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說“孩子成績不重要”的,都是什麼樣的家長?

敢說“孩子成績不重要”的,都是什麼樣的家長?

敢說“孩子成績不重要”的,都是什麼樣的家長?

孩子上了學之後,我發現最可怕的家長不是虎爸虎媽,而是那些整天把“成績不重要”掛在嘴邊的父母。

刨去一部分裝逼的——他們嘴上說無所謂,其實背地裡卻暗戳戳地使勁,剩下的那些真心不在意成績的家長,要麼是生了個牛娃,要麼就是他自己牛。

敢說“孩子成績不重要”的,都是什麼樣的家長?

我同學就是前者,她有個神童兒子。

沒上過一天數學課,剛5歲三位數的加減法就算得比媽媽都快。而且求知慾極強,只要和智力有關的,什麼都想學,學什麼都著迷。

孩子自己給自己選了一大堆課外班,英語、奧數、編程、圍棋、鋼琴,不但不叫苦叫累,還樂此不疲!連他親媽都覺得這兒子挺變態的。

怕兒子把身體弄壞了,媽媽經常開導他:考98就很好了,門門都100沒有必要,真的不用太在意分數……

沒事兒還總勸我們:孩子嘛,身體搞好就行了,要快樂,要健康!

這就像有一個絕世美女總在你耳邊BB:素顏才美;或者,比爾蓋茨說錢不重要,你看我都捐了……

這種話聽了除了扎心以外,沒有任何說服力呀!

我們整天操心分數啊、成績啊,那是因為咱還不是學習上的闊佬,還沒到不重視學習的那一步。

第二種說成績不重要的,是有實力的家長。

實力不見得就是有錢,也可能是一種無形的資產,比如上地、中關村的科技大神,金融街CBD的商界精英,海歸博士,體育人才,演藝世家。

最近在《澎湃》財經看到一篇新聞:

今年5月,“股神”巴菲特召開了公司的第53屆股東大會。

敢說“孩子成績不重要”的,都是什麼樣的家長?

88歲的董事長巴菲特和94歲的副董事長查理·芒格,兩個加起來快200歲的老頭兒被一個8歲的小女孩給整懵了。

這個小女孩兒來自紐約,她已經成為伯克希爾公司的股東兩年了,也就是說6歲時人家就開始當投資人了。我家米粒6歲時,連100塊錢能買幾個哈根達斯都搞不清楚。

她一上來就問了股神一個關鍵問題:“為什麼您偏離了早期的輕資產投資的理念,尤其是為什麼要投資鐵路,而不是買輕資產的公司,比如說更多地持股美國運通?”

看來她不僅對巴菲特的投資理念很瞭解,而且非常擅於抓住最本質的問題進行思考。

巴菲特說:“這個問題實在把我難倒了。我慶幸她還不滿9歲,她9歲的時候還不知道會提出多深刻的問題。”

敢說“孩子成績不重要”的,都是什麼樣的家長?

最後他對小女孩說:“在我們資產配置部門,肯定會有一個工作為你做好準備,長大了就來吧。“

這是一則經濟類新聞,但是裡面藏著教育問題。

很顯然,這個小女孩兒的父母不是素人,她極有可能來自一個做金融投資的家庭,她的金融知識和操作應該是來自於父母的言傳身教。

現在這種小孩非常多,小小年紀就在家長的帶領下,出書、辦畫展、搞專利、當模特、拍電影,涉足各行各業。

表面上看他們是少年天才,實際上背後都是牛人爸媽的苦心栽培。

比如最近木村拓哉的女兒光希一出道就上《ELLE》封面,為她攝影的是日本的寫真大師,而且光希自帶流量,天生就有父母祖傳的粉絲,稱得上日本最強星二代了。

敢說“孩子成績不重要”的,都是什麼樣的家長?

學校裡的成績對他們來說是浮雲啊。人家憑著知識、遺傳基因,或背景已經踏上了專業的道路,早早地越過了同齡人,開始走自己的道路了,成績還有什麼用呢?

可是,對於我們這些素人家長、正常孩子來說成績就是剛需,一開始這就是個打不破的鐵邏輯。

不過,這也不是永恆的。

有一天,當你因為成績好,進入了一個學霸雲集的地方,這個時候就會有人告訴你:孩子,別太看重成績,要培養獨立思考,要尋找一條自己的人生道路。

從這一天起,我們才可以當一個說成績不重要的家長。

敢說“孩子成績不重要”的,都是什麼樣的家長?

最近《青閱讀》刊登了一則新聞,很有意思。今年立夏那天,有一群北京四中的同學跟隨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的唐曉峰教授走了一趟什剎海。

敢說“孩子成績不重要”的,都是什麼樣的家長?

唐曉峰是誰?

他是中國當代最牛的歷史地理專家,不僅學問淵博還特別好玩兒,在電影《中國合夥人》中唐老師還客串過自己——一位北大的歷史老師,“圖樣圖拿衣服”這個詞兒就是打他那兒來的。

敢說“孩子成績不重要”的,都是什麼樣的家長?

什剎海沒什麼稀罕,但是能跟著唐老師實地探尋,聽他講京杭大運河的往事,北京城變遷的冷知識,比如,北京城的中軸線是如何確定的,北京的明城牆為什麼西北缺了一個角,同學們感到很酷、很有趣。

本來只有考進北大才能得到的教育,四中的學生上高中時就經常見識了。

四中是一個學霸扎堆兒的地方,都是靠成績進去的,可進去以後才發現,原來這裡不把分數太當回事兒。

四中的校園文化更重視培養學生的學術能力、眼界,經常請高校教授、名師辦講座,走出課堂,學活的知識,和當代中國最有學問最有思想的學者面對面交流。

敢說“孩子成績不重要”的,都是什麼樣的家長?

網上有不少有關四中的回憶殺,畫面是這樣的:

“高一第一堂作文課,題目是《真我》。在那堂課上,語文老師說,打破你們中考那個見鬼的格式,忘掉應試作文那一套。到四中來,就先給我想清楚,你是誰?”

“我們班主任會廢掉一個早自習,來讓一個學生向全班講他感興趣的東西。”

“記得某一年下大雪,那一天早上學校特意停掉了早自習,把三個年級的學生全都叫下樓打雪仗。清楚的記得有個老師站在樓下扯著脖子喊“高三的快下來吧,別學了!”

……

……

老師在課上公然反駁課本觀點,然後在月考之後淚流滿面地說:孩子們,有想法是好事兒,但是咱答題得按書上的來啊。

鼓勵看有含金量的課外書,並且大家非常樂於互相交流,以至於高考之前沒人需要補議論文素材。

除了這些,我們學校的課外活動也特別豐富,高二有修學旅行。全年級的學生去日本修學體驗,三個不同的地方供大家選擇。學校每個假期都會提供給學生很多出國交流的機會,英國,美國,澳洲,甚至南極。

學校給我們的要求是,學習不是生活的全部,學生們應該充分的利用學習之餘開拓眼界,體會生活。眼界寬了,舞臺才能大。

還有一個生動的例子,很能說明四中的學生追求的是什麼:

晚自習從晚餐後開始,有一次班裡鬧哄哄的,數學課代表大喊:“上晚自習啦!”

沒人理他。

他又喊了一聲:“晚自習被上了啊!”

全班鴉雀無聲。

哈哈,這就是四中,自由活潑、與眾不同。在這裡,有趣有個性,做個有魅力的人比成績好更招人喜愛。

學校這心是不是太大了,玩得這麼高級,一個個眼界是高了,可到了高考會不會傻眼?

並沒有,高考前大家都拼命學習,校長為高三學生站臺,開誓師大會,校園裡放周杰倫的《最後的戰役》為高三考生打氣。

因為這些孩子學習沒問題,求知慾、自律性都形成了,升學也沒很大的壓力,曾經四中一校的北清錄取數量創造過超過整個海淀區的紀錄。所以學校敢於高三還每天一節體育課,課間操教交誼舞,各種社團活動不斷。

現在越是優質的學校,辦學越多元化人性化,鼓勵活潑、開放、創造性,努力屏除唯分數式的死讀書,但是前提是你得有好成績,考進一流學校,才能享有這種不看重分數的教育。

在二、三流的學校裡,升學壓力大,學校根本不敢開這個口子,成績永遠是排在第一位的。

重視成績才能擺脫成績對我們的束縛,去一個更人性化、更理想的教育環境中。先拿到好成績你才能藐視成績呀!

成績不好,小升初、中考、高中三年一直都要承受學習的壓力,孩子十幾年都在分數的魔咒下戰戰兢兢,對他有什麼好處。

今天,你玩高冷,對成績橫眉冷對,愛搭不理。明天,一輪一輪的競爭、考試會讓你脫掉一層又一層的皮,不重視都不行!

成績到底重不重要這句話,我覺得關鍵在於順序。

等孩子發展到了一個階段,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的動力都不成了問題了,我們才可以說:成績嘛,也沒那麼重要啦。

敢說“孩子成績不重要”的,都是什麼樣的家長?

只講成績,唯分數論的教育確實不人性,對孩子成長有害,說成績不重要的大多都是從這個角度理解的。

其實關於分數、成績這件事,只要我們理性對待,從鼓勵孩子的每一點進步,幫助他培養認真勤奮專注的學習習慣這些事上要分數、要成績,在學習這條艱辛的道路上和孩子共進退,就不會給他帶來傷害。

有父母的陪伴和榜樣,學習的壓力就不會是傷人的利劍,而是成長的洗禮。

再進一步講,我覺得其實不是分數、成績傷害了孩子,而是父母的焦慮。

焦慮源自於對未來的不確定,如果平時缺少溝通,不瞭解孩子的長處和不足,對孩子的學習心裡沒底兒,一旦學習稍有問題,我們就慌了,就感到壓力山大,然後控制不住自己,做出傷人的事兒來。

那些對分數、成績過分敏感的家長,往往也是對孩子最沒有信心的。

孩子學習的過程,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成績就是很重要,比成績更重要的是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和自主性的培養,因為這些因素決定了孩子長期的成績。

直到考進一個比較好的中學,有一個學習氣氛很好的環境制約著他,並且在學習上有明確的目標,可以自我管理了,這時候才具備了不拼分數和成績的資格。

進入第二階段,可以不講分數了,但也不是放鬆學習,不是減負。而是拓展學習的廣度與深度,培養人文和科學素養,把教育的品質提上去,讓它對人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

最後,再和大家分享一個真實的故事。

大約在20世紀初的英國,有一家農戶不幸破產了,母親沒有自暴自棄,而是靠著微薄的收入將兒子弗蘭克培養成才,送進了牛津大學,成功逆襲。

敢說“孩子成績不重要”的,都是什麼樣的家長?

弗蘭克在牛津學醫,認識了一個同在牛津讀書的女孩兒,和他一樣來自一個不富裕但十分重視教育的家庭。

這兩家人有一個共同點:相信知識改變命運。

後來兩人結了婚,和上一代不同,他們組成了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式的家庭,追求精神生活,熱衷於智力活動。

家裡到處都堆著書啊、畫啊,標本,奇形怪狀的石頭、地下室還養了做實驗的昆蟲……弗蘭克是醫生按說並不窮,可是生活還是很節儉,地毯不用到破堅決不換,因為他們把錢都花在旅行和教育上了。

上世紀的50年代,汽車還是專供富人的奢侈品。弗蘭克根本買不起,可是為了方便出遊、探尋自然,他們花50英鎊搞來一輛舊出租車,一家人就開著這輛車去過很多地方。

除了旅行,玩自己發明的複雜遊戲之外,他們家最愛的消遣就是閱讀。沒事兒了聊個天,聊的也是歷史、哲學、政治、科學、宇宙……

敢說“孩子成績不重要”的,都是什麼樣的家長?

後來弗蘭克發現兒子著迷科學,牛津大學理工科出身的父親親自指導他數學,這讓兒子在數學和自然科學方面比同齡人高出一個珠穆朗瑪峰。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可以說弗蘭克的兒子是從小吃智慧長大的孩子,還自帶學霸父母的優秀基因,條件比別人好了不知多少,可爸爸對兒子的學業卻一點都沒有放鬆:不僅得考入劍橋或者牛津,你還得拿獎學金。

這個孩子不是別人,他就是霍金。

敢說“孩子成績不重要”的,都是什麼樣的家長?

霍金回憶,小時候家裡人連吃飯的時候都在看書,父母和孩子都可能邊吃飯邊盯著手頭的書看個不停。

唉,我小時候也是一邊吃飯一邊看漫畫,被米粒姥姥劈手就給奪走了,還說吃飯不能看書!wuwuwu,終於知道自己為什麼沒成學霸了。

霍金,可以說是典型的知識改變命運式的奇蹟。

一個瀕臨破產的家庭,咬緊牙關培養了第一代牛津er,他又娶了一個牛津er,組成了第一代知識分子家庭,從底層進入了中產。

擺脫貧困,擁有知識資本,這些都大大有利於培養下一代 ,霍金的出現並不偶然。

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需要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整個家族的文化傳承,沒有那個強大的奶奶就沒有把生活過成高等學府的霍爸爸,就沒有天才的物理學家霍金。

奇蹟的另外一個名字叫傳承。

敢說“孩子成績不重要”的,都是什麼樣的家長?

如果某一天,霍金的預言被證明了,多重宇宙真的存在。在宇宙之外,還存在著另一個平行宇宙,另一個平行世界中還有一個“你“。你希望這個“你”和現在的你一模一樣嗎?

不盡全力去活,世界就與你無緣,當夢想和你擦肩而過時,難道我們能靠幻想另一個平行世界的自己而得到安慰?

其實最讓人受傷的事不是失敗,不是壞運氣,而是:我本可以!

說成績不重要之前,請先問一下自己,把那些美好的願望,漂亮的道理統統撕掉後,老老實實地問一下你自己,憑什麼我認為成績不重要?

是為了逃避壓力,還是為了打開一種更加easy的人生模式,或是渴望飛翔的自由。說得難聽一點,不願意吃苦。

不吃學習的苦,那麼你打算痛飲生活的苦嗎?

成績不是父母的虛榮心,相反它是很實在東西,成績的背後是努力、堅韌、責任和智慧,是我們面對困難時能激發的所有力量和潛能。選擇逃避只會讓人生更加不自由,更加沉重。

願我們大家,有一天都能自信地說成績真的不重要了。

如果此生我全力已赴,痛快淋漓地活過,我問心無愧,那麼平行世界的那個“我”是優秀還是乏味,who cares

相關閱讀

【減負】小學減負沒錯,但這話不是說給你聽的

【零起點】你跟孩子多大仇,要讓他零起點入學

【落戶新政】一夜落戶30萬人!全國最牛的學區房在哪個城市?居然是它!

【天才墮落】奧數天才墜落了,那些贏在起跑線的人最後都怎麼樣了?

【快樂學習】家長得多有底氣,才扛得起快樂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