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摘不掉“東亞病夫”的牌匾

文/野獸

“東亞病夫”一詞最早出現為“東方病夫”,出自當時上海英國人辦的英文報紙《字林西報》的一篇文章,作者是英國人,於1896年10月17日登載。按照梁啟超的翻譯是:“夫中國——東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按照中國人後來的解釋,“ 直至1984年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二十三屆奧運會,憑中國射擊選手許海峰摘下第一金,才正式擊碎“東亞病夫”的稱號。”我們暫且不說這個坐著放冷槍的項目在全世界有多少觀眾,但這種奧運冷門項目金牌確實讓中國一代又一代人做著“東亞猛夫”的迷夢,在自我陶醉中高潮迭起,內心澎湃。

中國人為什麼摘不掉“東亞病夫”的牌匾

西方人從古代就重視身體素質的歷練,從古希臘的奧運會,再到古羅馬的角鬥士競技場,在古羅馬那些在競技場上生存下來的角鬥士,其受觀眾熱捧的程度不亞於今天的C羅,因為角鬥士玩的,不僅僅是生生死死,還是一個人身體素質的綜合反應,再加上團隊協作精神,所以這種項目才配叫一個能夠體現一個民族綜合身體素質的項目,或者叫運動,很明顯在當今世界,足球就是這麼一種“世界第一運動”。在全世界的目光下(世界盃)贏得榮譽,才配叫一個體育強國。

中國人為什麼摘不掉“東亞病夫”的牌匾

而偏偏某個神奇的東方國家,喜歡耍一種東亞人的小聰明,避開各種熱門項目,而傾全國之力在一些冷門又猥瑣的項目中狂找自信,此等小聰明只有在長期搞科舉制的國家才能具備,比如韓國人就喜歡射箭,中國人就喜歡打乒乓,這種上升到國家高度的“自欺欺人”確實忽悠了一段時間,麻痺了大多數人,比如還有歷史學為足球實力不濟找藉口,比如我們不是尚武民族啦,農耕民族沒有遊獵民族擅長踢球啦,這些尚且還屬於實事求是的“為病夫找藉口”的理論,但後來隨著日韓足球的崛起,這個聲音被徹底打臉了,編不下去了,於是便出現了中國宋朝足球領先世界的說法,國人開始把《水滸傳》中的高俅拿出來吹噓一番,恨不能捧成中世紀的C羅,其實他們並不瞭解,在歐洲中世紀,歐洲雖然經濟不行,但都是騎士,武士,勇士,被人口只有自己30分之1蒙古騎兵肆掠的民族,有什麼底氣去跟西方人聊“中世紀體育”。

中國人為什麼摘不掉“東亞病夫”的牌匾

過去的“東亞病夫”是外國人喊的,顯得很侮辱我們,很多人不服氣,今天西方人對我們客氣了,給我們臉面了,發一些乒乓球金牌給我們了,讓我們升幾次旗了,但我們要真當回事了就真二百五了,德國人當年是奧運奪金大戶,後來日耳曼人不玩這個了,人家玩的是世界盃冠軍,“脫亞入歐”的日本也搞過些乒乓球,後來人也想明白了,今天的日本足球也“脫亞入歐”了,只有中國人還傻乎乎地只知道吹捧自己的“中超”,忘了去全世界的目光下給國人長臉了,今天真的需要有國人站出來把“東亞病夫”給罵出來了。

忘了“霍元甲”,“黃飛鴻”這些狗屁故事吧,忘了李小龍拍的《精武門》吧,西方人給我們臉,別他媽太不要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