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上的“營養珠”最近攤上事兒了!

葡萄上的“營養珠”最近攤上事兒了!

種過葡萄的朋友想必對這葡萄上的透明小珠子並不陌生,它是由葡萄植株分泌物所形成的一種特殊結構體,常被稱為“營養珠”。葡萄的葉背、葉柄、節間、果穗上常會出現它們的身影。

葡萄上的“營養珠”最近攤上事兒了!

“營養珠”初期呈透明狀似蟲卵,後期會失水皺縮成黑色小突起,不過這個小突起極易脫落。

而正是這不起眼的小突起,近期卻被瘋傳為寄居在葡萄果面的介殼蟲或是某些病原菌侵染,千萬不能吃!再一次將處於水果謠言重災區的葡萄推上的風口浪尖,葡萄的價格也一路下滑,果農叫苦不迭。

為此,筆者特意整理了關於葡萄“營養珠”的相關知識,以正視聽!

葡萄為什麼會吐“營養珠”?

葡萄上的“營養珠”最近攤上事兒了!

葡萄的“營養珠”中主要包含的是水分及營養物質,其中水分約佔90%左右。一般來說,葡萄吐珠是存在規律性的,在坐果期為發生高峰。

如果說人出汗是為了散熱,那麼葡萄吐珠則是為了排出植株內多餘的水分和養分,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坐果期是發生高峰。

從以上看來,吐“營養珠”至少說明了葡萄根系是比較發達的,且樹體營養水平高,畢竟我們只聽說過“富得流油”。

葡萄吐“營養珠”是好事還是壞事?

葡萄上的“營養珠”最近攤上事兒了!

上文提到過,葡萄吐珠是為了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和養分,換句話說這一現象是葡萄自我調節的一個過程。

在“營養珠”中磷素的含量是最高的,此外還包含如銅、鐵、硼、錳等元素,葡萄可借外吐現象將植株內過剩的營養物質排除,以達到最佳生長狀態。

此外,葡萄植株下部受到光照較弱,通風不良,會影響蒸騰作用,而造成營養和水分滯留,所以這些地方往往分泌的“營養珠”較多。

除開調節葡萄植株的水分和養分,“營養珠”的部分揮發性成分還有一定的防蟲作用。如紅提“營養珠”中揮發物含量最高蒎烯就可對葉蟬、尺蠖等有一定的趨避作用。

葡萄上的“營養珠”最近攤上事兒了!

說起葡萄“營養珠”的弊端,大抵是攤上最近“葡萄有刺吃不得”這個事了。果實上失水乾縮後的營養珠會形成小黑點,但大部分會自然脫落,也不會影響食用,和網傳葡萄上的刺兒壓根就是兩回事,受採訪的專家也一再強調結論只針對送檢樣品。在此,也希望諸位正確認識“營養珠”,不要以莫須有的東西惡意中傷果農。

當然,如果葡萄“營養珠”異常多也要注意,這是可能是營養過剩的表現之一,需要及時調整施肥方案,避免過度過量施肥。

葡萄上的“營養珠”最近攤上事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