維辦節日,組織開展億萬農民慶豐收、成果展示曬豐收、社會各界話豐收、全民參與享豐收、電商促銷助豐收等各具特色的活動,辦成農業的嘉年華、農民的歡樂節、豐收的成果展、文化的大舞臺。

不同作物收穫期各不相同,為什麼把每年秋分設為“中國農民豐收節”?韓長賦表示,俗話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豐收節和農事傳統密切相關。把秋分定為中國農民豐收節基於這幾點考慮:

從節氣上看,春種秋收、春華秋實,秋分時節碩果累累,最能體現豐收。秋分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晝夜平分,秋高氣爽,既是秋收、秋耕、秋種的重要時節,也是稻穀飄香、蟹肥菊黃、踏秋賞景的大好時節。

從區域上看,我國地域遼闊、物產豐富,各地收穫時節有所不同,但多數地方都在秋季,秋收作物是大頭。所以兼顧南北方把秋分定為“中國農民豐收節”,便於城鄉群眾、農民群眾參與,也利於展示農業的豐收成果,具有鮮明的農事特點。

從民俗上看,我國十幾個少數民族有慶祝豐收的傳統節日,如畲族的豐收節、藏族的望果節、彝族的火把節,大多都在下半年。在國家層面設立一個各民族共同參與、共慶豐收的節日,有利於促進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和睦團結和發展。

》》惠州曾有歡慶豐收習俗

昨日,我國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的消息引起了網友熱議,有農業人認為許多行業都有節日,這次終於等到農民的節日了。值得關注的是,惠州以前也有慶豐收的習俗。

以往習俗會以加菜聚餐歡慶豐收

豐收節,是世界各地人民慶祝豐收的節日。在中國,以往,農曆十月初十日是傳統的豐收節,畲族等部分少數民族中為農曆八月十五。主要是慶祝一年的豐收,祭祀豐收神“炎帝神農氏”。

而在惠州,以往也有慶祝豐收的風俗。惠州民俗學者林慧文介紹,惠州近郊一些地方,每逢新稻登場,農傢俱牲祀祖,家人共相飲宴為樂,謂之“嘗新”。收割完稻子以後,又有一個洗地堂的風習,洗完後加菜聚餐,以歡慶豐收。不過,此習俗是在上世紀60年代前盛行。

此外,惠州以前還有吃開耕年飯的習俗。正月半過後,吃一大餐,或殺雞殺豬,或拜神祭祖,謂之:食開年飯。民謠“食拋年飯講耕田”,意思是一年過去,新的耕種年來臨,就要準備耕田了,是為農家開工儀式之一。

惠州農村中小學曾有“農忙假”

以前,惠州的農村中小學大多有農忙假,各縣區的學校對農忙假的規定各有不同,例如龍門的侯先生回憶,當年只有農村小學才有農忙假,鎮裡的中心小學並沒有假放,而有的鄉鎮中心小學一樣有農忙假。如今,農忙假已退出舞臺。

“我以前上小學也有農忙假的,但我家裡沒種田。”在博羅上學的80後香女士回憶,當年上學時有一個星期農忙假,自己都是在玩耍中度過,所以對農忙假沒有特別的感受。而另一位80後黃女士在惠東上學,她家裡雖然有田,但她父母擔心她太累受不了,所以一到農忙假就把她放到親戚家的工廠裡玩,每次都是過“假農忙假”。

相比年輕一輩,老一輩在上學時過的就是“真農忙假”。大亞灣區澳頭街道的賴女士是50後,現在回想起來,農忙假就是個不堪回首的記憶。“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要去放牛,回到家要做家務,然後到田裡收割稻穀,而且還要到親戚家幫忙。”賴女士說,那時候的“農忙假”過得特別累,而且6月中旬開始放,假期是40天,雖然是收割稻穀之時,但也是炎炎夏季。

即便辛苦,賴女士說那個年代的學生幾乎都是過真農忙假。因為那時每家每戶都分有責任田,自己不去幫忙,家裡的任務就比較難完成,所以種田是從小就開始培養的。“比讀書辛苦好多倍,但這是必須的,所有孩子都要回家幫忙。”賴女士說,現在的孩子都沒有農忙假了,感受不到那種辛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