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大國萬里行軍將阿根廷打殘,四年後卻在世界盃上被對手擊垮

文/格瓦拉同志

對於拉美國家來講,足球絕不僅僅是一項運動,更是一種全民性的精神信仰,承載著超乎尋常的意義。從小裡說,足球寄託著貧苦孩子改變命運的夢想;往大里說,足球成績不僅關乎國家的臉面,甚至還是全體國民宣洩某種情緒的“出口”。

歐洲大國萬里行軍將阿根廷打殘,四年後卻在世界盃上被對手擊垮

馬拉多納連過五人進球,將英格蘭擊敗

比如在1986年世界盃上,當阿根廷在1/4淘汰賽中擊敗宿敵英格蘭後,整個國家陷入瘋狂的慶祝當中,並將此視作對四年前在戰場上慘敗給對手的“報復”。正是這場勝利,讓阿根廷國民積蓄已久的恥辱情緒掃去大半,其意義如何拔高都不為過。這場讓阿根廷人倍感恥辱的戰事,便是著名的馬爾維納斯群島戰役(簡稱“馬島戰役”)。

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人稱之為福克蘭群島,位於南美巴塔哥尼亞半島南端以東的南大西洋水域,西距阿根廷500多公里,距離英國本土則有1.3萬公里,總面積約1.2萬平方公里,現有人口超3千人。

歐洲大國萬里行軍將阿根廷打殘,四年後卻在世界盃上被對手擊垮

馬島地理位置圖

馬島雖然由英國航海家最先發現,但在歷史上卻長期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直到1833年英國才完全控制該島。然而獨立後的阿根廷卻因馬島的地理位置,一直不肯承認其屬於英國,而將其視為本國的固有領土,這便成為兩國對於該島主權爭議的由來。

二戰後,隨著英國勢力的大幅下滑,圍繞馬島主權而產生的糾紛,讓英阿兩國的關係越來越僵,最終導致在1982年4月2日,阿根廷的加爾鐵裡軍政府為轉移國內矛盾,便打著收復失地的旗號,悍然對馬島實施軍事攻擊。由於英國在馬島的防守力量薄弱,阿根廷軍隊僅遭遇輕微的抵抗,便佔領馬島全境。

歐洲大國萬里行軍將阿根廷打殘,四年後卻在世界盃上被對手擊垮

加爾鐵裡為轉移國內矛盾,派兵攻佔馬島

戰事開始後,被阿根廷視作“盟友”的美法兩國,出於意識形態的原因,全部倒向英國一邊,前者不僅譴責阿根廷的侵略行徑,而且還向英國開放在阿松森群島上的空軍基地,並向其提供情報;而後者則延遲對阿根廷預定的“飛魚”導彈的交貨日期,而“飛魚”導彈正是阿根廷對抗英國艦隊至關重要的“法寶”。戰事剛剛開始,阿根廷便被美法兩國在背後“捅刀子”,其結局可想而知。

歐洲大國萬里行軍將阿根廷打殘,四年後卻在世界盃上被對手擊垮

面對阿根廷的挑釁,撒切爾夫人毫不示弱

由於英國與阿根廷遠隔萬里,所以從其艦隊正式組建完成,到其攻佔馬島東側的南喬治亞島,已過去半個月時間。1982年4月30日,英國海空軍完成對馬島周圍200海里範圍內的海上和空中封鎖,剩下的便是對困守在馬島上的阿軍進行“甕中捉鱉”。值得一提的是,伊麗莎白女王的次子安德魯王子,也參加這場戰役,以飛行員的身份執行反潛作戰。

5月21日,英軍開始在馬島登陸,雖然連早猛烈抵抗,但還是在6月14日佔領全島。加爾鐵裡見大勢已去,只好電令馬島駐軍投降,至此,歷時74天的馬島戰役結束。

歐洲大國萬里行軍將阿根廷打殘,四年後卻在世界盃上被對手擊垮

馬島海戰圖

馬島戰事雖然結束,但英阿兩國的仇恨非但沒有消除,反而變得更深。而戰事的失敗不僅讓阿根廷國民倍感屈辱,也更加激化了先前尖銳的國內局勢。在這種情況下,戰事的發起者加爾鐵裡被迫下臺,並在次年被逮捕並交由軍事法庭審判。可加爾鐵裡雖然倒臺,但阿根廷民眾的屈辱和怒火卻依然無法完全宣洩,直到四年後的墨西哥世界盃。

在這屆盃賽的1/4決賽中,互為仇敵的英格蘭與阿根廷狹路相逢,最終憑藉著馬拉多納的“上帝之手”和連過五人後進球,阿根廷以2:1的比分淘汰對手晉級,並最終奪得冠軍(決賽3:2擊敗西德)。雖然“上帝之手”屬於惡意犯規,但當事人馬拉多納卻並不以為然,反而無恥地宣稱:“我不過用智慧騙過了裁判而已,這也是對英格蘭人入侵我們國家的懲罰。”

歐洲大國萬里行軍將阿根廷打殘,四年後卻在世界盃上被對手擊垮

馬拉多納的“上帝之手”

由於四年前的戰敗讓阿根廷國民屈辱至極,所以馬拉多納的觀點在國內引起普遍共鳴,幾乎沒有人認為他們是靠卑劣的手段,才從英國人身上獲得勝利。對於他們來講,既然無法在戰場上戰勝對手,那麼在足球場上碾壓對手,也未嘗不是宣洩情緒最好的手段,不管這場勝利是否光明正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