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關於“吳全佑”的由來

「太極拳」關於“吳全佑”的由來

1989年第三期《太極天地》欄目中發表了翁文斌先生《太極名家全佑並非姓吳》一文。文中說:“國內武術界有人將吳式太極名家吳鑑泉之父全佑先生誤稱‘吳全佑’。其實不然。全佑系滿族人,並未從漢姓,又怎麼能稱他為‘吳全佑’,是人們的主觀判斷得出的錯誤叫法。”

全佑生前確實未曾叫“吳全佑”。但筆者以為“吳全佑”不能算誤稱,這不是人們主觀判斷得出的錯誤叫法,而是有他的由來的。

(一)吳鑑泉的次子吳公藻先生(1 9 0 1—1 9 8 5年)在《吳家太極拳》(香港1 9 8 0年版)一書中說:“吳家第一代宗師吳全佑受業於楊露禪,後拜露禪之子班候為師。”又,書中有他為《太極法說》抄本題詞的手筆:“此書乃先祖吳全佑府君拜門後由班候老師所授……”吳公藻是全佑的嫡孫,家學淵源,他決不會隨隨便便就寫成“吳全佑”。

(二)三十年代中期,在陳振民,馬嶽梁先生編著的《吳鑑泉氏的太極拳》一書的《太極功系表(一)》中也寫有“吳全佑”。馬嶽梁先生的父輩姓惠,惠家聚族而居。他五伯父惠新吾官居 督察御史,任九門提督(相當於今之北京街戌司令)之職,很有聲望。因之當時人稱他家為“惠宅”。惠宅有箭院(即練武場)。全佑在楊露禪告老還鄉後脫離旗營,長年設館於箭院授拳,直至1 9 0 2年去世。在箭院,他融會楊氏父子的大小架式為一體,自創了太極功架,名望大盛。吳鑑泉也是在箭院功成名就的(據馬嶽梁,吳英華兩位老師述說)。從上看來吳馬兩家關係密切,是非同一般的通家世好,而馬嶽梁先生又是吳鑑泉的東床。因此不會毫無根據的稱“吳全佑”。再說《吳鑑泉氏的太極拳》出版之時,吳鑑泉還健在。馬嶽梁先生在《自序(一)》中說:“嗣徵得師之同意,因草是篇。”可想此書寫成後必經吳鑑泉過目。若有此等大謬,吳鑑泉豈能會不予指正?

(三)徐致一先生(1 8 9 2—1 9 6 8年)在《吳式太極拳》(1 9 5 8年版)一書的《前言》中說:“吳先生(指吳鑑泉——筆者注)的太極拳是由他父親吳全佑先生所傳授的。”徐致一1 9 2 0年就從吳鑑泉學藝,追隨多年。 1927年就著有《太極拳淺說》一書,一生從事吳式太極拳的教學、研究。他的《吳式太極拳》成書後多次再版,總共發行了三十餘萬冊,是現今學習吳式太極拳的範本。象他這樣一位較有名望的吳式太極拳家,不可能不假思索就給全佑冠以吳姓,貽笑方家。

以上幾位吳式太極拳名家都是當初改姓時的見證人(馬嶽梁先生現年9 0歲)應該瞭解當時的情況,想來絕不至於他們都把這顯而易見的事情搞錯。

為了追一步弄清這件事情,筆者走訪了吳式太極拳家吳耀宗先生。吳先生已8 3歲高齡,兩目炯炯有神,聲若洪鐘。他用一口標準的北京話說:“談這個問題應該知道當時的社會歷史情況,才能有深切的瞭解。滿族人是指名為姓,一代一個姓。譬如我師兄馬嶽梁的父親叫惠昌,但貫屬滿族馬佳氏,故他家在從漢姓時歸宗姓馬。吳家也同樣,全佑姓全(吳鑑泉原名”愛紳“並不姓全)卻貫屬滿族烏佳哈拉氏(音)。辛亥革命以後,清宗室愛新覺羅氏子孫等王公貴族大量散流到民間與漢人混為——體。為免社會偏見和各種麻煩,有改姓金的,也有改姓羅的等等,一時滿族改漢姓成為一種時尚。所以烏佳哈拉氏也取漢音姓,譯娃吳。

當時與全佑同輩的族人都歸宗姓了吳。設若當時全佑未曾去世,理所當然也要姓吳。 既然是歸宗,稱之為‘吳全佑’怎麼能說不可以呢?在未從漢姓前我名叫文義,改姓後名吳公展、號敬修。吳耀宗是我父親給我另取的名,即光宗耀祖的意思。中國人家族觀念極強,在一般情況下不肯輕易背宗離祖,這在名字上往往就可能反映出來,更不要說姓氏了。即使改了也會留下一定的根由,否則當初為什麼不姓張、姓李而一定要姓吳呢?”

根據上述的各種情況來看,;吳全佑”並不是人們想當然得出的結果。退一步講,不管是什麼原因,假定全佑的子孫後輩願意讓全佑歸以吳姓,外人也不能加以非議,這畢竟是他們的“家事”。

事實上稱為“吳全佑”有他積極的意義。因為這樣能把全佑傳下的其他支流統一在吳式拳下。否則稱呼什麼呢?“全式”?顯然要使吳式太極拳源流複雜化了。例如:王茂齋——楊禹廷——王培生;常遠亭——常雲階;劉彩臣——李先五等支流,他們都不屬於吳鑑泉一支,但他們都不約而同的稱為“吳式”,假若不是“吳全佑”,他們能稱吳式麼?

總之,稱為“吳全佑”是有根有據的,這是社會、歷史、風俗等方面因素形成的,數十年來不少人都這樣稱呼,這已經成為一種定論,是無可非議的事情。

此文寫成後、筆者在一次太極拳交流會上遇到了吳鑑泉的長女、8 5歲的吳式太極拳家吳英華老師,也向她請教了這件事情。吳老師滿頭銀髮、神態慈祥。她微笑著說:“簡單講吧,應該說我們家祖上就是姓吳,吳公藻等人的說法是對的,完全可以這樣稱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