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院線|《米花之味》: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這對母女能和好嗎?

米花是傣族的一種傳統小吃,在節日時代表著祈福與團圓。

《米花之味》是一部關注留守兒童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只是它不再“沉悶”,不再“苦大仇深”,而以一種輕鬆、幽默的方式去尋找另一種幸福的可能。

電影院線|《米花之味》: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這對母女能和好嗎?

《米花之味》

電影獲得了2017年第7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威尼斯日競賽單元提名、2017年首屆平遙國際電影節新生代單元“最受歡迎影片”。

傳統與現代觀念的碰撞

電影院線|《米花之味》: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這對母女能和好嗎?

雲南臨滄市的滄源縣地處偏遠,直到解放前還一直處於原始社會,解放後一舉過渡到到現代社會,但也留下了極多原始社會的印記,讓它依舊保持著神秘的原始風貌。

電影院線|《米花之味》: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這對母女能和好嗎?

《米花之味》主要講述的是外出務工的母親葉喃返回家鄉滄源後,與女兒喃杭之間由陌生、疏離到互相理解的故事。

女兒偷錢去網吧通宵,母親找到女兒後,沒有驚動她、責罵她,而是在網吧外守一夜。女兒和同伴坐上車後,母親一個人買早飯吃獨食,像是某種幼稚的報復。而女兒則在車後座,臉上沒有忐忑,只是平靜地打量母親,和母親身邊的咖啡罐與菸頭……

她們如同兩個陌生人,從疏離,到觀察,到試探,再到鬥爭,歸根結底只是在尋找並確定對彼此的愛意。

電影院線|《米花之味》: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這對母女能和好嗎?

電影以輕鬆幽默的姿態展示傳統與現代等觀念的碰撞與融合,但最終影片結尾以超現實的表達方式引發了對人類本身的尋找。

電影院線|《米花之味》: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這對母女能和好嗎?

導演將片尾的祭舞安排在溶洞裡,溶洞裡的舞蹈是能拋開所有周遭外界的紛擾,只有母女二人的,純粹的情感上的溝通。

電影院線|《米花之味》: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這對母女能和好嗎?

其實母女之間本來就是融合的,是一種血緣的東西,是人類最基本的情感,這是一場真正的人與人之間心靈的交流。

我需要你的陪伴

這是真實的留守兒童親子關係的記錄。

沒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是孤獨的,她們渴望父愛與母愛,但當它真正來臨之時可能會選擇退縮,怕它再一次地離去。“擁有就是失去的開始。”孩子的心理敏感得讓人心疼。

電影院線|《米花之味》: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這對母女能和好嗎?

隨著影片故事的發展,母親試著不再責罵和改變喃杭,而是在她想問或者想說的時候,做一個忠實的回答者和傾聽者,更是一個陪伴者。

而喃杭在最好的朋友意外去世後,重新抱著懷疑但是願意相信的眼光來看待親情關係。

她忽然意識到母親能給自己的安全感其實比任何人都來得多,而且母親其實忍受著很多流言蜚語,卻還是努力地為自己營造一個避風港,自己似乎也從沒有去理解過母親的不易。

電影院線|《米花之味》: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這對母女能和好嗎?

如果沒有現實生活中的陪伴,那至少應該要有心靈上的溝通。其實父母的陪伴給孩子帶來的安全感,對於成長中的孩子精神和人格上的影響巨大。

現在我們經常說要去深入瞭解一個人,就去了解人的原生家庭、成長過程。不是為了興師問罪什麼的,而是因為,孩子命運的鑰匙,可能就藏在那裡。

電影院線|《米花之味》: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這對母女能和好嗎?

《米花之味》有著淳樸的紀實風格,語言幽默風趣,貼近生活,更像是一部真實的紀錄片。我們需要有人來記錄這個大時代裡的平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