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好多成年人喊著過兒童節 你怎麼看?

如今好多成年人喊著過兒童節 你怎麼看?

六一兒童節(又稱國際兒童節,International Children's Day)定於每年的6月1日。為了悼念1942年6月10日的利迪策慘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戰爭中死難的兒童,反對虐殺和毒害兒童,以及保障兒童權利。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六一”兒童節也成了很多成年人的節日,確切地說,是成了很多成年人想要過的節日

六一兒童節本是孩子們的節日,近年來,卻有越來越多的成年人喊著要過兒童節了。難道,我國的節日還不夠多嗎?

如今好多成年人喊著過兒童節 你怎麼看?

有網友認為:現今生活壓力這麼大,過過兒童節,這不也挺好啊。幹嘛啥事都想諷刺呢。你在這兒找盡刁鑽角度擠兌他人,為什麼就不能理解他人想找個機會樂呵樂呵的心情呢。

原本許多事情都可以成為你善待自己與世界,把生活過的更輕鬆有趣的機會,你卻為拒絕它們表現出了極大的高風亮節… 其實哪種生活方式都是個人選擇,可非把兩方以非對即錯的形式對立起來,就好像有那麼點小肚雞腸了。

也有人說:小時候沒有好好過過六一,學校總是要辦聯歡會。每次聯歡會,對我來說都是煎熬。好想再過一次兒童節,彌補一下!

另外一部分人認為:成年人喊著過六一兒童節,大部分是因為懷舊。

如今好多成年人喊著過兒童節 你怎麼看?

“想當年,一毛錢一袋的無花果,一毛錢一杯的瓜子,一毛錢一根的老冰棒……”還有辣條,好想越小夥伴們再吃一遍。

不論是為人父母的80後,還是初出茅廬的90後,還包括一向淡定的70後,端的是一入懷舊深似海,大雄希瑞藍精靈。黑貓警長威震天,巴巴爸爸愛賣萌。懷舊產業更當仁不讓,頻頻發力,有道是豎起懷舊旗,便有掏錢人。不管當年追沒追上女孩,都要去看《那些年》;雖然青春終將逝去,電影院卻留下了眼淚和人民幣。不能不說,懷舊已經從集體情緒變化為集體經濟,成為幾代人的共同記憶,也成為領跑流行的話語方式。在這樣的背景下,成人兒童節不過是懷舊產業中一個不大的組成部分,一個適時的應景的綜藝節目。

你為什麼要過兒童節呢?

如今好多成年人喊著過兒童節 你怎麼看?

童心未泯。明代學者李贄的名篇《童心說》中這樣定義“童心”,“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為不可,是以真心為不可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可見,人有童心,是一件多麼幸運且多麼重要的事情。童心未泯者,值此節日,以童真示人,以童趣為樂,以真善美反襯假惡醜,沖決沉悶,播種快樂。劉再復先生說,“童心並不只屬於童年。形而上意義的童心屬於一切年齡。”“爭取人的權利,對於我來說,首先是爭取童心自由的權利,這一權利就如安徒生筆下那個孩子:可以道破皇帝新衣的權利和道破後不受皇帝制裁的權利。”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樣的成人兒童節不但該過,而且該天天過,以便使有童心者不失童心,失落童心者找回童心。

因為生活壓力太大,需要一點自我安慰的天真

長大後,我們卻還在回憶小時候,總愛往回看。工作後,瞬時變為一個成熟獨立面對外面風浪的人。我們或許處在轉換的階段,遇到這樣可以有個藉口讓我們任性放鬆的節日,自然會抓緊機會開心打鬧一下。

一年一次,將心裡的孩子放出來溜達溜達

一年就這麼一次機會,能把心裡的孩子放出來,光明正大地在人前溜達溜達。成年人生活艱難,找個節日把自己內心的傻逼放出來吹吹風挺好的。兒童節,一個正常的成年人應該肩負起成年人的義務來給自己認識的小孩過好這平凡又特別的一天。

因為想被寵著啊!

是的,雖然已經長大,但很多成年人心裡依然保有一份童真。有人寵,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在父母眼中,我們永遠是沒長大的孩子。當你逼著自己長大面對這殘忍的世界時候,還有人能一直將你當成孩子,這就是最大的寵溺。

最讓人不願意承認的,成人兒童節恐怕是巨嬰心理的一種表徵。心理滯留在嬰兒水平的成年人,可稱為巨嬰。巨嬰有很多可怕的心理,如偏執分裂、非黑即白、你死我活、你我不分、把想象等於現實等等,而其中最原始,也最可怕的,當數全能自戀。一句話,巨嬰就是成年嬰兒,你成年了,心理水平還是幼兒。著名心理諮詢師武志紅就曾說,絕大多數中國成年人都是“巨嬰”,“這是我說自己的,大家不要覺得武志紅很高明,我其實就是巨嬰”。巨嬰的特點是,很容易被無力感襲擊,所以,放棄是很常見的選擇。在此心理狀態下,撒嬌賣萌是每日功課,抱怨生氣是家常便飯,跳樓割腕是秘密武器。稍遇不順就離家出走,甚至自殺;上午剛登記結婚,下午就離婚……種種現象,均可視作巨嬰心理比較極端的表現。

不妨礙別人自由,又能讓自己快樂的節日,你想怎麼過就怎麼過吧。

如今好多成年人喊著過兒童節 你怎麼看?

答案或許是上述的某一種原因,也許,幾種原因兼而有之,各有程度不同,也許,還有更復雜的道理吧。憂來其如何?悽愴摧心肝。人生已經如此艱難,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

如今的兒童節早已經是廣義的,不僅真正的兒童需要關注,孤單的,成雙成對的,心中有缺口童年不完整的大兒童一樣也需要關注。每個人都有資格擁有更多更多愛,而親人,伴侶,朋友間可用來交流情感的機會都擺在那裡。我不過兒童節,僅僅是因為習慣性對節日無感,可看到別人在朋友圈曬父母發的節日紅包的時候還是會覺得開心。那些對過節持過度反感態度,覺得不過的比過的更高級更智慧的人,恕我直言,你具備的很可能只是無法輕易理解與己不同的生活方式,缺乏體恤共情的狹隘。

人與人的生活是不同的。有人是想過節卻沒機會,有人是被現實拖累的沒有了奢望。當你極度反感某事的時候,可以想想自己的態度究竟是出於過度羨慕嫉妒後的反彈呢,是因為無法理解多一種生活方式呢,還是從小被當做小大人教導,成長於過度嚴厲的家庭環境,習慣性以苛刻的視線看待一切。任何一個慶祝類節日,有廣義也有狹義的理解。個人可以恪守狹義,但覺得狹義的就比廣義的更值得驕傲,讚揚其中一個抑制另一個,就只剩下偏見了。

最後呢,祝所有願意過六一的成年人節日快樂。不願意過六一的成年人,也有自己的快樂。

如今好多成年人喊著過兒童節 你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