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徽州(68)最鮮不過竹筍鞭

舌尖上的徽州(68)最鮮不過竹筍鞭

司馬狂/文

在徽州茫茫的叢山中,先民們不知是出於什麼樣的特殊緣分,在這片廣袤的大地上孕育出各式的筍類。這藏在泥土深處的筍,成為徽州人餐桌上最是鮮美不過的自然珍饈。然而筍雖美,卻匆匆而來匆匆而過,為了能夠延續這味蕾上的感覺,不知從哪一代人開始,徽州人開始挖掘筍鞭食用,這筍鞭之味,絲毫不遜於筍,甚至有過之。

舌尖上的徽州(68)最鮮不過竹筍鞭

舌尖上的徽州(68)最鮮不過竹筍鞭

我始終在揣測,最初人們選擇食用筍鞭,或許僅僅是因為竹鞭蔓延到田間地頭,農人揮鋤去鞭,偶然發現竹鞭頭上這嫩嫩的筍鞭,可以吃。在煮熟的筍鞭進嘴以後,我想那時候的人們一定會覺得不可思議,因為這味道實在是讓人不能忘卻,於是筍鞭便逐漸成為人們最是喜愛的食材。

舌尖上的徽州(68)最鮮不過竹筍鞭

舌尖上的徽州(68)最鮮不過竹筍鞭

可能是因為雨水充沛的緣故,今年的筍鞭產量特別高,菜市場中兜售者甚眾,倒是大大的滿足了老饕們的口腹之慾。尋著竹林的蹤跡,看竹子外延的方向,盯著地面上那層泥土有裂開來的趨勢,大抵便能覓到好的筍鞭。這竹子的鞭,外伸能力極強,往往一根竹子,地底下的竹鞭倒有4、5米長,而可以食用的筍鞭僅僅是延展出來的最前端的那一小截而已。

舌尖上的徽州(68)最鮮不過竹筍鞭

舌尖上的徽州(68)最鮮不過竹筍鞭

筍鞭外面被一層厚厚的筍籜保護著,或許那是竹子媽媽給予遠離自己的孩子最後的呵護。鄉間巧婦們,嬉笑著剝開筍籜,那筍鞭白白的肉便露了出來。特別有意思的是,剝了殼的筍鞭,同它的近親竹筍反而沒有與茭白那麼相似。骨節清晰,加上並不粗壯,真的宛若茭白。哦,對了,茭白在我們老家,喚作“茭白筍”,不知是否同茭白和筍鞭的這份神似有著某種關聯呢?

舌尖上的徽州(68)最鮮不過竹筍鞭

舌尖上的徽州(68)最鮮不過竹筍鞭

鮮嫩的筍鞭,交到徽州婦人的手中,那才是“寶劍配英雄、紅粉贈佳人”,菜刀起落間,筍鞭片成均勻的片,佐以多年陳的自家火腿,兩者一起在砂鍋中慢慢的燉,倘若用的是裝有木炭的炭爐,那更是原汁原味。咕嚕咕嚕的響聲,那是火腿燉筍鞭的誘人湯水欲向世人講述自己的美味。陣陣的香氣,瀰漫開來,氤氳了灶頭,俘獲了一代又一代徽州人的胃,不論他們遠離故土幾千裡,始終惦念著的是那一份絕佳的鮮美。

舌尖上的徽州(68)最鮮不過竹筍鞭

舌尖上的徽州(68)最鮮不過竹筍鞭

一年中有一半的時間都可以挖筍鞭,這比起筍來有著極大的優勢,加之筍鞭只能遴選頭上那一點點的嫩尖部分,所以真正會吃的食客,大愛筍鞭。不過,筍鞭雖好,可也不能肆無忌憚的挖掘,畢竟竹林的發展靠的便是筍鞭的外延。偶有掙開泥土束縛的筍鞭,宛若離開海的美人魚一樣,很快就會老去,渾身變成青綠色,且硬得嚇人,那就變成竹鞭啦。

舌尖上的徽州(68)最鮮不過竹筍鞭

舌尖上的徽州(68)最鮮不過竹筍鞭

感謝所有為本文提供圖片素材的朋友們,謝謝你們的大力支持,讓身在杭州城的我,也能隨著你們的鏡頭一起徜徉在徽州的竹林間,也能感受到筍鞭的那份鮮美,謝謝大家。

舌尖上的徽州(68)最鮮不過竹筍鞭

舌尖上的徽州(68)最鮮不過竹筍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