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孩子教育的目標是品行

每一個年齡段,教育的核心目標是不同的。我們把1-6歲的年齡叫做早期,7-13歲的年齡叫做中期,14-18的年齡叫做後期。早期孩子教育的目標是品行。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猶如一張白紙,最早染上什麼顏色,那麼這些顏色將保持終生,雖然會淡化,但絕不會徹底消失。這是說,在這個階段,我們首先教給孩子什麼是十分重要的。

各種動物都會對它們的孩子進行教養。科學家發現,動物越是高級,教養的時間就會越長。人是動物中最高級的,因此,一個人要成為獨立的社會人要經歷長達十八年的教養歷程。為什麼需要這麼長?一個是要保證人類群落高效穩定的延續,這就要保證養育的成功率;第二,人類社會是一個十分複雜系統,一個人需要在成熟之前,在生存生活,道德情感,知識技能等方面進行必要的訓練,做好進入社會的準備。這個“準備”的核心,就是怎樣成為一個合格的“人”,一個合格的社會人。這個“格”就是人格:體格+品格。

早期孩子教育的目標是品行

人和電腦有著類似,或者電腦是根據人來設計的。一個人生下來,就像電腦一樣,具備了一個硬件系統,這時候還不能夠工作,還要給電腦裝配一個基礎程序。而人的基礎程序不像電腦那樣幾十分鐘直接拷貝進去,而是需要一點一滴慢慢地雕琢,需要幾年十幾年的時間來裝配基礎程序。即便是人的硬件——體格,也不是一下子成型的,也是需要幾年十幾年的時間,慢慢成長起來的。所以,培養人造就人的工作是世界上最複雜的工作,急不得,馬虎不得。由於實施雕琢的人的不同,被雕琢出來的人也是各不一樣,所以這不像電腦那樣,電腦是可以複製的,即前臺幾萬臺電腦一模一樣,而人的教育幾乎不能複製,只能參考。

體格是人的硬件,品格就是人的基礎程序。基礎程序安裝好了,再一步步安裝所需要的應用軟件,這些應用軟件,就相當於知識和技能,人們可以根據工作目標的變化,隨時隨地安裝相應的應用程序——知識和技能。

那麼,品格具體是指什麼呢?生活中有一些基本原則,會影響我們的決定、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以及工作成效。這些基本原則在一個人身上的不同反映,就是我們所說的品格。優秀的品格特質有很多,有的人歸納為八個方面:自重、自信、誠信、寬容、知足、感恩、盡責和敬畏,等等。有的人歸納得更多。其實,所有現代人對於品的理解都沒有超越中國古人的概括,簡要為五個字:仁、義、禮、智、信。仁:即有愛心,不僅愛人,也愛天地萬物。有愛的人才會有感恩。義:利益當前,公平、正直、辭讓,先人後己,是謂義。禮:言行舉止,有節有度。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智:即智慧,思維敏捷,勤奮好學,學識淵博,明辨是非,恭謹篤行,知行合一。信:即誠信,信自己,信他人。重信守諾,童叟無欺。

這些品格,要及早地教給孩子。越早越好,晚了,過了1-6歲這個關鍵期,就很難了。因為,品格作為基礎程序,會內化為孩子的行為習慣。習慣一旦形成,再想給孩子進行品格教育,就很難了。這一點,家長們要十分清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