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傳統國學七道,道道皆經典,道道皆智慧!

  • 點擊右上角【關注】微課知識共享頭條號,私信回覆“微課”
    ,贈送您國學課堂全網精品微課(定期更新)~

千古傳統國學一道:韜略之道(代表人物:孫子)

千古傳統國學七道,道道皆經典,道道皆智慧!

孫子

中國的韜略思想,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實為傳統文化之瑰寶,歷史遺產之精華。韜略猶如雙刃古劍。輕用其芒,動即有傷,是為兇器;深若藏拙,臨機取決,是為利器。願學者得其精髓,重其所用,發揚古道,利國利民。


千古傳統國學二道:管理之道(代表人物:管仲)

千古傳統國學七道,道道皆經典,道道皆智慧!

管仲

管理要以人為本。管仲說:“以人為本,本治則國固,本亂則國危。”“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管理者只有如此才能得人心,以滿足人們的需要,獲得他們的親近和支持,管理活動才能有顯著成效。

管仲主張在人才的管理中要用人所長,容其所短。無論選人、用人、考評人,都不能以一時之得失來給人作出定論,要想做成大事業就必須學會容忍人犯錯誤,並深深地理解人,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


千古傳統國學三道:統馭之道(代表人物:韓非子)

千古傳統國學七道,道道皆經典,道道皆智慧!

韓非子

韓非子“御臣七術”中,最重要的是觀、罰、賞、聽四術。

觀——對屬下聽其言而觀其行,就能瞭解真實;不偏聽偏信,就不會受屬下矇蔽。

罰——領導者不可過於仁慈,屬下犯了錯誤一定要嚴罰,以樹立自己的權威,確保制度得到執行,以威嚴避免以下犯上。

賞——對業績、能力突出的屬下也要重賞,否則這些人難以忠誠,為我所用,持久竭盡效力。

聽——全面聽取意見,愚人和聰明人就會分清楚;督責屬下行動,庸人和能人就不會搞混。


千古傳統國學四道:權謀之道(代表人物:鬼谷子)

千古傳統國學七道,道道皆經典,道道皆智慧!

鬼谷子

權謀,是指在爭奪、鞏固、發展權力的過程中使用的一切靈活應變的手段。權力,是指能夠直接支配他人,使之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動的力量。權力帶來財富、地位、榮耀。權謀天然地不受一切仁義道德、公平正義的約束;它甚至沒有任何原則可言,唯一的原則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權謀的合理性取決於權謀的結果,即所謂“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是也。

鬼谷子說:“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長短遠近孰不知,乃可以進,乃可以退,乃可以縱,乃可以橫。”

一個人必須要有自知之明,不低估自己,更不能高估自己,知道自己的智慧幾何,能力大小。懂得揣測衡量雙方的五個因素:長、短、遠、近、知。

長:就是長處、優點,比別人強的地方。

短:就是短處、缺點,不如別人的地方。

近:就是與人的關係是否到位,是否親密。


千古傳統國學五道:修身之道,代表作品:《大學》

千古傳統國學七道,道道皆經典,道道皆智慧!

大學

《大學》雲:“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拆解開來,就是八個次第、八重境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第一重境界:格物。探究事物的道理以糾正人的行為,如果格物不透徹,後面的成長成就都是浮雲。

第二重境界:致知。即獲取知識,包含兩個方面,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格物就是學習方法,再加上不斷進取的態度,才能致知。

第三重境界:誠意。一言一行要出自精誠,不欺人,也不自欺。

第四重境界:正心。端正心思,摒除邪念。簡言之就是不斷自省,擇善去惡。如果沒有正心,能力越強危害越大,不僅害人也會毀己。

第五重境界:修身。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心胸眼光。

第六重境界:齊家。管好一個家庭。從這步起開始做事,落實知行合一,入世修行。

第七重境界:治國。不一定非得是治理一個國家,而是“達則兼濟天下”,做更大的事,處理更復雜的關係,利益更多的人。

第八重境界:平天下。也不一定就是成就霸業,而是一種人生境界,在某一領域能對更多的人做出貢獻,改善他們的生活,為天下福祉儘自己最大的努力。


千古傳統國學六道:天人之道,代表作品:《易經》

千古傳統國學七道,道道皆經典,道道皆智慧!

易經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所謂天地之道,也不過是自然法則。你若遵從了——便能遺世獨立,飄飄欲仙:返之則——萬劫不復,永世不得超生。想那輪迴之苦,卻非人力所為也!故而道是:冥冥中早已註定,天意實屬難違。仔細想想,可也不就是這樣的麼?故,天地之道在於人心。


千古傳統國學七道:死生之道——禪宗

千古傳統國學七道,道道皆經典,道道皆智慧!

二十九祖慧可大師

死生間觀節,細微處品德。死亦生,生亦死,死是另一個生的開始,生亦是另一個死的結束。故,生則生、死則死,豈能賴著不死或就是不生?故來之則應,去留無意,隨緣而行,不糾結、不著相。

禪宗要的,就是八個字:“明心見性,了脫生死。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人出生不可抗拒,人死亡不可追回,只須事事隨緣。執著於慾望追逐的人,則不能平心處世,往往生時造業,死時惶恐。也許你會覺得這些道理有些太過深奧,您可以先收藏在慢慢體會這當中的人生哲理。

—— END ——

  • 歡迎關注【微課知識共享】頭條號,一起升級知識系統~歡迎大家交流探討!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不妨點贊、轉發、收藏一下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