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路深!家居裝修市場藏貓膩 消費者苦不堪言

近年來,家裝市場發展日趨成熟,以往的“馬路游擊隊”逐漸被家裝公司和建材市場取代。家庭裝修已經成為百姓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但市場調查發現,家裝行業依然“水深”。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不少商家玩起“價格遊戲”,先拋出“低價”誘惑再“低開高走”,或者千方百計從質量上“降成本”,讓消費者苦不堪言。

套路深!家居裝修市場藏貓膩 消費者苦不堪言

加價手法花樣百出

“全包套餐56000元”“全屋精裝68000元”“58000元即可拎包入住”……近日,走訪多個家裝市場發現,“低價全包”幾乎是所有裝修公司的銷售人員通用的攬客口號。

多家裝修公司的銷售人員介紹,這些裝修套餐包含了地磚牆磚、牆面處理、衛生間四件套、吊頂和頂角線等各種材料、人工,非常實惠。然而,這些看似優惠的“低價套餐”往往難以實現。

張先生在北京天通苑南一區有一套60平方米的老房子,今年打算準備裝修成婚房。在諮詢了3家裝修公司後,張先生選擇了一家4萬元全包簡裝方案。但裝修開始後,張先生髮現,4萬元根本不夠。

“今天說五金需要加錢,明天又說勾縫需要加錢。不加錢就無法開工,可這些費用當初都沒說過。”張先生說,房子裝修完一共花了近5萬元,比報價整整高出了近1萬元。

除了裝修公司,建材和傢俱行業也存在後期加價的問題。趙女士今年在北京勁松二區購買了一套二手房,需要重新裝修。前幾天購買瓷磚的經歷,至今還讓她火氣難消。“瓷磚花了1萬多元,買的時候沒說有運費。誰知到了樓下,送貨工人卻坐地起價,說因為沒電梯,搬上樓得加錢。”

家住一樓的王先生萬萬沒想到自己也會遇到瓷磚“進門難”的問題。“我家住一樓,因房子有個地下室,距一樓只有十幾級臺階,送貨工人說要按距離收費。”王先生抱怨道,“合同上寫的是送貨上門,但工人卻說送到單元門口就是‘上門’,再往裡送就要收取‘上樓費’。”

減配減料手腕多多

在不良公司的“小算盤”裡,除了價格上的“加法”,還有質量上的“減法”。

“裝修公司和工頭給的報價單上只是簡單寫了需要哪些材料,並沒有說明到底是什麼牌子和什麼規格的。”北京的李先生敘述了他遭遇到的裝修“陷阱”。報價單上只用了一些模糊的表述:櫃體、櫃框用大芯板,實木收邊,水泥,刷界面劑,紙面石膏板封面。

實際上這些材料品牌、型號、規格千差萬別,品質和價格的差距也非常大。一位建材老闆表示,同一品牌的同一類材料也會分一級品、二級品等,不同品牌、等級的材料價格和質量都有不同。

從事家裝工程多年的劉師傅透露,一些裝修公司為了牟利,利用業主不瞭解裝修材料和工藝的情況,在施工過程中通過偷工減料和以次充好來換取相應的利潤。

“報價使用的是品牌裝修材料,但用的卻是該品牌等級最低的材料或者是一些雜牌貨;規範的施工在批膩子時要貼一層網格布,減少牆面開裂的可能,但有的公司能不做就不做;還有一些裝修公司吸引顧客下單後,轉頭就把工程包給一些小裝修隊,質量問題難以保證。”劉師傅說。

有的商家掙錢手法十分簡單粗暴。馬先生購買櫥櫃時花了一筆冤枉錢。“我家房高除去吊頂是2.3米,我買的櫥櫃高度是2.1米,我想做到貼頂。銷售人員推薦我做特殊定製,把頂櫃做大一點,需要增加8000元費用。”馬先生說,做完以後是貼頂了,但櫃子的尺寸並沒有變化,商家只是把底櫃墊高了20釐米。

口頭承諾難以兌現

為了吸引顧客購買建材或傢俱,有的公司會在簽單前給顧客一些口頭承諾,後期再以各種理由拒絕兌現。

“我家廁所牆面用了兩種瓷磚,想做一個‘漸變色’。兩種瓷磚的價格不同,在店裡時銷售人員說怕不夠用,要多帶幾塊磚,都按價格高的那款先付款,後面再多退少補。沒想到後來送貨時帶的都是價格高的,說價格低的沒貨了。”回憶起幾個月前的裝修經歷,王先生大呼上當,“不是專業人員根本提防不了,這裡面貓膩太多了。”

趙女士也遇到了公司類似的口頭承諾。“家裡裝修要給廚房做地磚上牆,需要20×20的小磚。買的是80×80的地磚,需要切割成20×20。買的時候銷售人員承諾可以幫助切割,用不完的都可以退。結果真有一堆沒用完,他們卻說切開的磚沒法退。”

瓷磚銷售人員解釋道:“我們本來可以給送大磚上門,由她找工人自行切割,用不完的整塊磚自然可以退。但我們是切好再送過去的,這怎麼退?”王女士無奈地搖搖頭:“銷售當時接待我的時候一臉真誠,一口一個姐姐地叫著,忽悠我付了全款,還讓他們多掙了一份切割費。以後再買建材,說啥也不會再付全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