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三萬餘年的中華第一龍在邯鄲姜窯村,龍生九子如何不同?


古石龍位於邯鄲市西北10公里的姜窯村,這裡西依紫山,山勢聳拔,嶺麓龍盤,丘崗虎踞。村的西面,巨崖交錯,峭壁矗立。聞名於世的邯鄲古石龍就是在這裡被發現的。已陸續開掘出一大九小共十條石龍,其中最長的一條經勘測長度竟達369米。

2002年3月,國家文化研究院的九位專家到此考察後發現,古石龍非同一般,專家們到此做了連續四次大的專題考察。石龍深埋13米厚的積土層之下,經分析推斷,此石龍可能誕生於距今三萬餘年前。

經詳細考察,石龍是由龍骨、龍髓、龍爪、龍頭、龍翼、龍尾、龍底盤等部分組成。此石龍迄今為止,是中國境內年代最古、體形最大、結構最複雜的龍。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石龍。堪稱“天下第一龍”。

龍,是中國的“圖騰”,在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龍生有九子,九子各不同,各有所好。比喻同胞兄弟品質、愛好各不相同。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九表示極多。

長子,霸下,又名贔屓[bì xì],形似龜,平生好負重,力大無窮,碑座下的龜趺是其遺像。傳說霸下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里興風作浪。後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

次子,螭吻[chī wěn],又名鴟尾[chī wěi] 、鴟吻,龍形的吞脊獸,口闊噪粗,平生好吞,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是其遺像。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

三子,蒲牢,形似盤曲的龍,平生好鳴好吼,洪鐘上的龍形獸鈕是它的遺像。人們報據其“性好鳴”的特點,“凡鍾欲令聲大音”,即把蒲牢鑄為鐘紐,而把敲鐘的木杵作成鯨魚形狀。

四子,狴犴(bì àn),形似虎,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其遺像。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常裝飾在獄門上,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虎視眈眈,環視察看,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

五子,貔貅,貔貅兇猛威武,它在天上負責巡視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擾亂天庭。 它有嘴無肛門,能吞萬物而從不瀉,可招財聚寶,只進不出,神通特異。現在很多中國人配戴貔貅的玉製品正因如此。

六子,趴夏,形式美人,首尾似魚,有兩翼,喜歡喝水吐泡,因此常被雕飾在橋頭、泉水旁,以求它旱時吐水,澇時飲水,造福百姓。供奉它可以保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衣食無憂。

七子,囚牛,是龍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愛好音樂,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絃拉的音樂,因此琴頭上便刻上它的遺像。這個裝飾一直沿用下來,一些貴重的胡琴頭部至今仍刻有龍頭的形象,稱其為“龍頭胡琴”。

八子,狻猊【suān ní】,形似獅子,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遺像。明清之際的石獅或銅獅頸下項圈中間的龍形裝飾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衛大門的中國傳統門獅更為睜崍威武。

九子,椒圖[jiāo tú],椒圖形像螺蚌。遇到外敵侵犯總是將殼口閉緊,人們將它用在門上,以求平安,還因其面目猙獰以負責看守門戶,忠於職守,鎮守邪妖,故常被飾為大門上的鐵環獸或擋門的石鼓,讓其照顧一家一戶的安寧。

【《布衣鏡界》關注百姓生活 弘揚傳統文化,所有內容均為原創,歡迎評論、收藏,嚴禁轉載,點擊“關注”二字,您就能查看我之前所有內容,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