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已至

夏至已至

璿樞無停運,四序相錯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陰生。

夏至日作

(唐)權德輿

中文名:夏至

外文名:Summer Solstice

別 名:夏節、夏至節

代表寓意:炎熱將至

氣候特點:暴雨、梅雨天氣,高溫,潮溼

夏至已至
夏至已至

夏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公元前七世紀,古人用土圭量日影,夏至這一天,日影最短,因此把這一天稱作“夏至”。《恪遵憲度抄本》中說:“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

夏至,不僅是一個重要的節氣,還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夏至是中國最古老的節日之一,有一種觀點認為傳統節日中的端午節就是源自夏至節。

夏至時值麥收,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為清除荒年、飢餓和死亡。

舊時古人十分重視夏至節,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國放假一天,而宋代在夏至之日始,百官還放假三天,遼代則是“夏至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彩扇用來驅熱,香囊可驅蚊抑臭。

夏至已至

夏至物候

夏至已至

一候鹿角解

麋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麋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

夏至已至

二候蟬始鳴

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

夏至已至

三候半夏生

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氣候特點

夏至已至

對流天氣

夏至以後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後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範圍小,人們稱“夏雨隔田坎”。唐代詩人劉禹錫,曾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寫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著名詩句。對流天氣帶來的強降水,不都像詩中描寫的那麼美麗,常常帶來局地災害。詩人徐書信“在暑雨”一詩中,也對夏日雷雨天氣進行了恰如其分的描述:“夏日薰風暑坐檯,蛙鳴蟬噪襲塵埃。靑天霹靂金鑼響,冷雨如錢撲面來。”

暴雨天氣

多數情況,“夏至”期間,正值長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頻頻出現暴雨天氣,容易形成洪澇災害,甚至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威脅,應注意加強防汛工作。

夏至已至

江淮梅雨

夏至時節正是江淮一帶的“梅雨”季節,這時正是江南梅子黃熟期,空氣非常潮溼,冷、暖空氣團在這裡交匯,並形成一道低壓槽,導致陰雨連綿的天氣。在這樣的天氣下,器物發黴,人體也覺得不舒服,一些蚊蟲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腸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這時要注意飲用水的衛生,儘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傳染病發生和傳播。

高溫桑拿

夏至和冬至一樣,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節氣。天文學上規定,夏至為北半球夏季的開始。過了夏至,雖然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天一天比一天縮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長。但由於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發的多,故在以後的一段時間內,氣溫將繼續升高,因此有“夏至不過不熱”的說法。從1951年-2006年的資料來看,北方許多城市的歷史極值都出現在夏至後。

夏至已至

夏至養生

1、夏至宜晚睡早起,不宜夜晚露宿

起居調養,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宜晚睡早起。

夏季炎熱,“暑易傷氣”若汗洩太過,令人頭昏胸悶,心悸口渴,噁心甚至昏迷。

安排室外工作和體育鍛煉時,應避開烈日熾熱之時,加強防護。合理安排午休時間,一為避免炎熱之勢,二可恢復疲勞之感。

2、每日溫水洗澡

溫水洗澡不僅可以洗掉汗水、汙垢,使皮膚清潔涼爽消暑防病,還能起到鍛鍊身體的目的。因為,溫水沖澡時的水壓起到機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經系統興奮性降低,體表血管擴張,加快血液循環,改善肌膚和組織的營養,降低肌肉張力,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增強抵抗力。

另外,夏日炎熱,腠理開洩,易受風寒溼邪侵襲,睡眠時不宜扇類送風,有空調的房間,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夏至已至

3、運動養生

運動調養也是養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夏季運動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場地宜選擇在河湖水邊,公園庭院等空氣新鮮的地方,有條件的人可以到森林、海濱地區去療養、度假。

4、飲食養生

夏至時節氣候炎熱,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因此,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雜糧以寒其體,不可過食熱性食物,以免助熱;冷食瓜果當適可而止,不可過食,以免損傷脾胃;厚味肥膩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熱生風,激發疔瘡之疾。

夏至已至

《夏至》

驕陽漸近暑徘徊,

一夜生陰夏九來。

知了不知耕種苦,

坐閒枝上唱開懷。

科普蘇州

ID: kepusuzhou

蘇式生活,因科學更品質

生活中任何疑惑的、需要科學解答的問題

動動手,加我們!

夏至已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