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餓了,誰來做飯?試試中國智造的人工智能機器人

據某針對中國年輕人做飯習慣的調研表面,如今的年輕人卻似乎越來越不愛進廚房了。據數據顯示,有44%的年輕人一週做飯不到2天,43%的消費者每週去餐廳消費5次,甚至有19%的人從不在家做飯。

當我們餓了,誰來做飯?試試中國智造的人工智能機器人

年輕人為什麼不愛做飯了?傳統的廚房從來不是一個受歡迎的地方。瀰漫嗆鼻的油煙、髒兮兮的廚房、被燻得不知是眼淚還是汗水的臉龐。除此以外,還有一些理由讓年輕人對廚房的好感度降為零:

  • 從來沒學過做飯,導致不會做飯
  • 工作繁忙,生活節奏快,做飯太浪費時間
  • 自己做的飯菜不好吃
  • 對廚房的環境不滿意,夏天太熱,油煙太重

據調查顯示,打掃過程困難,油煙多、操作不方便才是導致年輕人不願下廚的重要因素,懶、沒時間和不會做飯實際上並不是不下廚的真實原因。

針對這些問題,一家中國企業採用最新人工智能技術打造的的智能機器人,非常適合現在對生活品質要求高的年輕人在家裡製作可口的飯菜。

某互聯網企業研發的機器人廚師,由兩個可以自由移動的機械手臂組成。手臂上配有20個馬達、24個接合點和129個感應器,在馬達的動力和感應器的感應下,可以模仿人類雙手的動作,實現抓住食材、調味用品、灶具、餐具等器物,從而進行食材處理、烹飪、裝乘等工序。目前該機器人廚師可以做的菜品共有2000餘種,也可以根據互聯網中的菜譜完成創作。操作方法非常簡單,在電子屏幕或者手機APP上直接選擇菜譜即可。

當我們餓了,誰來做飯?試試中國智造的人工智能機器人

而我們的鄰居日本在機器人技術的研發上也非常先進,尤其在製作日本特色的披薩和壽司上,非常厲害。在製作披薩時,可以拿起醬料瓶擠出醬料塗抹在餅上,然後放上蔬菜,再將披薩放進烤箱,關上烤箱門,等待烤制完成後拿出。而在製造日本傳統壽司時,則可以利用雙臂將現成的米飯做成飯糰,放上生魚片、芥末和按照個人口味選擇的配菜。

當我們餓了,誰來做飯?試試中國智造的人工智能機器人

還有一款日本的機器人,能挖去土豆芽。這款機器人可以用機械手抓住土豆,然後使用激光和攝像頭定位發芽的位置,最後拔出發芽的部分。

雖然距離人類完全從廚房中“解放”還有很長的距離,但應用於做飯工序的各類機器人還是讓人們看到了希望。尤其是中國企業研發的做飯機器人,技術非常先進,已經可以獨立完成大部分做飯工序。在配合一些推薦菜譜的人工智能應用,按照季節、溫度、氣候等條件並結合用戶的生活習慣,推薦健康的養生菜譜。

國內某最大社交平臺的中醫AI刷臉養生就是一款探索中國傳統養生秘訣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以《黃帝內經》中“內生五邪與外來六邪”的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以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為依託。通過識別人臉中蘊藏的各種體質特徵,進行食物的科學搭配,實現食療養生的效果。讓一日三餐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保持生命健康活力,助力中國億萬老百姓實現健康中國夢想!

當我們餓了,誰來做飯?試試中國智造的人工智能機器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