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投決日報:世界盃正在升溫,中國足球創業或需“降溫”

創投決日報:世界盃正在升溫,中國足球創業或需“降溫”

創投決是一檔為創業者和投資人搭建的創投PK的真人秀節目。創投決創造條件促進眾創空間蓬勃興起,推動各類創新要素融合互動,是為創新創業項目投資融資、渠道合作、思想交流、品牌曝光的“超級平臺”。


創投決日報:

“激情”背後,又有對國足的“恨鐵不成鋼”。中國足球隊何時能夠走向世界盃也成了一個“未解之謎”。

創投決日報:世界盃正在升溫,中國足球創業或需“降溫”

整個世界在為世界盃瘋狂,中國球迷也在為世界盃狂歡。等了四年,讓球迷為之歡呼吶喊的足球盛宴終於開始。

對於狂熱的球迷來講,6月14日至7月15日這一個月,不是假期,勝似假期。錢包充裕的球迷就打飛的看球賽,享受身臨其境的快感;對大多數球迷來講,待在家裡或者約上三五好友去酒吧看球是最好的選擇。

“激情”背後,又有對國足的“恨鐵不成鋼”。中國足球隊何時能夠走向世界盃也成了一個“未解之謎”。

國足之與世界盃,向來情深,奈何緣淺。國足彷彿是世界盃的絕緣體,總是與其失之交臂。即使這樣,仍有許多人堅守著“足球夢”。

足球創業成紅海

資料顯示,2014年,政府相繼出臺一系列政策鼓勵體育產業的發展,2015年3月,國務院發佈了《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該政策一出,迅速吸引了很多人投入足球創業大潮。

數據顯示,2013~2016年,我國體育產業產值年均增長率為25.8%。2016年全國體育產業增加值為6475億元,比2012年增加了3339.05億元,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由2012年的0.6%增長至2016年的0.9%。

2015年,體育類創業公司融資217起,融資金額約147億元;2016年,有披露的體育類創業公司共融資235起,融資金額約196億元。

根據懶熊體育統計,2017年1月至12月中旬,國內體育領域共發生投融資約180起,融資總額近90億元人民幣。對比2016年全年,2017年發生在該領域的投資總數量下滑,而投資總額度下降了54%左右。

此外,從融資次數與融資額度上,健身、電競、賽事運營及服務、體育培訓四個領域依然排在細分行業的前列。

從融資歷程上看,該公司大都處於初創期。相關資料顯示,在2015年到2016年第一季度的體育創業項目中,獲得天使輪投資的佔46% ,A輪項目佔36%,進入B 輪及以上輪次的公司只有約12%。

2017年融資基本集中在A輪左右,Pre-A、A、A+三個輪次共計87起,佔2017年融資總次數的近二分之一。種子及天使輪共計51起,B輪後的融資次數依然較少。

據國際足聯的統計數據,全球有 150 萬支球隊,2.4億名球員及3000萬相關工作人員,佔全球人口的4%。足球產業的總產值高達5000億美元,佔體育產業總產值的43%,超過比利時、瑞士等國家,號稱 “世界第 17大經濟體”。

由此可見,與其他國家已經成熟的足球經濟相比,中國足球創業仍處於“萌芽”階段。

難突重圍

好景不長,剛起步,足球創業熱便“涼”了。據IT桔子上的數據顯示,大批體育創業公司都停在了天使輪或Pre-A輪上,再也沒有任何漣漪。

2016年11月30日,《深圳晚報》報道,樂奇足球因拖欠工資而導致員工紛紛離職,不少公司的“城市合夥人”也抱怨自己的合夥費在公司未給出理由的情況下,直接扣押,無法退還。

早在2016年年中,圍繞樂奇足球的爭議就已開始。

樂奇足球的前高管李眾曾表示,“6月11號,公司毫無徵兆地發了一份內部通知,宣佈公司因經營困難而放假。”

除了樂奇足球,足球控也因拖欠員工工資被曝光。

該公司的前員工表示,足球控有近半年的時間未能按時發放工資,欠薪員工超過20人,部分員工欠薪達6個月。

2017年1月1日,足球控CEO王馨弘在一封郵件中宣佈公司團隊解散。

不同於足球控和樂奇,經歷殘酷的市場洗牌後,為了不被出局,一些公司學會了“抱團取暖”。

2017年3月,位於廣州的草根足球技術統計服務商OpenPlay宣佈和另外8家草根足球App以及連鎖足球場品牌建立合作伙伴關係。

為什麼要合作?尋球創始人呼濤表示,2015年出現了大量趨同的球隊管理APP,但其中大部分都沒能撐過來,在他看來,現在仍然活躍著的球隊管理App不足5個。

此外,前國足運動員孫繼海未退役先創業,由他創辦的嗨球科技在2016年獲得1000萬元的Pre-A輪融資;著名足球評論員黃健翔於2015年成立了動吧體育,該公司在2015年9月17日獲得了3000萬的A輪融資。

即使有名人光環“背書”,但兩位創辦的公司依然沒有衝出足球創業大潮,融資歷程也一直停滯不前。

創投決日報:世界盃正在升溫,中國足球創業或需“降溫”

資金成壓死足球創業者的最後一根“稻草”?

從樂奇到足球控,從“倒閉”到尋求合作,初創型的足球公司究竟面臨著哪些問題。

首先,商業模式不清晰甚至有漏洞。

作為曾經的明星創業項目,在中國體育創業熱潮興起之前便投入其中的樂奇足球,面臨著整個場地預訂類App乃至第一批互聯網體育項目先行者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即備受爭議的城市合夥人制度。

為了在拓展市場的同時節省成本,儘量少燒錢,不少公司走上了城市合夥人制度這條道路。樂奇足球也不例外。

據瞭解,2014年,樂奇足球上了《創業英雄匯》,之後,吸引了很多城市的人員加入城市合夥人制度。

毋庸置疑,依靠該制度,樂奇足球在短時間內迅速觸及了眾多城市。其官網顯示,截止2016年12月,訂場約戰服務已經覆蓋了國內49座城市。邱秋也透露,城市合夥人最多的時候達到了27個。

快速發展的同時,該制度也給公司帶來了很多難題,如刷單現象。

李眾透露,樂奇足球會給城市合夥人發放補貼,一個線上訂單能為當地合夥人帶來20元的額外補貼。於是,有少量合夥人就會利用規則漏洞進行刷單,樂奇的內部管理出現問題。

不僅樂奇,前不久獲得Pre-A輪融資的樂播足球,曾經也遭遇過因商業模式不清晰而瀕臨“倒閉”的困境。

作為知名足球大V,董路一創立樂播足球,將矛頭瞄準了泛娛樂足球領域,為此董路招兵買馬,簽約了不少足球主播,也製作了很多足球類短視頻,但都不溫不火。

這個模式的侷限性在於,董路只有一個。與其說是足球脫口秀備受關注,不如說董路更受關注,尤其是他的幽默性和犀利程度,很多草根主播難以模仿。

幸運的是,摔打滾爬之後,董路推出了“中國足球小將”這一青少年足球賽事IP,拯救了樂播足球。

其次,資金不足。

2014年5月,足球控獲得巖橋投資、投資人由安然的數百萬元天使輪投資;2015年9月,足球控完成800萬元Pre-A輪融資,領投方德同資本,也是體育項目萊德馬業的投資方。

自此之後,足球控再也沒能獲得下一輪的彈藥,資金問題徹底拖垮了這家足球創業公司。

足球控股東王楠傑曾表示:

“不管是什麼樣的項目,都要回歸商業本質,直面營收狀況。流量紅利已經消失,一個線上的體育產品很難靠用戶去等待變現了。現在的創業項目也不能再被動地等待融資了,需要找到合理的商業模式,說白了就是要主動去賺錢。”

當下國內足球創業項目基本可分為內容社區、訂場約戰、業餘聯賽、足球裝備、培訓、大數據等幾個類型,壁壘不高的內容社區早早成為一片紅海,一旦形勢有變,資金鍊就成為問題。

據瞭解,足球控在2016年4月準備過下一輪融資,但因當時業界投融資情況不太理想,沒能順利拿到資金。

相反,在資本趨冷的情況下,資金更加集中於頭部項目,早期項目拿錢越來越難。就在足球控宣佈解散的20多天前,足球內容社區領域的創業明星懂球帝宣佈完成近4億元人民幣的C輪融資,由蘇寧領投,紅杉資本和天星資本跟投。

足球創業公司呈兩極分化發展。

除此之外,對於互聯網足球創業公司,變現難也是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2015年年末,主營的訂場業務暫停了用戶、合夥人和球場三方的補貼之後,樂奇足球曾進行過一次大的業務轉型。約足球寶貝、約裁判和保險產品落地,是樂奇足球線上變現的手段。

由於此類業務技術含量較低,極容易有競品出現並取而代之。很快,尋球”等App上線了保險產品,“踢球人”等網站和App上線了約裁判的業務,樂奇足球推出的轉型蛋糕正在被其他競品切分。

在此情況下,“樂奇三角賽”應運而生,這是樂奇足球把線下辦賽確立為主營業務的新嘗試。

然而,通過舉辦賽事支撐整個公司的運營並且還要盈利,同樣十分困難。據瞭解,業餘賽事想要變現必須滿足三大條件:權威性,用戶更容易接受官方賽事,這種賽事的參賽選手數和關注人數都較大。比如世界盃、五大聯賽等等。

娛樂性,即比賽的話題性強,有線上線下的互動,能夠獲得較大的傳播;參與性,即不能太小眾。

因此,“樂奇三角賽”也不了了之。

常人的“賭局”,大佬的“遊戲”

經歷重重磨難後,這些創業者也發出了自己的感慨,邱秋曾表示,要想獲得長遠的發展,必須要構建自己的盈利能力。

王馨弘坦承:

“足球創業項目比較集中,線下做業餘聯賽和業餘青訓,線上做社區,大家的思維都比較窄,說白了,創業並沒有什麼創新,這是最大的問題。”

“再有創業機會的話,我會優先考慮收支平衡,再去著力發展,很多互聯網公司都在燒錢,風險很大。尤其是體育行業,沒有一個好的商業模式,確實很浪費時間,雖然大家都對體育很感興趣,但興趣不是一個很好的創業動機,最好還是要找到賺錢的方法”。

資金不足,商業模式不清楚,變現困難,成了放在足球控、樂奇足球此類公司頭上的“一把刀”,稍有不慎,滿盤皆輸。

早在14年前,足球產業就迎來了先行者。王健林創辦的萬達集團入主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職業足球俱樂部——大連足球俱樂部,並更名為大連萬達足球俱樂部。

此後,大連萬達足球俱樂部“所向披靡”。

1994年,該隊首任主教練張宏根帶領球隊取得了首屆職業足球甲A聯賽的冠軍。

1995年至1997年,遲尚斌帶領大連萬達隊取得了最輝煌的成績,兩奪甲A聯賽冠軍(1996年、1997年),創下了職業聯賽55場不敗的神話。

直至1999年,萬達集團因裁判風波被強行退出足球領域。在這6年裡,大連萬達隊戰績累累,在中國職業足球頂級聯賽中取得四次冠軍和一次中國超霸杯冠軍。

輝煌的背後,離不開地產大亨王健林的支持。作為最早一批投資足球的企業家,王健林提著成箱現金到球賽現場發獎金的畫面,被人津津樂道。

劇情一轉,砸了大量“黃金”的王健林曾坦言道:“如果有人說投資足球可以賺錢,那他很可能是個騙子。”在這個花錢如流水的產業,高投入,零回報已成事實。

與王健林相比,許家印入場較晚,但並不能改變足球產業燒“金子”這一事實 。2010年,恆大投資1億收購廣州足球俱樂部,加上球員和獎金的投入近2億元。

然而,據相關資料顯示,在投資足球的前三年,許家印燒掉了17億元,僅邀裡皮、巴里奧斯就砸了1.5億元。

年年投入,年年虧損。

即使這樣,仍有大佬不斷加入。四年後,跟許家印吃了一頓飯,馬雲決定向廣州恆大足球俱樂部注資12億,球隊名稱也改為廣州恆大淘寶足球俱樂部。

增資擴股之後,恆大和阿里巴巴各自持股50%。一年後,恆大淘寶在新三板掛牌上市,成了“亞洲足球第一股”。

後來,回憶起這件事,馬雲強調是自己喝得“迷迷糊糊”時做的決定。

此外,蘇寧的張近東也於2015年進入足球領域,接受俱樂部並改名為江蘇蘇寧足球俱樂部。入局第一年,蘇寧就豪擲幾十億,砸錢金額之大,一度超過恆大。

看似“有錢任性”的做法,背後卻有極大的商業價值。明面上,企業家投資足球虧了,據相關數據顯示,自2013年到2017年,廣州恆大分別虧損5.76億、4.83億、9.53億、8.12億、9.87億,五年來累計虧損超過38億。

實際上,投資足球帶來的附加價值遠超損失。中國恆大2017年財報顯示,恆大2017年全年營收3110.2億元,同比增長47.1%;淨利潤為370.5億元,較2016年增長110.3%;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243.72億元,同比增378.93%。

目前來講,燒錢的足球產業還是富豪的“遊戲”,普通創業者想要插入難上加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